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三言二拍,让我大为收益,相比较现代的鸡汤文,古人这种以故事讲道理的方式使文章更加饱满生动。以前听老师说过,与其看那些霸道总裁乱七八糟的小说,真是不如看看这个,文章短小生动富有寓味。而且,三言二拍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更是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推向了高潮。 虽是古文,但是读来简单易懂,就如前两天分享的俞伯牙周子期,作者非常善于描写人物心理,让人如临其境一般非常切实的感觉到俞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 三言二拍中的历史故事都是一些传说采集整理而成的。不能作为历史考察,比如老子比庄子早200多年,苏东坡的老师不是王安石是欧阳修等。 大宋时期神宗皇帝在位时,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学士,姓苏名轼,别号东坡,是四川眉州眉山人,经过殿试,一举成名在翰林院当学士,苏轼从小就喜欢学习,非常聪明,并且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更是做了宰相王安石的学生,王安石也是非常器重他。但是苏东坡自恃聪明,对王安石说话偶尔也是颇多讥讽。 一日王安石在编写,《字说》与苏东坡讨论“坡”字,王安石说坡就是土之皮。苏轼失笑道:那滑就是水之骨啦? 一日王安石解释“鲵”,认为鲵“从鱼从儿”,合起来是鱼子,以此类推,四匹马拉的车叫驷,天生的虫叫蚕。苏轼又道:那老师您说鸠字九鸟可有何缘故?王安石信以为真便让他快快说来。 苏轼道:诗经中说:“名鸠在桑,其子七亏”,也就是说七个小鸣鸠再加上爹娘,不就是九个鸟了嘛? 王安石被气的说不出话来,认为这苏轼自以为是,从此就不在喜欢他,更是把他贬到了湖州做刺史。 一转眼过去了三年,按照大宋王朝的官制,三年期满,就要重新回到朝廷等候派遣。于是苏东坡便收拾行李,住在大相国,想起三年前得罪过王安石,便想着拿些礼物去看望一下老太师。 在走到离府不远处时,苏轼为表尊重便下了轿,步行走过去。来到相府门口,掌管门房的官吏都是苏轼的旧相识,纷纷站立相迎,苏轼也不谦让,举手问道:请问老太师在吗? 守门官吏道:老太师在午睡,你跟我到东房吧。 这东房是老太师专门用来招待客人的。来到房中,只见四周书柜都上了锁,几案上只有笔研,东坡打开砚匣,被一块绿色的端砚吸引了目光,只见这端砚玲珑剔透晶莹无比,真是难得,正欣赏着,忽然看到砚匣下露出纸角来,苏东坡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首没有写完的诗,题为《咏菊》诗句只有两句为: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这诗苏轼越看越觉得不对,这西风啊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此花开在深秋,能和秋霜抗衡,就是枯萎也绝对不会落花,这老太师莫不是年纪大了,江郎才尽了?想罢便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写完了之后又有点后悔,想到当时就是因为多说话惹的老太师不高兴,自己才被贬,如今这又乱写,这可如何是好?想了想,苏轼决定走为上策,跟门房交代了几句便走了。 等王安石醒过来,想起没有写完的那首诗,于是便找出来,可这一看这上面的字,一眼就认出了苏轼的字迹,就问门房什么人来过,门房如实相告。老太师表面没有表现什么,但是心里却是怒火中烧。这三年还是没有给他一点教训!于是老太师又决定把他在贬到黄州,顺便让你看看这落花的菊花! 第二天,朝廷开始对官员进行派遣,升的升降的降,只有苏轼对自己被贬黄州不满,心里想着一定是老太师公报私仇,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上任。 下朝后,老太师邀请苏轼到家长吃饭。老太师为人勤俭,吃食也是些粗茶淡饭。 老太师道:把你派到黄州啊,是皇上的意思我也爱莫能助啊,你不要错怪了老夫。苏轼急忙道:是学生能力不够,怎么会怪您呢。苏轼嘴上这样说,但是心里可不是这样想的。 老太师道:等到了黄州闲暇无事,可要多看些书啊。 苏轼嘴上应着,心里却不服,认为自己已经读了万卷书,才华横溢。 临走时王安石拉住苏轼的手说道:老夫幼年读书数十载,得了一个奇怪的病,人老了这个病就复发了,太医看是痰火之症,虽然吃了很多药但是都没有根治,必须要用阳羡茶,与瞿塘中峡水煎服方才有用。只要有荆溪进贡的阳羡茶,圣上也都赐给我了,只是这中峡水,远在蜀国,老夫曾多次派人去取都没有得到,一是不方便取,二是担心这取水的人不用心啊。你家在四川,若是回家省亲方便能否帮我带回一些?你若是能够取回这水,治好我这病,我晚年能多活几年就都是你给的了。苏轼领命,拜别了老太师,回去收拾了行李,便去了黄州上任。 苏轼这个工作啊,是个闲差,平时也没什么事,就是交交朋友,游山玩水。一转眼就到了重阳节,苏轼闲来无事,想起慧院长老送的菊花,此时欣赏一番岂不美哉,正好朋友到访,可以一起欣赏,可是苏轼二人来到后院是却见到满地的金色,这菊花竟然落了!原来这黄州菊花居然真的是落的! 朋友见状问道:子瞻为何如此诧异? 东坡道:我想起去年在在老太师写的两句诗,如今想来真是无地自容啊,是自己才疏学浅还在老太师面前班门弄斧,自己只是想着老太师是公报私仇把我贬到这的,没想到老太师是用心良苦啊。说话间,苏轼命人取了些酒,与朋友同喝以解心头羞愧,中间有人告知马太守到访,苏轼也命人辞了。 第二天苏轼亲自拜访了马太守,又说了菊花一事,苏轼想亲自去向老太师谢罪,马太守应允,并让他在冬至是送贺表到京城。苏轼谢过便回家收拾行李,想起老太师安排的中峡之水,决心要把这件事做好,一是赎罪二是此事重大,也不放心交于他人。正巧夫人生病,想回眉州老家,不如乘机告假,亲自送家眷回家,回来时取得中峡之水。 从黄州到眉州只有一条水路,水路正好从瞿塘三峡通过,这三峡即是西陵峡、巫峡、归峡,西陵峡为上峡,巫峡为中峡,归峡为下峡。那西陵峡也叫瞿塘峡,在夔州府城东。从黄州到眉州总计有4000多里路,夔州正好处在中点。 把夫人送回去之后,苏轼找了个江船,准备去取水,这往回走水流很顺,速度也是很快,一路奔波,苏轼累的睡着了,也忘记吩咐手下取水,等到睡醒是也错过了这中峡,现在若是回去,水流湍急怕是不行。苏东坡心想:这水都是一样的,为何一定要是中峡?苏东坡叫人找了当地的水手,询问这水上中下,可有区别?水手道:无甚区别。于是东坡便取了下峡的水。 苏轼回马太守哪里拿了表文,便拿着水赶去京城,依旧住在大相国,第二天一大早,便命人带着水送去老太师家。老太师正在家中晒太阳,听说苏轼来了急忙迎到东书房。苏轼来到东书房,看到柱子上的《题菊》顿时羞愧难当说道:老师,学生知错了,看了黄州菊花才知道,有一种菊花是落的。 老太师笑道:怪不得你,对了,中峡之水可取了。 苏轼回答道:取了,就在府外,我这就命人拿进来。见到水,老太师又命人去烧水待水开,拿了一小撮阳羡茶放了进去,等了好一会才有茶色,老太师问道:子瞻啊,你这水从何取得? 苏轼答道:是中峡之水。 老太师道:你又哄骗我了,你这分明就是下峡水? 见瞒不住了苏轼便将水手的话告诉老太师复又问道:老师是如何得知这水是下峡水的? 王安石道:读书之人,凡事都要慎重考虑,我若不是见得这落花的菊花,我又怎么会写出那首诗。《水经注》中有记载: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又太缓,只有中峡水性缓急适中。用三峡水泡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就处于浓淡之间。现在白空碗中的茶半天才看得见茶色,所以知是下峡水了。 苏轼听完赶紧跪伏在地,求得老太师原谅。 二人又谈了许久。东坡都千寻回之。老太师见苏东坡已受教训,便向皇上请奏,让他官复原职。 想想像苏东坡如此才情,尚且受老太师三难,更别说那些不如苏东坡的人了? 老太师是何等心胸之人,尚且不喜欢苏轼的自以为是,这现实生活中更是难有老太师这等心胸之人,你若是既没有苏轼的才情,又如苏轼这般爱自作聪明,怕是会断自己后路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