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云会教授:垂体瘤诊疗相关问题解读

 万宝全书 2019-09-07

1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10%~20%,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就垂体瘤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方法的优缺点及并发症处理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盛神经外科刘云会教授。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颅内肿瘤10%~20%,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在影响鞍区的所有肿瘤中,垂体腺瘤是最常见的一种。垂体瘤形态学常表现为良性,但是其生物学行为有时表现为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袭性生长。

垂体腺瘤常用的分类方法有多种。近年来垂体瘤均根据细胞分泌功能进行分类, 应用敏感而特异的免疫技术分为泌乳素(PRL)瘤、生长激素(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促甲状腺激素(TSH)瘤、促性腺激素(GnH)瘤、混合瘤和无功能垂体瘤。不同垂体瘤由于其发病机制、生物学特点及对不同治疗方法反应不同, 其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泌乳素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垂体瘤中32%~66%为泌乳素瘤,主要发生于女性,患者往往因为溢乳、闭经、不孕就医。泌乳素瘤首选药物治疗目前已达成共识,一线用药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主要有溴隐亭和卡麦角林,可使泌乳素降至正常,肿瘤缩小,女性月经和生育能力恢复正常, 而垂体其他功能不受影响。长效生长抑素激动剂奥曲肽及Sandostatin-LAR、兰瑞肽等较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对GH瘤治疗更为有效,对TSH瘤治疗也有效,可降低TSH并缩小肿瘤。

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有神经压迫症状、神经损害或者是周围结构损害的患者,一般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经颅手术、经鼻-蝶入路显微手术、经鼻-蝶神经内镜手术。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有普通放射治疗和立体放射治疗。普通放射治疗,由于副损伤较大,逐步被立体放射取代。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手术不彻底、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复发及无手术适应证、不耐受或拒绝手术的患者。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经鼻-碟入路手术的不同

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逐步从原始的开颅手术过渡到经鼻蝶入路的手术。经鼻-蝶入路手术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显微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另外一种是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神经内镜手术视野广阔,采用光纤照明,术野匹配度好,能更真实地显示术野情况,清楚识别鞍区周围解剖结构,更好地保护神经、血管,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显微镜镜头活动性差,只能看到直线范围内的肿瘤,管状视野造成手术盲区大,肿瘤切除不完整。

经鼻-蝶入路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策略

手术操作可以造成血管损伤、神经损伤、脑脊液漏等,这些需要勤加训练,在手术过程中避免。对于鞍底或鞍膈膜破损的患者,修补的过程中应该防止脑脊液漏,进而造成感染。

术后,由于正常垂体受到了干扰或损伤,也可以造成垂体功能降低,这类患者通过长期规范的替代疗法,可以完全恢复到正常工作和生活状态。

复发垂体瘤手术过程的不同点

垂体瘤生长在正常垂体之内,与正常的垂体没有明确的界限。尽管在手术中可以看到一些假包膜,但并不是完全的界限。理论上,垂体瘤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切除。垂体瘤切除手术是影像上的大部切除或百分百切除,病理上,可能有细胞的残留,所以垂体瘤复发非常常见。

再次手术,解剖结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颅底,包括鞍底会有很多增生的肉芽或黏膜等,会误导或阻碍入路的操作。导航的应用,术前CT、磁共振检查等综合判定是第二次手术成功的关键。有很多粘连的状态下,进行肿瘤的辨别和操作,要求更高超的技术和广泛的临床经验。

刘云会教授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常务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微侵袭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常委,辽宁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