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河口 原创: 杜勇 光慈文学 1月9日 光慈文学.jpg 图/网络 家乡 庞阳 - 家乡 在古廖大地,霍邱县城往西四十余里,有镇曰河口。史载河口建镇可追溯到汉武大帝,届时河口名为安风县,隶属衡山国。那个年代,河口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斑驳的老街被古人的马车压的油光水滑,淮南王刘安被册封时,河口作为六安州的一个县保留下来,县名亦为安风。 河口地处沣河、汊河交汇处,水路运输发达,商业曾经极度繁荣,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曾几何时,长衣带帽的古客商操着各地方言,从河口码头登录,迎来送往,络绎不绝。山西会馆和湖北会馆曾傲立于河口的街头,随着时代的变迁,会馆遗址已然遍寻无踪,却被文字永载了史册。有文字记载河口日客商往来2000人次,商船过往200余艘。 乾隆年间,河口上、中、下三个渡口分别增建了东济、南济、利济三个石拱桥,届时石拱桥处,精雕细琢,微风阵阵,颇有江南水乡韵味。也许野史上乾隆爷曾莅临河口,那古镇的某一角落,曾有县太爷趴在青石板上对着风流倜傥的乾隆爷行着叩首之礼,是否伴随高呼吾皇万岁不得而知。遐思迩想,越发觉得河口弥漫着神秘色彩。现如今,仅存南街北街单眼石拱桥,小北街三步两桥。各桥斑驳陆离,时代印记浓厚,再无当年的灵秀之气,岁月的沧桑,已然使得石桥如龙钟老态。 河口,这个曾经的郡县,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她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属于道教、佛教、基督教并存。寺庙顶峰时有8座,道观2个,随着国门被西方列强的打开,大鼻子蓝眼睛的欧洲人,手拿圣经,一幅救世主的模样,触角延伸到大中国的各个角落。于是河口的福音堂布局在各个方位,到了礼拜天,耄耋之年的老人虔诚的前往忏悔。无论信甚仰谁,皆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映衬了小镇百姓的淳朴善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 千年的古镇必有经久不衰的美丽传说,河口也有。话说明朝万历年间,河口有一地主家地产丰富,雇佣的长工诸多,每日工作量极大,地主家母亲是个极其虔诚的佛教徒,每日诵经祷告,焚香礼佛。有个长工姓朱,心地善良,对待动物更是爱护有加,主家让他们干活使牛,他每次都甘愿自己干,不舍得鞭牛驱使,经常能看见他在田里干的热火朝天,田埂上的牛悠闲自得,一日干活累了在田间小憩,梦中见一牛对他私语:朱先生,您对牛如斯,可见你心地至善,封你做了牛神,可否?长工笑了:牛神好,牛埋头干活,到老却遭杀戮,取肉而食,值得同情!忽然醒来,边上老牛对他说开了话:牛神,啥活吩咐我干,九道轮回,今朝当落此任!长工笑着说:我们一起干吧。自此天下诸牛见长工而俯首。万历六年,江淮流域瘟疫四起,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朱姓长工找到主家要其开仓放粮,拯救百姓于水火,无奈主家刻薄,不愿被薅羊毛。秋后,其母突发恶疾,卧床不起,梦中遇神仙点拨,若三日内可树塔两座,即可祛灾除病。其母笃信,地主无奈。三日成塔两座,几无可能,于是昭告悬赏,朱姓长工揭告应约,只提一个要求,要求主家开仓赈济黎民。是夜,朱长工调取神牛千头,将六安州两座塔拉抵河口,主家也应了承诺,救下了成千上万的百姓。朱长工爱惜神牛,一路陪着拉塔,以至于没多久驾鹤西去。百姓为纪念朱长工,将两座塔取名“朱塔”,也就是现在的河口朱塔村。现年久失修,朱塔已仅存印记。 到了近代,河口几经变迁,隶属霍邱,成为霍邱三大镇之一。教育曾辉煌不已,安徽曾有“东有来安,西有河口”之说,八十年代河口中学走出的名牌大学生比比皆是。作为大镇,她承担了方圆百里的商业中转站的功能,大小批零店林立,附近乡镇乃至河南边界区域都赶往河口集批发商品。粮食加工业发展迅猛,有“小米缸”之称,很多粮食加工企业走出河口,直达省城,实力颇为雄厚。 如今的河口,当地政府也百倍努力,促其发展。宽敞的街道,主路口也增设了红绿灯,甚至有了交警岗亭,招商了规模的农副产品企业。基础教育齐全,光中学就有三所,对于乡镇实属难得。 河口,历经沧桑,随着道路取向的改变,她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也没了往日的繁花似锦。我在那生活了十六年,对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有感情。那淳朴的民风,令人口舌生香的美食,让人无不日思夜想。生于斯长于斯,每次泛起淡淡的乡愁,都会忆起河口的岁月,沣河萦绕的河口米香水甜。慢节奏的河口悠闲安逸,期待未来的河口繁荣发展,盛世安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