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道》中多次提到的文化属性,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道_格 2019-09-06

换一种视角来理解文化属性这个词。

可以把文化简单理解为,一个群体信以为真的信念。而选择的视角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维度。

01 农业文化

王庙村本身是典型的还以农业文明为主,种大田,种果树。虽然时代在发展,已经进入到工业文明,但是王庙村本身已经落后于时代。

这个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

就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下的产物。农业社会的特点就是「基本」静止的社会和稳定的分工。

如果把王庙村作为一个农业文化下的样本,就会发现,其整个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所有的种植和采摘基本上还是靠人力为主。或者只是非常简单的机械。由于土地少,想要跟东北一样上大规模的播种和采摘机器根本不可能。

在这种低生产率以及农产品作为原材料的水平下,收入微薄基本上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基于这种低生产率条件下的生产关系,千百年来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就是附庸能掌握生产资料的「救世主」身上。

因为农业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本身的抗风险性太差,可能今年多下雨就是涝灾,不下雨就是旱灾,本来收入就少,一旦发生灾害,往往就是毁灭性的。

所以,丁元英的策略,并不是想着怎么多帮着王庙村的农民卖农产品。电视剧《天道》里把村子放到了有苹果、花生的地方。

这种策略,没准确实能增收,但是却无助于从根本上改变王庙村的困境。

02 工业文化

工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力的极大提升,生产效率的极速跃迁。

工厂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不再需要靠天吃饭。依靠的是市场需求。人的自主性出现了巨大的提升。要知道在农业文化,即使天气预报的预测越来越准确,但是对于农田来说,你知道了,能做的也很少。

明天告诉你霜降,对于农户来说能做什么?提前在果园点烟。

明天告诉你冰雹呢?拉一个大网把果园全部罩起来。

如果发大水呢?无能为力。

但是工业文化,透过动力源的不断更新,挣脱了自然的束缚,从而可以快马加鞭。

丁元英把音响生产引入到王庙村,虽然只是打磨一个机箱。他们就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可以自己掌控生产进度,以及面临一线的市场进行调整。

什么意思呢?

在农业文化中,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是有自然规律的。虽然无数人在研究如何尽可能打破这个自然规律,最好今天播,明天收。就算真的有了这种突破,估计也会被大众骂的狗血喷头。你敢吃嘛。

而工业文化中,你可以自己掌握这个进度。丁元英为什么说这是一种扶贫?因为王庙村的冷启动生产,全靠格律诗的销量本身来拉动。如果没有销量,王庙村这个架子倒掉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销量,那么这个架子也会随着未来的发展,持续扩大。这里的天花板取决于,市场对于音响的需求。

所以,简单来说,农业文化一个是有天花板,抵抗风险的水平及其弱小,只能依赖于「救世主」的庇护,工业文化是没有天花板的,所以经济的增速才如此的吓人,其依赖的市场,而不是某个权力的庇护。

丁元英只是出手,把这帮生存在农业文化中的人,带到了工业文化当中而已。但是这种剧烈的变动,也足以产生对于原有文化的震撼。

在历史上每次生产力变化,都会带来生产关系的强大冲突,会引发巨大的争议。

比如,在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个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就是到底能不能雇佣童工。要知道在农业文化是从来没在乎过这个事情的。

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种地,下地干活,上山放牛,天经地义。

当把这种农业文化的观念带到工业文化,就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由于童工比较便宜,往往给的待遇和薪资都很少。工厂老板喜欢雇佣童工。但是这种压榨行为,违背了基本的伦理道德。在当时的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后来才出法规,禁止雇佣童工。

想想《遥远的救世主》中,描写的王庙村里打磨音箱的那个小女孩。

是不是会有更深的感悟?

这个小说其实也是从侧面来印证,从农业文化转向工业文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问题。

总结:

可以把文化简单理解为一个群体信以为真的信念。这种信念的背景必然来自于其生产力水平。注意,不是财富水平。

要知道有些石油国家通过贩卖资源变得很有钱,但是其观念依然停留在上古时代。

而这里的冲突点就在于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冲突。

农业文化生产力低下,抗自然风险能力极低,只能依赖于「救世主」的庇护。

工业文化则生产力持续提升,挣脱了自然的束缚,其依赖的是市场需求。

这就是背后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我是李撒欢,一个追随丁元英精神的学徒,用理性发动对基因和模因的叛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