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胄艺术专题】黄胄对水墨人物画发展的贡献

 昵称30265258 2019-09-07

文/崔晓东


1984年7月黄胄(左四)在黑龙江扎龙写生,左五为本文作者崔晓东

二十世纪的水墨人物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丰富多彩的一页,由于激烈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发展进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水墨人物画无论是思想性、题材、内容、形式,以及规模和影响都是过去时代所无法比拟的,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而在这个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黄胄先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是新中国美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是中国水墨人物画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本世纪初,社会剧变,西学东渐,当时的知识精英们为了反抗旧思想、旧文化、跟上世界的潮流、极力倡导,吸收、引进西方绘画,以西方艺术的精神、内容、形式、观念及技法来改造中国画,在这个领域,徐悲鸿,蒋兆和,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认定唯有西方的写实绘画才是挽救、改造中国画的良方。他们将西方素描和中国笔墨的表现手段相结合,进行大量的写生、创作实践,使这种中西结合的形式不断提高完善,逐步走向成熟,创立了一种新的规范,由于他们以作为艺术家和教育家的影响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将传统中国画引向了他们坚持的写实主义道路上。西方绘画的观察和表现方法的溶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画的面貌,使画家表现现实生活的能力大为增强。同时,素描及写实的方法也作为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基本训练方法,形成了写实主义的艺术教育体系,写实主义逐渐成为了中国画的主流,并在当时的画坛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种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方法,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物画发展的同时,它的弊端也不断的显露出来。首先,严格的写实并不是中国画的长处和传统追求,过分强调对对象的形体、结构、明暗的深入刻画,使中国画讲意境、重形式、自由抒写的写意精神和表现力大为受到限制,中国画语言的核心“笔墨”失去了相对独立的价值,成为仅仅是塑造形体的一种手段。后来发展到利用毛笔来擦素描,笔墨自身的价值和审美受到严重削弱。特别是五十年代的全盘苏化,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在政治上一边倒的推行,强调块面、三大面,五大调子的长期素描作业的学习,使中国画陷入了一种僵化的状态,严重限制,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

黄胄《幸福的道路》1955年

黄胄先生的作品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于五十年代初期出现在画坛上,他以他那炽热的情感、强烈奔放的线条、生动活泼的人物,为画坛吹进了一阵强烈的春风。他那灵动的笔墨、充满动感的人物造型、生动而饱满的构图、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给人耳目一新,对当时画坛的僵化现象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黄胄先生的作品,手法简练、概括、去掉了许多繁琐的细节,弱化了明暗和体积感,突出了人物的生动性和笔墨的自由流畅。弥补了严格写实给水墨人物画带来的弊端,他对当时画坛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使笔和墨活了起来。使笔和墨的独立价值大为提高,这给当时的人物画家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使人们看到一个新天地,为水墨人物画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水墨人物画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后来出现的一些有影响,有成就的画家,大部分是在经过学院的严格训练后又吸收了黄胄先生灵动、随意的笔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任伯年《补裘图》 炎黄艺术馆藏

中国的人物画在唐宋之前经历了辉煌的时期,元代之后,文人画兴起,山水画成为画坛的主流,文人画家们希望远离现实生活,他们将绘画作为他们自娱,遣兴,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追求一种无人间烟火的境界。元代山水画兴起之后,人物画就逐渐衰落,中间虽出现过陈老莲、任伯年这样的人物,但仍然没有改变人物画的一蹶不振。黄胄先生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人物画几百年来清冷萧索的颓势,以其积极,热情,奔放的意境和笔墨,开辟了新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道路。

1991年炎黄艺术馆开馆之后,于当年12月举办“炎黄艺术馆馆藏当代名家画展暨任伯年画展”,并于展览期间举办“任伯年学术研讨会”,邀请海内外知名美术史家、评论家参与,社会反响强烈

同时,黄胄先生在几千年中国绘画史上也应是一标志性的人物。他的作品于中国古代绘画有血脉相联的传承关系。他使“五四以后被破坏、搁置、中断的中国画传统又涌动起新鲜的血液,是他在新中国的绘画和中国的传统之间建立起了精神上的联系。而他的作品又明显不同于古代的绘画,他那全新的精神,意境和手法,开辟了水墨人物画的新时代。
黄胄先生的成长经历不同于当时的学院派画家,不是那种先画石膏,再画头像那样的素描程序入手。也不同于传统文人画家“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那样以临摹入手的传统学习方式。而是一开始在十几岁时就随赵望云先生到生活中去画速写,他是从速写入手,经过大量的实践,锻炼出很强的造型能力和善于概括和提炼的能力。他的用笔用墨是从表现对象需要和表达自己感受的需要出发的。他这点倒是非常符合徐悲鸿先生的理想主张“建立新的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造化而已。”他是从师造化入手,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整个体系。而他不是从素描入手,因而减少了由素描再到笔墨的转化,少了许多框框和束缚,多了许多自由与随意。 

黄胄早年戏装速写剪报,20世纪40年代早期


黄胄《荒坟旷野亦为家 1943年 炎黄艺术馆藏


黄胄先生的线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用笔,不是那种书法入画,讲究提按转折,一波三折,讲究笔锋变化的传统方式,也不追求如春蚕吐丝的那种古典的流畅。黄胄先生的用线有其独特的创造性和与众不同的个性,首先他的线是从表现对象出发的,他用比较直、比较长的线、迅速将人物的形象和动态抓住,他不拘于对象的细节,在抓住大的形体结构之后很多局部细节就放松或者不去画了,十分概括。用笔较快,自由流畅,也是他用笔的一大特色,他有大量速写与所培养出来的比较坚实的造型能力,又较少有传统笔墨规范的束缚,用起线来有较大的自由度。从感觉出发、自由奔放、充满了豪爽之气,给人以积极、热烈、向上的情绪。同时又放而有度,能较好地控制笔墨的节奏。黄胄先生用很多重复的线,用这些重复的线来使画面丰富、加强线的动感。有很多线在似乎看来不需要用线的位置和地方重复使用,有些并不是从对象出发,而是考虑线本身的节奏和组织,使人感觉乱而不乱,加强了线在视觉上的感染力。这种用很多复线的办法似乎在黄胄先生之前还未曾见到过。黄胄先生用线也不是一味的直和快,他注意了刚和柔的变化、曲和直的配合,他将线的粗细、疏密、虚实、繁简、刚柔等等都有机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线的交响乐。黄胄先生注意在传统中吸收营养,他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到故宫博物院学习考查历代名画、临摹过许多古人的作品,包括石涛、八大、扬州八怪等的作品来丰富他的修养,弥补他自身的不足,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收集、研究古代的传统。

黄胄《临陈洪绶夔龙补衮》1981年

他的学习方法为中国画学习开拓了一条在传统学习方法和西方学院式学习方法之外的另一条路。其意义无疑是很重大的。黄胄先生的这种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利弊得失,现在似乎还缺少比较深入的总结研究,特别是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理论界,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对于艺术的发展,对于艺术人材的培养,其意义将是很重大的。

黄胄在东四临时画室(1976年)

黄胄先生及其作品为我们及这个时代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首先画家要满怀热情的面对生活,不管我们接受什么样的严格训练都不能磨灭面对生活时的敏锐感觉和激情,以及迅速捕捉对象的能力和手段。还有,画家要重视培养、发展自己的个性,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还要勤奋,黄胄先生的勤奋是有口皆碑的,据说他一年要画二十多刀宣纸,这在一般人来说是不能想像的。他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他通过大量的速写和反复的练习,将他所表现的人物、动物和其它对象熟记于心,当创作的时候,这些形象呼之欲出,这样才能保证他的作品自然,生动、流畅,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神来之笔,这是中国画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绘画大师,他以他的天才和勤奋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艺术品,和宝贵的艺术精神,他影响了他之后的几代人,他对今后水墨画的发展也将会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1998年3月15日

2005年6月12日修改

崔晓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主任,现为炎黄艺术馆馆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