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范谈集》是在原来在美篇上发布的杂文的基础上大量精简,再丰富内容,撰写新的章节,形成的九万文字,228页的一本文集。自去年初稿完成,又经过好几个月的编辑,修改,再充实,终于近日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在京东已有出售。从一篇篇简短的杂文到一本完整的文集,其中的变化可算是天壤之别。 特别感谢摄影评论家陈小波老师为本书作序,没有她也就没有这本书。也感谢广大读者的耐心等待。与此同时,《理性的灵动》第二版也已出版,内容和图片都有不少更新。 《摄影范谈集序言》2017 年的元旦,是四光圈摄影创作团队最辉煌的时刻,也是我摄影生涯中一个难忘的里程碑。四光圈摄影展在可能是世界最高的展厅—上海环球金融中心94 层的“上海之眼”展出。与此同时,我的第一部摄影著作《理性的灵动:大自然的摄影语言》(以下简称《理性的灵动》)也在此举行首发仪式。然而,看着展厅接踵而至拿着书的读者和在纸面上快速滑动的签字笔,我的心中突然感觉一阵茫然,觉得人群越来越远,手中的笔越发沉重:我穷毕生精力,究竟在追求什么?这时我意念之中突然闪过一句连我自己也觉得狂妄自大的话来: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半生的历程处处都受到上天的眷顾。童年历经磨难能活下来便是神迹。上高中那年,我因不再需要上山下乡而欣喜,又遇上家乡当时最优秀的教师团队。记得一位我最敬爱的老师拉我到办公室坐下,跟我说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范朝亮,你将来的成就必在大学之上!是吗?于是我醒了,考进了优秀的大学,然后“过五关斩六”将取得了李政道奖学金;于是我远渡重洋成了物理博士,又去医学院取得了放射医学证书,再后来成了美国医学物理学会中西部的主席。我在美国又学习了摄影,在抽屉里堆满了奖状之后,又成了世界顶级在线摄影画廊1x.com 的第一位亚裔策展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在何处?在我有生之年再去获得一堆头衔,还有一抽屉奖状和一硬盘的美图?恰恰这时,人群中走过来一位文质彬彬的女士:“我仔细看了你们的介绍,真佩服你们这群搞艺术的科学家。”一介绍,原来这是摄影策展人和评论家陈小波老师。身居海外三十几载,我实在是孤陋寡闻,回国见到再大的官,再有钱的老板,再有名的人士都能泰然处之。不是不敬,而是天天过着不知者不为过的日子。回去问了问百度这是何许人也。这一搜吓了我一跳。倒不是被她比我多十倍的头衔给吓着了,而是被她的一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拍风光就要体恤自然,拍人文就要心疼百姓。在今天的摄影界,难得有这样清醒的思想者。 天生我材必有用。“用”便是上天赋予的使命。很多人行事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或者只对自己负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管它天崩地裂;或者只对家庭负责,家中窗明几净,管它门外有无垃圾;或者只对事业负责,自己工作顺利就行,管它世界是否和平。摄影师的责任又在何处呢?说远是在天涯,说大便是天下,说近它正在眼前,说小它仅在取景框中。取景框中便是摄影师的天。他有多广的胸怀,便出多大的片子。 天下之事都有个初衷。每个摄影者最初拿起相机时都有个明确的目的,我也不例外:开始是为了拍摄异国风情,让20 世纪80 年代初对国外不甚了解的亲友一饱眼福;后来在海外成家立业,镜头里便是妻子和孩子;再后来带着家人到处旅游,记录的更多地便是自然风光。然而拍得多了,水平高了,名气大了,距离初衷却越来越远了,责任感也随之烟消云散。 上海之夜令我辗转难眠,于是我干脆起身动笔。摄影可以传递我的情感,文字却能履行我的职责。今后的摄影不再为几张美图,而是为了这份职责。我在2017 年冬天开始动笔,到今年夏天前后一共完成了21 篇杂文。谈摄影,谈人生,还有人生中的迷惘。这些文章得到成千上万名读者的支持,也让很多人觉得这“药”太苦。 盛夏之际,我将所有文稿大幅度精简加工,整理成册,交付出版。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愿这副苦“药”能对得起我取景框里的那片天。 范朝亮 2018 年夏于芝加哥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向大师学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