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 | 尹光华:这些收藏留下了冯其庸先生生前最后一批文字

 七烟 2019-09-07

■ 冯其庸先生

“数十年来,我爱好文物,收藏文物,但却与真正的文物收藏家不同,我的着眼点是历史和社会,所以我不是收藏家,更不是文物家,我只是为历史求证,为历史社会求真。”

——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自序》

冯其庸先生是知名红学家、文史学家、书画艺术家,也是一位热衷于文物收藏的学者。适逢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近日发行,本期嘉德文库【大家】栏目,邀请古书画鉴定家尹光华先生,带你走进冯其庸先生的文物收藏故事。

■ 尹光华先生在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新书发布会现场

本文文字内容系尹光华先生在《瓜饭楼藏文物录》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致谢尹光华先生为本文提供文字资料

《瓜饭楼藏文物录》

点击购买

■ 书名:《瓜饭楼藏文物录》(上、下)

作者: 冯其庸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9年

定价:898.00元( 449.00元 / 册)

在冯其庸收藏文物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作者:尹光华

这些收藏,留下了冯先生生前最后一批文字。

我认识冯其庸先生在1975年,我30岁,冯先生51岁。当时他已是国内杰出的《红楼梦》研究专家、人民大学教授。他编的《历代文选》曾受到毛主席的称赞,是声名赫赫的一代学者。但对我这个默默无闻的同乡青年,他并不视我为晚辈后学,而是以朋友相待,以致他的两个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女儿,一直都叫我叔叔。这种宽厚谦和的长者之风,至今仍令我感动不已。

■ 冯其庸先生八十二岁登上帕米尔石头城并拍摄的照片

■ 千年胡杨林见证了历史沧桑,也见证了赴大漠考察的艰辛

此后几年,我去北京,常住在他宽街的家里,他书房的一张铁架单人床就是我的临时卧榻。晚上,我们总在那里闲聊,纵谈古今书法绘画,评骘当代书家画家。十一点以后,他开始工作、读书、写日记及撰写文章,直至凌晨两、三点方就寝,次日早晨七、八点必定起床,因为他白天必须上班。

后来我知道,他一篇篇文章、一本本著作,都是在深夜、在凌晨创作完成的。这样的工作和作息习惯他坚持了几十年,这种精神、毅力和充沛的精力,正是他获得多方面极大成就的原因。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正如刚才王炳华先生所说的,是他对祖国的爱及对中华文化的痴迷和执着,才有了他自强不息、至老不衰的精神和非凡毅力。

■ 新疆戈壁中的古龙城,冯其庸八十二岁时曾二次穿越此久绝人迹之荒漠

冯先生学术方面的诸多成就,源于他广博的知识。博闻强记是大家对他普遍的印象。他的述作,总有这样两个特点:爬梳文献史料,实地野外考察。两者相辅相成,绝不偏废。然后经过甄别筛选,作出符合逻辑的正确结论。

他写《曹雪芹家世新考》就曾千里跋涉赴河北涞水、辽阳千山等地,冒暑冲寒,寻荒坟、扫残碑、搜宗谱,才撰写成功的。为了研究《大唐西域记》,考证唐玄奘西行取经及东归的路线,他十赴新疆,八十二岁时还曾多次穿越罗布泊,二上海拔四千七百米的明铁盖山口,终于考证落实了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古道。在杳无人迹的荒漠,他遇流沙、逢山体滑坡和山洪爆发,艰难苦厄,凶险异常,他都能从容应对,从不言苦言累。终于探明并撰写出《玄奘取经东归入境古道考实》,解决了这个千古之谜。他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亦是用他的知识与智慧,用双脚丈量出来的。

这些文章与他的经历,震动了中国学术界,也震动了历史。可以说,中国汉唐以还,金戈铁马、驰骋大漠、“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护国壮士有不少。但像冯先生这样八十余高龄仍能置生死于度外,一而再、再而三地涉荒漠、登昆仑绝顶的年迈学者却未曾见过。至少,我没有听说过。

■ 七十五岁的冯其庸正在帕米尔徒多河畔小憩,身后浊浪滚滚,正是当年唐玄奘必经渡越之地

冯先生的爱好是多方面的,他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他爱好传统戏剧,特别对京剧、昆曲情有独钟,写过很多戏剧评论。“文革”刚结束时,他在江南看过一场昆曲,整个剧院观众只有二、三十人,他谈起就感慨唏嘘。但仍和这些演员交朋友,为他们写文章,为传统剧种的复兴尽自己的力量。

他爱好书画,涉猎甚早。我认识他时,他就写得一手极好的行书,通信亦总是用毛笔。我觉得他的字极像董其昌,他却说,他并未学董,认为董字虽好但未免软薄。他说他还是喜欢二王,对清人査士标亦很赞许。我知道査士标书法也是学董,但因为历经明清易代,国破家亡,胸中郁勃之气溢于笔端,所以别有一种雄迈之气与董书有别。我想冯先生胸有豪气,所以能与査士标志趣相投。冯先生五十多岁时长于方寸小行书,此后拓为大幅,而且愈大愈壮。纵横腾沓,挥洒自如,虽轻松而不失雄酣,而且秀气内蕴,格韵非凡。十几年前,中国美术馆举办当代十位文人书法展,冯先生与启功先生的书法,最为出众,超越其他几位甚多。

■ 正德皇帝罪己诏(局部) 已捐赠第一档案馆

他自幼爱好画画,我刚认识他的那几年,他画的都是水墨葡萄,淋漓兴会,笔墨恣肆。有时他半夜突然会作一幅寄我。我知道这是他写作倦了,作此舒散疲劳。怡情遣兴,落笔寄意,正是文人画一大特点。此后,他画的题材开始多了起来,紫藤、扁豆、葫芦,也画梅花、竹子等,他有诗:“青藤一去有吴庐。传到齐璜道已疏。”道出了自己取法的途径,是学习徐渭、吴昌硕和齐白石。当时他也偶作山水,亦是齐白石一路,碧波远天,一帆轻扬,小山数点,都是即兴的挥洒。

八十岁后,他突然画起大幅山水来,枯笔渴墨,淡淡皴擦,常作山深林密,幽深阔大之境。有一幅丈二匹大画,竟不烦烘染达两个月之久。我见了说笔法很像明末遗民戴本孝。他笑着说:“我临过他的一本册页。”证实了他取法的对象。他的晚期山水,专用渴笔,与他水墨淋漓的花卉笔墨迥异,然气度沉雄,风调仍是一致的。

■ 战国青铜豆形灯,上有数十字铭文,现藏南京博物院,为一级文物

冯先生也喜欢收藏,所藏的数万册书籍已大部分捐出。书画藏品则主要是当代文人与书画家投赠的翰墨。他也收藏古器物,着眼点是它们的文化含量而非经济价值。

■ 青铜鉴 战国 楚国

1973年,他的家乡无锡前洲农田中挖出5件青铜器,农民看不懂,亦无处可交,准备敲碎了作废铜卖。冯先生知道后立即告知他侄儿冯有责(今天亦在场)一定要保护好这些铜器,并嘱他将它们送到我家中,由我设法寄去北京,以便请专家鉴定后捐给国家。我买了两个厚纸板箱,用旧报纸和画画写字用的毛边纸、废宣纸将它们一个个包扎填塞好,并通过邮局的熟人寄去北京。1977年1月,冯先生收到拆封,五件青铜器都原封不动丝毫未曾损伤。冯先生除自己研究外,还曾将每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拓出并拍成照片,拿去请古文字专家唐兰鉴定。唐老通过仔细辨读,认定这是战国时的楚器。因为楚器存世少,且多有长篇铭文,是极为重要的文物。过些日子,动荡结束,时局初定,冯先生决定将它们捐给南京博物院。南博领导大为高兴,该院院长告诉冯先生,让他自选一件留作纪念,其它四件该院将妥善珍藏并撰写研究论文。冯先生认为这些珍贵文物应该由国家的博物馆保管才是它们的最好归宿。就这样,五件青铜器在冯先生的先见卓识与谨谨护持之下,未曾像“文革”期间其他难以计数的文物一样被无知和狂悖销毁,终于逃过一劫。如今,它们被商务印书馆编辑印制在《瓜饭楼藏文物录》中,回忆它们的经历,觉得特别有意义。

■ 新石器时代玉斧

冯先生的收藏中,特别精彩的是他收集的石器时代彩陶与黑陶器,古朴大气,没有繁琐多余的装饰,有一种简拙的自然美感。这样的器皿,放在现代的居室,不论哪个角落,都很美,都很协调。质朴大方,是古典与现代共同的美感。

■ 西汉画像砖拓片

■ 有“宫”字的双龙饕餮纹半瓦当,战国 燕

冯先生还藏有不少汉砖及战国瓦当,有些有纪年文字,有些有各种装饰纹样,从中可以窥见我国秦汉时代文字的渐变脉络和审美情味的异同。不让庸俗趣味出于自己的腕下,这种先民的高格调正是今人应该敬仰并时时学习的。

冯先生的收藏范围很广,不能一一尽述。但有一点值得道及,就是因为这些收藏,为我们留下了冯先生生前最后一批文字。他在九十多岁的晚年,长篇的考证文章已没有精力撰写,但趁着余兴,他为这批古器物藏品逐一写了说明,文字简练朴素,就像这些古物一样,洗净铅华,却闪耀着生命与知识的光辉。九十多岁了,还有这么多文字留给后学,真是要感谢这些文物,感谢这位可敬的前辈,还要感谢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们。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印制精美,而它的装帧,亦素雅大方,和冯先生的审美趣味正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