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笔记——冶炼与铸造(二)

 李平东方明珠 2019-09-06

大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对铜锡合金冶炼的经验总结:“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以现代冶金技术的角度来翻译就是,青铜合金精炼开始,其中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生黑浊气,随着温度升高,一些氧化物、硫化物和某些金属挥发出来,形成黄白、青白之气,当杂质全部挥发完毕,火焰既成青色。


(1)可见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巅峰,也就是从战国开始,中国的青铜时代也开始逐步没落,踏入黑铁时代。


题外话,至今仍在常用的成语“炉火纯青”一词便出自上文典故,汉语果真是博大精深,随便一个词都有几千年的岁数。


仅从铸造技术的角度而言,青铜器铸造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块范法,另一个是失蜡法。其中,块范法从铸造方法上又可以分为浑铸法和分铸法两种。而失蜡法本身也是一种用范浇筑的铸造方法,原理是采用易熔化的材料,如蜂蜡、动物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在此基础上翻范成型,因蜡摸雕琢精细,且更易塑性,可制造出更为复杂的器具。把蜡熔化流出后,直接在范的空腔中浇注青铜合金即可铸成。

从青铜器铸造工序而言,可分为四大步骤:

1、 制模;

2、 制范;

3、 浇注;

4、 修整。

制模就是制作所欲铸造青铜器的模型,其材质不一,最多的是陶模,容易塑形,且制作简便,瓷器国也从不缺这方面的能工巧匠。制范分外范和内范,用范泥敷在模上阴干后分别取下,即成外范。范芯既可以是刮去表层几厘米厚度的模,也可以是用范泥另外制作的部分,更可以使空心模当中再翻出来的部分。范芯与外范通过榫卯等方式组合,当中形成空腔,将青铜合金溶液匀速地浇注其中,待冷却之后即可成型。打破范取出青铜器后就是最后一个步骤修整,也就是现在说的打磨、抛光。据殷墟考古资料显示,砾石就是那个时代打磨青铜器的砂轮。

这其中,制范是关键,翻范则是中心环节。外范最少的只需要两块,多的超过50块范,一切视所制青铜器的复杂程度而定,基本可视为按需定制。如青铜刀、青铜箭簇,只需两块合范,而青铜容器的外范,如河南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周初墓出土的方罍,就用了48块分范和29块小范。

青铜器的形状由模决定,而青铜器的纹饰,也就是颜值则由外范决定。因而,将范泥堆贴在模上用力压紧时,非常考验匠人的手艺,力度小了花纹不清晰,力度大了分范会产生推移。而翻范下来的外范,还需要对纹饰进行细部的加工、修整,再雕刻出精细、流畅的纹饰,才可能铸造出如今所见的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来。从商到春秋早期,纹饰图案皆为人工手刻而成,而到了春秋中期,与蟠螭纹等连续型纹饰的应用相适应,开始采用小块方模印纹法,批量翻印出相同的纹饰。这背后既有技术上的进步,更有礼崩乐坏所代表的社会变迁造成的结果,这在铸造法的变迁上更为明显。

青铜器铸造分为浑铸法和分铸法,浑铸法就是一次浇注成型,分铸法则是将青铜器的不同部位分开铸造,再以铸合法或者焊接法接铸在一起。分铸法仅从技术上而言,早已出现在商周时期,但并不常用,仅用于一些复杂的器物之上,能用浑铸的都没用分铸法。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没落的一大后果就是礼崩乐坏,旧秩序不再拥有权威,诸侯们野心滋生,“问鼎之轻重”透露出的信息就是青铜器铸造的权力不再被垄断,不再是独一无二的青铜器开始进入了大批量生产的阶段。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分铸法在春秋时期被广泛使用,原本可用浑铸的青铜器也都用分铸法铸造。这一技术演进的结果就是标准件的产生,即实现了器身与附件分别单独作模,再拼接成型。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青铜器工坊遗址中,出土了不少鼎足、鼎耳等通用附件的单独模型,甚至还有器身的模型,只是按照器形的弧度做成一部分,而且这些模型本身也是用模翻出来的(2),可见当时的工艺水准之高。

失蜡法在中国的起源则一直还处于争议之中,目前中国境内确证为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滇墓,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而在中原地区,可以确证的失蜡法青铜器最早年代为汉代,其余如河南浙川下寺墓地出土的失蜡法铸件、浙江绍兴坡塘狮子山306号战国出土的青铜铸件,是否确证为失蜡法铸造,学界尚有异议,这使得中国青铜器铸造失蜡法的应用与起源,暂时尚无定论,只能期待进一步的发掘证据,未完待续啊!

注释:

(1)、《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P683;

(2)、《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P77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