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比尔·盖茨又一次在推特上推荐了《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如果要我送你们每个毕业生一件毕业礼物的话,我会选择这个——我目前读过的最有启发性的书。” “斯蒂芬·平克证明这个世界正如何变得更好。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是真的!当今乃是人类历史上最和平的时代。” 比尔·盖茨推特截图 我们都知道比尔·盖茨钱多,其实,他读过的书也非常多,每年不下数百本。(有钱有闲,还不忘自我提升,活该我流下两行贫穷的泪水) 作为一个物质精神两手抓,随便都能把大部分地球人秒成渣的大神(盖茨:恕我直言,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按理说口味应该很刁钻。可《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这本书,已经被他在公开场合推荐过足足三次(好好的CEO,怎么活跃得像个卖书的)。 刚出版的时候,比尔·盖茨就在《盖茨笔记》狂夸“这是我这一生读过的最重要的书……它不只是一项历史学术贡献,而且是一项对世界的贡献”,并力邀作者斯蒂芬·平克做了一场长时间视频访谈。 扎克伯格也在Facebook上表示,“这是一本及时的书……几位我很信赖的人曾告诉我这是他们读过的最好的书。” 对于小编来说,这套书就是用科学方法告诉你,“人间很值得”。每当我又觉得“我太难了”,都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力量。 那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厉害的东西呢? 中信书院·精选新书/好书 每周上新 欢迎关注 本周推出 见识丛书36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斯蒂芬平克 著 吴晓波 比尔·盖茨 樊登 推荐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 “这也太没人性了!” “我们应该实行人性化管理。” “人性本恶。” 关于“人性”的讨论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书,“人性本善。” 荀子说,“人性本恶。” (我说,就你们儒家有嘴一天到晚叭叭的。) 西方也从文艺复兴就开始有人振臂高呼,解放人性!释放天性! 不难发现,这些关于人性的学说,都被赋予了太多道德色彩,逐渐变成政客维护阶级利益的逻辑起点。 我们不应该把一切都政治化。 从人性本身看人性,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作者斯蒂芬·平克,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整本1044页的书,他想说明白的只有一个点——人性。 围绕着这个点,斯蒂芬·平克把我们从当下的现代社会一把拉回了原始社会,再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世界一战,世界二战,还有近代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从暴力角度全方位解读了人性。 自中世纪晚期以来的八百年间,发生了两个进步:其一是个人的行为越来越受到教养的约束,取代了古代的野蛮好斗,其二是政治秩序越来越稳定,并取代了古代的杂乱、相互冲突的诸特权、效忠私人的政治模式。 内在和外在的变化,都在推动着世界和平。(与那个“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的明星倒是没什么关系) 暴力其实在减少古代人比现代人要暴力得多,我至今都记得小时候看《封神演义》被妲己虿盆之刑吓得睡不着觉的恐惧。 虽然正史并没有相关记载,但冷兵器时代的刑罚真的是花式折磨人——《吕刑》记载的五刑包括:墨刑(往罪犯脸上涂青)、劓刑(割鼻子)、剕刑(断足)、宫刑(残生殖器)、大辟(斩首)。写过《孙子兵法》的孙膑因遭受同门庞涓陷害,而受此刑罚。至于宫刑,流传时间最为久远,史学家司马迁因为李陵求情,而受此刑罚,他悲恸欲绝,甚至想到了自杀。 西方的古人也并不示弱。《圣经》中满是仇杀、强奸、奴役、屠城和杀婴的故事;莎士比亚笔下的英国人,动不动就挖眼、割肉,把人做成馅饼;就连儿童读物《格林童话》里,都充斥着杀婴、吃人、肢残和性虐待…… 当然,这些并不足以证明现在的暴力就比古代少。 斯蒂芬·平克在书中用大量的数据资料和上百幅图表,直观、量化地对比了古代和现代的暴力程度,他的发现包括:
所以,斯蒂芬·平克最核心的观点就是:暴力其实在减少,我们正生活在历史上最和平的年代。 但我们为什么总会认为这个世界糟糕透了呢?有三个原因让我们夸大了对暴力状况的认知。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极端暴力事件报道、传播的速度、广度都前所未有地提高了。 其次,人类的大脑在估算事件发生概率时,总是更容易回想案例和图像。跟老人安然辞世的画面比,残暴杀戮的场景更易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再者,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标准在提高,我们对于暴力的容忍度在降低。以前许多被默认的残暴行为,现在已经越来越无法被容忍。 五种“心魔”和四位“善良天使”那么,人性到底如何?暴力又为什么会发生呢? 针对这些问题,斯蒂芬·平克用五种“心魔”和四位“善良天使”进行了解释。 在他看来,人类的本质就是天秤座,一生都在摇摆不定——既有把我们推向暴力、趋向恶的心理机制,称为“心魔”;同时,也有把我们带离暴力、趋向合作和利他的心理机制,称为“善良天使”。 五种“心魔”是: ① 捕食暴力,施暴者完全没有仇恨等破坏性动机,就像为获得食物而进行的捕杀或狩猎; ②支配欲,表现为对权威、声望、荣誉和权力的追求; ③复仇心,这会激起人类的道德冲动,施行报复、惩罚等; ④虐待狂,以他人的痛苦为快乐; ⑤ 意识形态,因为共同的信仰体系而产生的乌托邦式的幻想,为了追求无限的善可以不择手段地使用暴力。 四位“善良天使”是: ① 共情,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对他人的利益产生认同; ② 自制,让人能够预测冲动行事的后果,并相应地抑制冲动; ③ 道德感,将一套规则和戒律神圣化,来约束和管治认同同一文化的人的相互关系; ④理性,让人超脱有限的视角去思索自己的生活方式,并追寻改善的途径,从而引导其他的“善良天使”。 而一般来说,“心魔”和“善良天使”会同时发挥作用,所以人性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恶,可以说是既善又恶。 抑制暴力的五种历史力量既然人性又善又恶,每个人脑袋里的善与恶无时无刻不在battle,那为什么斯蒂芬·平克会认为暴力在减少呢? 他是这么解释的。“人类内在的天性没有改变,但是外生的历史社会力量给“天使”发挥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遏制了“心魔”作用的发挥,这样就让“天使”占据了上风,使暴力呈现减少的趋势。” 而这些外生的历史社会力量,可以总结为五点: 第一是利维坦,就是国家和司法垄断了武力的使用,这样就可以化解掠夺性的攻击,抑制复仇的冲动,避免各方自以为是的自利式偏见; 第二是商业,是各方都可以是赢家的正和博弈,技术进步使商品和思想可以跨越的距离越来越远,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庞大,他人的生命也因此更有价值,也就不会成为被妖魔化和非人化的目标; 第三是女性地位提高,社会文化越来越尊重女性的利益和价值,提高妇女赋权,能够有效抑制部分暴力的发生; 第四是世界主义的力量,例如识字率的提高、交通的发达和大众媒体的发展,都有助于人们从与自己不同的角度出发,扩大共情的范围,接纳他人; 第五是理性的滚梯,使得人们认识到暴力循环有害无益,克制将一己之私置于他人利益之上的特权意识,并且重新审视暴力,将其看作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一场争夺胜负的竞赛。 你对人性又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你还没想明白,不如先看看这套大佬都在推荐的书里是怎么论证的,或许能启发一些思考。 |
|
来自: 无忧8i5q31ii5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