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选择从医?他曾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答案

 昵称32901809 2019-09-07

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原为官宦之家,自从其祖父因涉嫌行贿被捕入狱,家道便中落,陷入极度困顿之中。他父亲周伯宜也因此而被取消了科场考试的资格,甚至连原先的“秀才”功名也被革了,从此前程无望。

在当时那个读书就是为了做官的年代,读书人的唯一的人生希望就是通过科举考试,中举做官。周伯宜却再也不可能实现这样的理想了。遭到如此沉重的打击,他很快便走向精神崩溃,终日萎靡不振,借酒浇愁。理想的死灭,加上酗酒,他的身体便很快垮了下来。

1894年,周伯宜大病。对全家人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这篇作品——《父亲的病》便是鲁迅先生1926年在厦门教学时完成的,记叙了父亲生病治疗一直到病故的整个过程,展现了当时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选择从医?他曾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答案

鲁迅故居/图片源自网络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曾经选择过学医,其原因除了日本明治维新发端于医学外,就是小时候庸医所引起的憎恶。正因为他学过医,所以在写《父亲的病》时,他更一针见血,多用反讽手法,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芥人命的龌蹉的实质,点出庸医的不学无术、封建迷信的骗人本质。

大夫之一,不告诉病人的具体症状,对病情模棱两可,故作高深,开出的药方更是荒诞不经,诸如河边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此类,不谈花费多长时间耽误治病良机,单论药效,恐怕也是令人怀疑的吧。况父亲的病并未在他的治疗下恢复,反而一日日恶化,为了保全自己的虚名,不顾病人的死活,还引出另一个所谓的“名医”。

大夫之二,陈莲河,原名何廉臣,鲁迅先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恨意,将他的名字倒过来,以说明这个人是非黑白不分。他的药方更加奇怪了,一对原配蟋蟀?鲁迅尖锐地嘲讽:“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父亲的病久久不愈,他竟以迷信中的“冤愆”来为自己的无能、敛财而搪塞、推卸责任。竟说出“医能医病,不能医命”“或是前世的瓜葛”这样的话。庸医的丑态,活灵活现地跃于纸上。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选择从医?他曾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