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玫瑾教授:一定要保护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尤其在孩子6岁前

 皓哥儿 2019-09-07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长期做客《今日说法》、《锵锵三人行》等节目讲解犯罪心理问题。

和其他犯罪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她往往把成年时期的犯罪心理反推过去,比如一位弑亲案嫌疑人交代作案动机时,简单的一句“父母管教太严格了”,她就能准确判断出这孩子小时候不是父母带大的。

为什么?

李玫瑾教授说,“太”是个表程度的词,说明在这个嫌疑人的少年时期,有过“不严格”的受教育经历。

果然,这个嫌疑人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极尽宠爱,长大了回到父母身边,适应不了父母的教育方式,逐渐产生心理问题。

在李玫瑾教授看来,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延后性的,父母在抚养孩子期间可以塑造孩子的性格,这个性格未来就会成为孩子立足的个性、本性。

以下,就是李玫瑾教授针对孩子心理养成、抚养性格,在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巅峰论坛上的演讲。

01、怎样对孩子做性格培养?

我研究认为,从社会广泛角度来看,绝大多数是抚养性格培养这一部分存在问题,因为性格在心理学中属于个性部分,个性的问题都是终身的问题。

后天性格在早年形成。

我常说性格和言语现象非常接近,小孩刚来到世界上并不会说话,但是他在1岁张嘴,3岁啥都会说了,他说的都是必须的,也就是他听到什么话说什么话。

性格跟言语学习完全是同类的,也就是说性格是后天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与人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固有模式,包括思维模式,这些模式不是先天的,取决于后天人的互动。

孩子在18岁之前都是未成年人,未成年意味着心理不成熟。真正培养孩子性格在孩子未成年前可以做,但是这18年的影响并不均等,最最重要的时间是在6岁。

怎么对孩子做性格培养,这是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虽然我们很多家长也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但是那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养育方式。

我们现在压力比改革开放前大很多。我们以前除了上班,下班后没有什么繁忙事情。现在下班后还有很多事情把我们时间占满了。

对孩子某些方面进行培养,比如说第一个问题要在孩子3岁时对孩子说不行,这是很多家长根本没有意识到的。

农村地区老人带孩子比较多。老人带往往比较宠溺,这种宠溺早年看不出,你宠他他也不会怎么样,但是当他过了12岁,身高迅速达到成人高度的时候,本来家里面父母和孩子关系很好,上网成瘾,家长就会说你怎么现在不听话了,越长大越不听话,其实家长不明白孩子不是长大不听话,是你前面的性格模式没有建立。

我还提出心理抚养或者心理养育的理念。

孩子不是吃饱喝足就足够了,你在某些方面给他建立一些好的规范,小到家里的规矩,大到社会的法律,社会法律也是规范。

我是研究犯罪学问题的,会发现一些极端的表现;我们说的违法犯罪,实际上都有这个问题。

分析发现,少年犯罪者家里面,很多人首先经济上并不贫困,第二父母都很爱他,还有爷爷奶奶宠爱。他的问题出在早年被放纵和宠溺。他上学会觉得难度比较大,因为初中的课程作业量比较多了,很多孩子很聪明,他能学,但是他不学。

他不学的原因是什么?坐不住,而不是学不了。所以,这个问题上基本上都是性格培养的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麻烦在哪呢?因为心理发展是顺向的,相当于我们的台阶。

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孩子6岁之前或12岁前这个期间就形成了,只是积累到第三个阶段才暴露出来。

02、教育好孩子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我认为作为一个家长,你要想教育好孩子有这么几个条件。

第一,孩子一定要自己带,在他完全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你去给他带来快乐,给他带来舒服,当他依赖你的时候你才有教育他的资本。

父母要拿出时间自己带孩子,然后呢在孩子生病的时候你陪伴在他身边,在他晚上睡觉之前你给他讲讲故事,生活当中你用更多的时间陪他玩。

要跟孩子建立一种情感的联结。

第二,在第一个条件的基础上,第二个条件是要对他有一个性格方面的培养。

这是什么关系呢?

在管理当中有一个话叫做恩威并施,3岁之前你照顾到位有恩于他,3岁之后是立威,这个威不是打他或者骂他,而是你板脸了他就知道这个事不能做了。

我对于教育的定义是:父母一定亲自带孩子,让他依恋你。

第三,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

观念,观到的同时形成的念。

观就是眼耳鼻舌知觉到的,念就是一个结合的想法。现在有很多高智商的人犯罪,他们不是没有知识,可为什么还犯罪呢?这些人缺的是观念。

观念和知识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是体系,观念是随事而就的。

假如说今天社会发生什么新闻,我们在饭桌上议论,大家在说话孩子在听,他可能会形成:这样的事情不能怎样对待,什么事情我不能做,比如说别人家的孩子把人打伤送到医院抢救,爸爸会说这孩子打架不能这样打,打架不能打这些地方不能打成这样,孩子由此有了正确的思维模式。

如果家长不跟孩子一起生活,不给他立一些规矩,他可能就没有观念。因为无论这孩子聪明还是不聪明,父母早期的培养不到位的话,等他已经显现问题再去做一些事情,就已经来不及了。

我在研究过程当中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发现,心理问题滞后反映,也就是说6岁之前的问题可能会到12岁才出现,它有潜伏期。

为什么12岁前后呢,因为12岁之前他还比较弱小,他对父母不会有太强烈的反抗,他反抗不了;但是12岁之后他可以离家出走,他腿长了也硬了。

曾经有新闻,父母管孩子,头天晚上管,孩子第二天死了,把毒药喝了。还有父亲不让孩子玩手机把手机从楼上扔了下去,结果孩子就自己也从楼下跳下去了。但是一个6岁的孩子相对不会这样做。

我们重视家庭教育,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教育最好的时间是在6岁之前。

03、好性格的养成需要正确的行为方式

我还特别强调什么呢?不仅仅是表率,性格培养很重要的,要给孩子建立一个后天的行为方式。

我在很多场合讲孩子性格培养。

第一,在三岁上下对孩子说不,此时他大不了给你打滚,你不要12岁之后再说,那个时候再说他就直接离家出走了。

第二,告诉孩子有什么话要好好说,要学会沟通。

第三点就是培养孩子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克服自己的冲动。

这个冲动是什么呢,做这个事我马上就要做,等不及,类似这样的问题如果在6岁之前,有一些方法让他知道,你要得到一个东西可能需要等待的,这个等待的过程当中你还要表现好。

在社会生活当中,我们很多事情不能马上实现,一个人没有耐性做不了大事,等待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还有一个抵制诱惑。诱惑在社会中非常多,包括刚才说的玩手机,玩游戏,有的孩子玩玩就可以停下,有的孩子停不下来。

要说玩起来谁都愿意玩,但是为什么有人能停有人不能停?能停下来的一定是受过自我训练的,这种训练有时候越早越好,早的话就会成为习惯。

我现在有第三代,孩子到我家来也要玩手机。我给他规定时间,不能超过,我怕伤害他的眼睛。他当时也不能接受。

我用一些方法让他知道只能这么长时间,超过这个时间就不行。现在他就很懂事。我说到点了啊,他就会放下。这个过程实际在前面有了训练了,他会知道停下来。

一个人在一生当中,面临很多的诱惑,如果你知道这个事不对你可以停下来,这是你一生安全的保障。这就是性格,性格完全是后天养成的。

再比如,职务犯罪,不少出问题的干部很聪明,工作表现很优秀,人际关系很不错。为什么会出现腐败行为?是在诱惑面前没有停下来,如果他们能停下来他就没有这个危险。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怎么来的?可能源自他们早年的教育,不光是耳闻目睹,还包括父亲母亲有意给做的训练,通过一些小小的游戏,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马上停下来。

04、全社会一起关注母亲对幼童的陪伴

有的家长就说了,现在这个社会,夫妻工作都很忙,有时候加班到很晚,没有办法每天都去陪,有一些什么样的补救措施来妥善处理这个现实情况?

一个要点,人的成长的关键期是成年前。

18岁的第一个6年,也就是孩子6岁前,一定要陪伴孩子。我们应该通过大量的宣传,让人们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然后形成共识。

就是说如果全社会对孩子成长的6岁之内的关键时期母亲父亲陪伴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我们可不可以通过立法让孩子在6岁以下的母亲的工作时间不要超过多长时间,把母亲的时间留一部分给孩子。

苦了累了,父母个人可以通过吃苦耐劳来改变,但是涉及到孩子,我认为不是父母吃苦耐劳的问题,是父母一定要拿出时间来陪伴。

我这些年特别想呼吁我们的社会,甚至呼吁立法,保障家有不足6岁孩子的母亲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我们要知道,养一个孩子,在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花3年花6年,你能做到的事情,如果错过这个时间,可能要付出三四倍的时间,还不一定能达到头6年就培养的水准。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不拿出这个时间,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能代价是一生的,是他的一生,而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希望我们社会认识到,抚养孩子不是家庭的私事,而是民族的事情,是国家的事情,为了我们国家更好,为了我们民族整体素质更好,要给母亲一定抚养时间来抚养孩子。

如果我们不抚养让老人抚养,老人因为到一定年龄以后,他们对孩子的那种感受和爸爸妈妈是不一样的,会有更多的宠溺,除非这个老人是非常有专业知识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就是说我们很多家庭还会找一些外来的保姆。应该这么讲,保姆抚养问题是很麻烦的,保姆一对一可能危险性更大,因为很难有旁人能够发现问题。

我们讲到有很多自然的东西都是真的。为什么老天会造出夫妻这样一个形式组建这个家庭,我们就明白了抚养或者人的养育在家庭内完成最好的。

心理学领域发现这个问题,最早在二次大战之后。有很多的孤儿被送到孤儿院,他们长大以后有很多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发现这样的现象以后他们开始调查,他们当时调查想会不会是养育院有虐待行为,但是调查结果发现没有。

问题在哪呢?养育院是一个上下班制度,他们照顾孩子是轮班的,因此孩子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对一的关系。

母亲就不一样了,她就是一对一,所以从此之后我们心理上就用一个词:依恋,就是人在早年的时候,完全不能自己独立生存前,他是信赖和依靠这两个连在一起了。

我们更换抚养人,妈妈把孩子交给老人或者是保姆,孩子就面临不断更换抚养人的问题。

第一我们要通过宣传让社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第二我们应该形成一个共识,人的抚养模式不同于动物,有些高级动物也是一对一,但是人的抚养模式最好是一对一放在家庭抚养,而且是全社会给母亲养育孩子的时间。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