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废处理需求增大带动量价齐升。环保执法与制度完善是危废处置需求释放的关键推力。环保执法的环保督察、清废2018、二污普等和制度完善的排污许可制度、环保税及规范化管理考核等,将从短期和长期推动处置需求持续提升。当前的处置需求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增量部分,每年新增危废中瞒报、漏报行为减少,非法转移和倾倒途径被切断,大量危废回归正规化途径;二是大量危废超期贮存和历史遗留被发现,多数已进入当地政府整治方案,处置需求十分迫切。 增量部分情况。自上而下,从工业增加值的角度看,产废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危废每年新增1.1亿吨;若考虑到工艺进步引起的危废产生强度下降。自下而上,从产污系数的角度看,根据现有最新数据及不完全统计,2016年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分别为1141.6和 1082.2万吨。2015年,两个行业危废产量占总产量比例为34.8%。 存量部分情况,应关注的省份是青海、新疆、云南;应关注的行业是非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应关注的危废种类是石棉废物、无机氰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废物等。自下而上,环保督察角度看,危废存量在“环保督察”中已大量暴露,在新疆、青海、云南等地,发现数百万吨的石棉、冶炼 废渣以及油泥。 构型机会分析。增量市场中显性需求在2017-2019年增速为30%、20%、20%,并于2019年会达到峰值。存量部分应密切关注各地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和推进进度。四种典型历史遗留危废的治理进度为油泥>无机氰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废物>石棉废物。 中部地区洼地效应明显,跨省转运种类集中度高。从全年净转出量来看,中部地区呈现“洼地效应”,即危废大量转入中部地区,特别是江西、安徽等省份。 从全国范围来看,中部地区产废量和产废强度也相对较低。从危废跨省转运的种类来看,集中度CR5高达80%。全国转运量中以含汞废物、其他废物、表面处理废物、精(蒸)馏残渣和有色金属冶炼废物 为主。 全国危废转运情况反映出东部沿海地区危废处置设施供不应求状态。大量危废向临省江西、安徽转运,同时向华中、西北、东北地区远距离转运。2018年在环保压力下,危废净转入省份纷纷收紧转运门槛,且对跨省焚烧、填埋尤为严格。外部环境的收紧必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内危废供需不平衡,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提升。 通过对全国31省342个城市危废信息的统计,发现整体产废大市集中在京津冀至山东、长三角、辽沈一带、西南重工业区等地域。从样本数据来看,2017年全国危废整体产量平均增速 18%。结构性体现在以每1亿元工业总产值所产生的危废量定义危废产生强度,则危废产生强度较低的区域集中在京津冀地区、河南、湖北、陕西等中部省份及广东地区;危废产生强度>200的城市则主要分布于东北老工业基地集群,西部煤焦、煤化工、有色集群,沿海精细化工、炼化集群,西南 有色金属集群。 从各省经济角度看对产废行业依赖度,青海、甘肃、广东等地产废行业占比大幅高于平均水平,总体上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对危废相关行业更为依赖。从产废行业角度看区域分布,则重点产废行业区域集中分布特点较为明显,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化 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CR3分布为58%、51%、49%。 危废行业当前面临存量和增量双层叠加,具备高景气度。根据预测,2017-2019年将会是危废治理显性需求集中暴露时期,且存量部分已进入整治方案,未来治理加速。针对增量暴露并逐步接近真实产量下的机会,从危废种类和产废企业集中度来看,东部地区种类更复杂,处理工艺要求更高。从城市分类来看,均衡型城市处置需求最为复杂。 基于此,在全国危废市场景气度提升的背景下,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是重点关注行业结构复杂,企业分布较为分散的地区,即山东-江浙-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二是重点关注产能缺口大的地区。各地基本呈现利用产能过剩、处置需求不足的特征,但地区间差异较大,目前华南、华东地区处置缺口仍较大。 来源:隆重产业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