分享

民间故事《吃饺子》

 桃子的图书馆zt 2019-09-06
  说起这饺子数数的事儿,我娘还真给我讲过一个相关的故事:
  说的是老早以前,在南边有户人家,王家老夫妻有两个儿子,都娶了媳妇,相差没半年,都是住在一个院子里,管家的还是公公婆婆,俩个媳妇都孝顺。可是不同的是,大儿媳妇眼尖心思多,和丈夫一个样。弟兄俩抬木头,大儿子抬小头,小儿子抬大头,耕地时小儿子牵牛扶着犁,大儿子甩鞭子赶牛。老大夫妻俩常常夜里悄悄商量咋能哄着爹娘开心,将来分家多得些,日常干活弄些巧花样儿,让弟弟弟妹没少被爹娘责备。
  老二夫妻一个样,是实诚人,挨了责备也不辩解,笑笑就过去了,因此王老头和老太婆就有些偏心大儿子和大儿媳妇。
  新媳妇过门没多久,王家都盼着抱孙子啦!那里的习俗是把“饺子”谐音“娇子”,逢年过节都要包,以求早些抱上胖娃娃。
  大儿媳妇就是心眼多,包饺子不见她多出力,煮饺子分饺子时她抢着先。我娘说南方吃饺子和北方不一样,都是一人一碗,带着汤儿的。大儿媳妇数着个数,公婆碗里稍多些,显得孝敬。

自己和丈夫的碗里,饺子都是成双的,弟弟和弟媳的碗里,却都是单数。她这是暗地希望自己能够“饺子成双,儿女成群”,老二家生不出来才好呢,将来分家能多占些。
  不知道是不是“饺子成双”的说法灵验,老大家三年两抱,真的儿女双全了。老二家还没有动静。老大夫妻闹起了要分家,王家老两口被闹得头疼,分就分吧,好东西都分给了老大家,老二夫妻分了薄田,搬到村后黄泥屋里住,老二笑着说这也公平,爹娘跟着大哥过日子,自然要多分些。
  过后几年,老二家也生了个男娃娃,夫妻俩虽然笨嘴拙腮,却知道让儿子自小读书,将来做个明事理的人。王家小孙子刚会背诗时,爷爷奶奶就被大伯家赶了出来,分家后这几年老夫妻日子难过,“孝顺”的长子长媳变了脸色,别说满碗的饺子,平日里的饭都吃不饱,只说是家里还有两个娃娃,“老不死的”吃多也无用!
  到这时王老头和老太婆才知道自己偏心疼错了人,没脸去二儿子家,要相携去讨饭。老二夫妻听说了赶去把爹娘接回了自家的破泥屋。

  一年到头包顿饺子,王家爹娘看着自己和小孙子碗里满满的,二儿子和儿媳妇碗里只是飘着一个破掉的面皮,起劲儿的喝着汤,不禁流下泪来……
  如此过了十几年,也真是人自有天命,老大家的两个儿子长成了浪荡子,吃喝嫖赌俱全,对爹娘非打即骂,家里卖空了,只剩四面墙,还嚷嚷着要把爹娘卖掉。
  老二家的儿子自小见惯父母孝顺祖父母,一家子父慈子孝,兼之才德具备,竟然得了县里“举孝廉”的机遇,当了县令,光耀门楣,举家搬进了县令府的大宅院。
  这年再过年,两个褴褛的乞丐讨饭讨到了院门前,被老二夫妻认出来,竟是哥哥嫂嫂。拉着进了门,换了新衣裳,除了老大家那两个不知生死的两个败家子,王家又“一家团聚”了!
  老二媳妇亲自盛了满满的饺子,送到兄嫂面前,见兄嫂迟疑着不肯动筷子,她笑着劝说“嫂子您吃啊,知道您喜欢讨吉利,这饺子我都给您数过啦,全是双数哩!
  一句话说得老大夫妻羞臊难当,掩面痛哭起来。自此后王家爹娘和两家儿子叔侄又生活在了一起,王家的家训就有了一条“人贵修德,不在单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