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里忠孝传 温秋圆 初秋时节,沿深圳宝安松岗街道东方社区一路走去,在拐角处逢见修葺一新的文天祥纪念馆。平日里,这里是燕子飞入横梁,瑞兽在屋顶张望,树影伴着云雀唱。一棵年久的树长得繁茂,葱茏的枝叶从居民房的院子伸到纪念馆前。每年这里结出了满树菠萝蜜,似是一代代松岗人辛勤劳作结下的果实。 纪念馆内,“文氏大宗祠”石匾赫然入眼。我正肃衣冠,目光四处探寻,渴望领略古人风骨。四周是砖木结构的建筑造型,砖墙用红条石垒砌而成,木梁上的雕饰精美而威严。宗祠中堂为硬山屋顶,琉璃瓦剪边,镬耳式山墙。世代文家人往来穿梭于宗祠内外,在这里无声重叠、慢慢拉远。 民族英雄名垂千古,他的子孙以松岗为轴心,一脉相依,开枝散叶。 松岗的幼童,小时都听长辈们讲过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南宋灭亡后,文天祥从孙文应麟匿于宝安黄松岗一带,在鹤仔园开基,数百年繁衍成文氏名族。黄松岗就是今天的松岗,鹤仔园就是今天的红星社区蚝涌村。于是,“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在松岗的孩童中传唱开来。松岗人用《正气歌》激励子孙后代,正心修身,忠孝治家。 几只山鸟忽然啼啭如歌,一个白发老人从祠堂走出。经人介绍,方知他是粤港文氏宗亲协会副会长文康宁老先生,今年72岁。他说起亲身领着族人焚香拜祖的情景。我倏尔明白,8个世纪的时空跨度没有泯灭文天祥的忠义精神,恰恰源于文氏子孙代代相传的祭祀文化。 文康宁老先生向我们讲述文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2001年,年久失修的文氏大宗祠墙体裂开、横条腐烂,随时有坍塌危险。“文氏七房”后裔代表达成共识,筹资修缮宗祠,塑文天祥雕像,刻“宋廷柱石,文庙馨香”联。修缮后的宗祠还被辟为文天祥纪念馆,悬“浩然正气,厚德参天”牌匾于中堂之内。 每年重阳节后,来自香港、惠州、东莞等地,乃至海外的文氏族人都会以村落或支系为单位,齐聚深圳松岗,拜祖先、吃盆菜,举行隆重祭祀仪式,以唤醒文化记忆的方式,将文天祥精神发扬光大。 我的思绪又沉入了祭祀的画面。那方形简朴的牌位,似在祭祀仪式中,有了更深层的升华。我想,仪式能让同一根脉的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产生尊重、缅怀和敬畏之心,那些点香、叩首、鞠躬的细节,在烟雾缭绕的场所里,显得格外庄重。 根落地,文天祥精神就像种子一样,植入人们心里。以文天祥为荣,正气在心中,文天祥忠孝、仁义的精神为后人传承发扬。 三两点阳光洒下,纪念馆门口树影婆娑,“共产党员教育基地”“宝安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基地”两块牌匾熠熠生辉。每年,党员们手持旗帜,在馆前留影。孩童们也从校园走进纪念馆,聆听老师讲解二十四孝故事。稚嫩的孩童,哪里懂得忠孝的重要、气节的重要。只不过在这种氛围下,耳濡目染,慢慢渗透,直到爱国的血液植入骨髓。 文氏后人以《正气歌》作家训,以传唱《正气歌》践行忠孝事。文氏子孙中有一位声望颇高的长者,原宝安西乡区委书记、新安镇镇长文勋。文勋17岁参加革命,一生刚直不阿。他从小听着先祖的事迹长大,文天祥精神令他矢志不忘。 文氏后人信奉“教”是孝的文化,自古有重教传统。文氏大宗祠建立后,族人捐资给香港、海南等地的文氏后裔创办学校。村民们自发捐款,建立东方小学足球篮球场。福田岗厦小学的校歌由《正气歌》改编而成。由松岗到岗厦,再到更多文氏后人居住的地方,文天祥精神遍地开花,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扎孝德之根。 从松岗走出的港商文沛荣,是深圳文氏第26代传人,发扬着文氏乐善好施的传统。文沛荣说,第一次听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是在教科书上,而是小时候从村里的老人口中。稍大些,他读懂了文天祥的《正气歌》,并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信条,鞭策自己为慈善事业倾注心血。 听到此处,我肃然起敬,仿佛从祠堂内悬挂着的联话或匾语中,窥见文氏族人一脉相承的谦恭、和善、仁厚的家风。他们在松岗不断繁衍、壮大,植下了一种优良的人文风尚,流传至今未变。 从文氏大宗祠走出,一个个画面在我脑海里交织,不由意念蓬生,感从中来。 数十年前,松岗田间地头,劳作的人们哼着粤剧,喜笑颜开;如今,林立高楼间,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排演粤剧,传统与现代味道交融。还是那个地理坐标,还是那些唱粤剧的人,只不过,老房变新楼。 每逢年节,文氏大宗祠前,国家级非遗七星狮舞表演趣味横生。82岁的第二代传承人文炎森老先生舞不动了,年青一代接过了衣钵。 端午日,省级非遗松岗赛龙舟开赛。壮年们意气风发,击鼓扬桨。茅洲河上,渐远的,是彩舫里飞出的棹歌;荡起的,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及松岗人延续逾百年的节日记忆。 粤剧、醒狮、龙舟,与文天祥精神是如此的一脉相承。松岗人在这里耕读治学、繁衍生息,缅怀祖先之余,唱粤剧、舞七星狮、赛龙舟,让缤纷的镜头向历史深处漫溯。一直到忠孝的种子传万家,依然见伟人的雕塑伫立在那里,呢喃的燕子出没在四周的屋梁,孩童绕着他的膝盖成长,知了在不远处低吟浅唱。 (作者系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