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良安:肺癌免疫治疗现状与面临挑战|CTS 2019

 洞天禅悟 2019-09-07

一、肺癌免疫治疗发展简介

肺癌免疫治疗的发展历程

目前肺癌免疫治疗概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最成功的肿瘤免疫疗法之一

目前用于肺癌免疫治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目前PD1抑制剂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已在我国获批上市,用于晚期NSCLC的治疗。我国自主研发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在临床研究和审批中。

二、肺癌免疫治疗现状

免疫治疗的现状(一)

从后线治疗到一线及新辅助治疗——全线覆盖

二线治疗

PD-1/PD-L1抑制剂二线治疗NSCLC可获得疗效及生存受益,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标准治疗方案。

Checkmate-017、Checkmate-057、 KEYNOTE-010及OAK均证实,与化疗组相比,免疫组二线治疗NSCLC的疗效及生存都有不同程度的获益,奠定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中的地位。2018年6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批准Nivolumab用于治疗标准化疗方案失败的晚期NSCLC患者。

一线治疗

Keynote 024 

Pembro一线治疗PD-L1≧50%NSCLC显著优于化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一线治疗中的研究也在迅速推进中。

Keynote-024结果显示与一线标准含铂化疗相比, 一线使用pembrolizumab治疗PD-L1高表达(TPS≥50%)NSCLC患者的PFS及OS优于化疗组。Pembro一线治疗PD-L1≧50%NSCLC显著优于化疗。

Keynote-042

Pembro在PD-L1低表达晚期NSCLC一线治疗探索

研究结论为Pembrolizumab单药一线治疗在PD-L1≥50%人群生存获益更显著,疗效在1%~49%中也能获益,但是获益有限。

KN-042 Chinese Data

那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数据,中国的数据在KN-042的临床研究中贡献不少,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结果,随着PD-L1表达的增高,OS逐渐延长。

这就提示了我们,PD-L1的表达作为一线治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指标,因此NCCN指南也明确了驱动基因阴性的PD-L1≥50%NSCLC一线使用Pembro治疗。

新辅助治疗

所谓新辅助治疗,就是指病人在做手术之前,进行化疗或靶向药治疗,之后再行手术治疗。

Atezolizumab新辅助用于可切除NSCLC:

这是来自一项多中心研究(LCMC3)的中期分析和生物标志物数据:

49%的患者达到≥50%的病理学缓解,免疫治疗在肺癌新辅助治疗中具有很大潜力。

IO在NSCLC早期治疗的探索

免疫治疗的现状(二)

从免疫单药治疗到联合用药——强强联合

我们都知道肺癌是一个综合治疗,那么免疫治疗可不可以联合化疗、放疗、血管靶向药物、及双免疫治疗联合。

下面与大家分享这些临床研究

1

免疫联合化疗

免疫联合化疗的理论基础

免疫联合化疗从理论上来讲应该存在协同作用。

免疫联合化疗:治疗NSCLC取得生存获益已得到多项研究证实

这是IMpower132和Keynote189的临床研究,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PFS和OS方面,免疫联合化疗发挥协同功效,进一步提升肺癌治疗的疗效。2018NCCN指南推荐Pembrolizumab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

这是2019年ASCO的荟萃分析

比较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与化疗在一线治疗 PD-L1阴性或<1%的转移性NSCLC的效果。我们从结果可以看到,对于初治PD-L1低表达(<1%)或阴性患者,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显著改善OS、PFS、ORR。因此,更进一步的奠定了PD-1/PD-L1抑制剂联合化疗在一线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地位。

2

免疫联合放疗

免疫联合放疗:协同作用机理

放射治疗通过上调肿瘤PD-L1和MHC-I表达,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和驱动多克隆T细胞应答,提供了PD-1 /PD-L1抑制剂联合放疗增强临床应答的可能性。

PACIFIC:CCRT后Durv巩固治疗

这个临床研究就是在同步放、化疗以后使用Durv单抗(PD-L1抑制剂),进行巩固治疗。结果显示,对于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放化疗后,接受PD-L1抑制剂Durv单抗治疗可获得生存获益。

PACIFIC研究3年OS数据更新

在今年ASCO会议上,更新了PACIFIC研究3年OS数据,研究结论:PACIFIC研究三年OS更新数据强调了CRT后使用Durvalumab的长期临床获益,并进一步确立了PACIFIC方案作为这一人群的标准治疗。

CRT + Durvaluamb标准治疗方案 – 2019 NCCN指南

3

免疫联合免疫

PD-1抑制剂联合CTLA-4抑制剂的理论依据

不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PD-l及PD-Ll抑制剂作用于T细胞的效应阶段,而CTLA4抑制剂主要针对T细胞的活化阶段,两类单抗可通过互补的机制加强抗肿瘤作用。

CheckMate 012:Nivo+Ipi一线治疗晚期NSCLC

这个临床研究证实了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一线治疗晚期NSCLC具有良好的临床获益。

CheckMate 227:Nivo+Ipi一线联合治疗NSCLC可延长高TMB患者的PFS

由此可见,Nivo+Ipi联合治疗很有发展前景。

4

免疫联合靶向

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依据

这是2018年在ASCO会议有关IMpower150的临床研究

把Atezolizumab抗体与化疗以及抗血管生成剂进行对比分析,不过这种方案在临床上应用起来有些豪华。

结果发现,免疫联合抗血管生成剂联合化疗在晚期非鳞NSCLC一线治疗中显示更优的生存获益。但是对于一线病人来说,这个方案比较豪华。

2018NCCN指南推荐Atezolizumab+卡铂+紫杉醇+贝伐用于非鳞NSCLC一线治疗。

免疫治疗的现状(三)

从非小细胞肺癌延伸至小细胞肺癌——全面突破

为什么小细胞肺癌在讲课以及学术活动中都很少提及?因为近20年来,小细胞肺癌在治疗方面没有新突破,一线以及二线治疗方案治疗的有效率也很低。

≥2线IO治疗复发性SCLC研究

CheckMate 032 :免疫联合治疗显示出较好生存获益

我们可以看到nivolumab ± ipilimumab方案作为小细胞肺癌的二线治疗,在有效率以及生存率有非常好的获益。因此,2017NCCN指南推荐nivolumab ± ipilimumab用于SCLC的二线治疗。

Keynote028及Keynote158研究显示PD1抑制剂可延长复发性SCLC的生存时间,且优于传统小细胞肺癌标准二线化疗NCCN指南推荐nivolumab、Pembrolizumab用于SCLC的二线治疗,免疫治疗改变了小细胞肺癌二线治疗模式。

一线IO单药+化疗治疗SCLC研究

IMpower133:Atezolizumab + 化疗一线治疗ES-SCLC

IMpower133开启首个IO一线治疗SCLC模式

Atezolizumab + 化疗一线治疗作为IO一线治疗SCLC有非常大的获益。因此2019NCCN指南推荐Atezolizumab+化疗用于广泛期SCLC一线治疗。

免疫治疗的现状(四)

我们来看看国内的临床研究

CheckMate 078是首个以中国人群为主的III期临床试验。与化疗相比,Nivolumab二线治疗能显著延长中国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且患者耐受性好。CheckMate 078研究是第一个在中国肺癌人群中显示免疫治疗获益研究,至此中国有了自己的肺癌免疫治疗数据。

2018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三、肺癌免疫治疗有关问题与思考

1、免疫疗效预测标志物的选择——任重道远

我们在临床上体会到并非所有的病人都能从免疫治疗获益,如何做到精准的选择尤为重要。精准的选择就是要找到一个标志物。寻找免疫标志物和靶向药不同,它的困难很大,因为涉及到免疫指标很多。

PD-L1

PD-L1检测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存在空间异质性,肿瘤的一小部分能否代表整个肿瘤的整个状态?同时还存在时间异质性,因为进行治疗以后,PD-L1的表达状态会发生变化。免疫组化检测没有标准化,PD-L1免疫组化染色抗体有多种,不同抗体检测阳性一致率仅为73%-76%,都会影响到检测的结果。

TMB面临的挑战

另外大家关注的指标就是肿瘤突变负荷(TMB)。TMB是热门的免疫疗效预测生物标志物。TMB也有些缺点,如检测周期长,检查流程复杂,价格高,影响TMB作为Bimarker的应用。

Biomarker发展的新方向

2、免疫治疗的耐药——亟待解决

不管是TKI还是化疗,都存在耐药的问题,免疫治疗同样也有耐药的问题。

免疫耐药主要涉及肿瘤细胞、免疫细胞以及肿瘤微环境三方面,涉及多个环节,机制复杂。

如何克服免疫治疗耐药?

如何解决耐药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联合治疗改变免疫耐受状态,或者分析病人的免疫耐药的机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那么这可能是解决耐药的总体策略。

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带来获益的同时也可能引起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s)

irAE管理:早期诊断、密切监测、及时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IP)

下面来看一个病例

这是一例60岁转移性SCLC患者,一线标准含铂化疗进展,二线接受PD1抑制剂治疗两周后,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闷及乏力,动脉血气提示呼吸衰竭,肺部CT显示双肺出现弥漫间质性病变,患者出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在今年3月份就开始制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并拟在2019CTS发布。

4、中国肺癌免疫治疗的前景——充满挑战

我们在免疫治疗的起步晚,但是发展非常快。就目前来讲,很多的临床资料属于跟踪性的,中国的突变概率比西方人要高。因此,需要研究免疫治疗模式在中国患者的可行性,寻找中国患者的免疫治疗标志物,探索中国患者的免疫耐药机制,获得中国患者免疫治疗的安全性数据,提出中国患者的肺癌免疫治疗方案。

NSCLC免疫治疗跨入新时代

总体来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把肺癌从靶向治疗带入了免疫时代。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二线标准治疗方案,其一线治疗的适应症也在逐步获批,肺癌免疫治疗正向着早期新辅助治疗推进,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前景,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比如优势人群的选择、不良反应的控制、全程管理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我国自主研发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在临床研究和审批中,肺癌免疫治疗将会给中国肺癌患者带去更多的福音。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浏览)

[1] Weinberg,R.The Biology of Cancer

[2] J Thorac Oncol. 2016 May;11(5):613-38
[3] NCCN NSCLC Guideline, Version 3.2018.
[4] H. Borghaei et al. J Clin Oncol.2017 Oct 12:JCO2017743062.
[5] Roy S Herbst,et al. Lancet 2016; 387: 1540–50
[6] Rittmeyer A, et al. Lancet. 2017 Jan 21;389(10066):255-265.
[7] Socinski, et al.  ESMO  2016  LBA7_PR
[8] M Reck, et al.  ESMO  2016 Abstract LBA8
[9] Reck M, et al. N Engl J Med. 2016 Nov 10;375(19):1823-1833.
[10] ASCO 2018; Abstract LBA4.
[11] Presented By Gilberto Lopes at 2018 ASCO Annual Meeting
[12] ClinicalTrials.gov. Accessed August 22, 2018. 2.
[13] Felip et al. Poster presentation at WCLC 2018. P2.16-03.
[14] Terme M, Clin Dev Immunol.2012
[15] Hughes PE, Trends Immunol. 2016;37:462-476
[16] Hicklin DJ. J Clin Oncol. 2005;23:1011-1027.
[17] Wallin JJ. Nat Commun. 2016;7:12624.
[18] Chen DS, Mellman I. Nature. 2017;541:321-330.
[19] Landre T, et al. 2019 ASCO Abstract 9061.
[20] Kordbacheh T, et al. Ann Oncol. 2018 Feb 1;29(2):301-310.
[21]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22]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3. 2019.
[23] Abril-Rodriguez G, Ribas A. Cancer Cell. 2017 12;31(6):848-848.
[24] Gettinger S, et al. 2016 WCLC Abstract OA03.01.
[25] Hellmann MD, et al. N Engl J Med. 2018 May 31;378(22):2093-2104.
[26] Mark A , et al.  ASCO 2018 Abs. 9002
[27] Liu SV et al., WCLC 2018. PL02.07
[28] Presented By Yilong. Wu at 2018 AACR Annual Meeting.
[29] Cyriac G et al, Emerging biomarkers for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ion in lung cancer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 52 (2018) 269–277
[30] Presented By Pradnya Patil at 2019 ASCO
[31] Annual Meeting Cell. 2017 Feb 9;168(4):707-723.
[32] Hegde PS et al., CCR (2016)
[33] Puzanov I, et al.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 2017, 5(1): 95
[34] Champiat S, Annals of Oncology, 2015, 27(4): 559-574.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