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稻香居人 2019-09-08

中秋佳节即将翩然而至,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里,不仅有拜月、团圆的习俗,更有许多绮丽的故事传说、诗词咏叹,为其增添许多浪漫色彩。这轮皎洁皓月也照亮过无数文人墨客的心灵,让他们怀有胸臆,用笔抒发,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书画精品。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汉墓画像石《嫦娥奔月》,南阳汉画馆藏。“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不过汉以前的嫦娥多称为“恒娥”,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名改为嫦。该画像石的画面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其右刻嫦娥,人首蛇躯,头梳高髻,身着宽袖长襦,后拖曲尾,双手前拱,面向月轮作飞腾状。背景中散布九颗星宿,饰以云气,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和深刻的意味。南阳汉画像石中多有刻日轮、月轮、月食、玉兔、星宿的画面,它们与文献中的记录交相辉映,体现了汉代的天文观念和人们的信仰。

历经辗转的“三希”《中秋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是古代著名书法作品,它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珣《伯远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意为此三帖乃希世珍宝。现存《中秋帖》用竹料纸书写,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如何断句令人遐想。此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但该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尚制造不出;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提、按、转折不灵活,无法达到行气贯通的效果。后经书画鉴定家的研究,多数认为此版本是宋代米芾所临,故同样宝贵。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图》,南京博物院藏。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文人月夜访谈为主题的创作并不少见,此图为代表作品之一。画面表现了画家与来客小醉后于秋天庭院中赏月话旧的雅会,寂静而明亮的月光,携无限情思,于画面之上浮现,并赋予中国画以新的图像内涵——与现实生活很近的亲切和悠闲。这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高雅的生活情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明中晚期,苏州地区发达的经济、市民阶层的兴起、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让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闲适,园林、家居等意象成为此时文人画自觉表现的主题。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五代《浣月》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画明月倚天,皎洁莹灿。曲栏庭院,虬松苍郁,梧桐欣茂,蕉叶挺翠。尚有芙蓉、蜀葵、雏菊等竞吐芬芳,满园秋意撩人。奇石上,蟠螭泻水,激荡池中月影。盛装妇人为其所惑,探手如欲捞之。旁有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物,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引首乾隆题至宝二字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放大局部

关于《中秋帖》的鉴藏和传世,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相传清末皇帝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与《伯远帖》携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后辗转被押给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以十多万港币抵押于香港汇丰银行,后因无力赎回,准备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办法。徐伯郊立刻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院长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周总理亲自指示“同意购回《中秋帖》及《伯远帖》”,终于使其回归到故宫博物院。

《闰中秋月帖》赵佶

帝王艺术家的丽美之气

故宫博物院所藏赵佶的“瘦金体”《闰中秋月帖》,是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月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此帖用笔劲健挺拔又不失妩媚,衬托出诗句本身的意境,是“瘦金书”中偏于柔美的风格,在宋徽宗的书法作品中堪称代表。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后又参合褚遂良诸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字线条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这种书体从美学的角度讲,丽美之气袭人,婀娜多姿。在古代皇权集中的时代,肃穆、庄重、典雅、大气是皇家风格的主要特征。但是,历史似乎在动荡的宋朝发生了非规律性的转变,从而造成了皇权和皇家审美标准的大逆转。赵佶荒废朝政、一心沉溺于书画艺术,而他的美学标准也变得大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秋诗帖》暗喻藏诗中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的米芾《中秋诗帖》,即《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是米芾中秋登海岱楼所作。释文: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释文:

中秋登海岱楼作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登览赋诗的旅游景点。米芾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的景点就是海岱楼,他曾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上的“广寒宫”,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分施展。帖中,米芾共书诗文两次,首书后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再书后又加书“信书亦一难事”,由此可见米芾对书法严谨、认真、求好的态度。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作品中,一长者临流而坐,沉吟幽思,侍童立旁边,松桂为伴。左上方有子昂(赵孟頫)款诗句“白沙留月色,绿树助秋声”,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有竹庄”里月下对饮

名卷《有竹庄中秋赏月图》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画面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的情景,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而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

沈周《十四月夜图》 卷局部 波士顿美术馆藏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在这幅图卷的后面,有两首沈周自己做的诗,其中一首为:

少年漫见中秋月,视与常时不分别。

老年珍重不易看,每把深杯恋佳节。

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

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

壶中有酒且为乐,杯巡到手莫推却。

月圆还似故人圆,故人散去如月落。

眼中渐觉少故人,乘月夜游谁我嗔。

高歌太白问月句,自诧白发欺青春。

青春白发因不及,豪卷酒波连月吸。

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

沈周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家之一,他和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近世并称为“吴门四家”。沈周父祖辈皆隐居不仕,均工诗文、能书画。沈周的父亲沈恒和他的兄长“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吟诗作画”(见《明史·沈周列传》),画卷标名中的“有竹庄”,即为沈氏世代隐居之寓所。根据历代著录,沈周曾多次创作表现其与友人在有竹庄中秋赏月的画作,如波士顿美术馆藏《十四月夜图》卷等。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明·杜堇《祭月图》,中国美术馆藏。对大自然有着崇拜、敬畏之心的古人,在祭祀天地、鬼神等活动中,不敢怠慢月神,于是就有了祭月仪式,意在消灾祈福。周代,祭月成为完备的礼仪制度中重要的一项,并称“祭月”为“夕月”。这幅《祭月图》描述的便是中秋夜人们面月设祭案,案呈月饼、月果等圆形供品,对月拜祭的情景。

“大千版”嫦娥舒袖

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因此也就成为中秋民间艺术最流行的题材,嫦娥飘然优美体态,是千百年来艺术家不断塑造的对象。张大千曾在1933年创作水墨纸本《嫦娥奔月》,又在1935年创作《嫦娥》。其中,作品《嫦娥》由著名花鸟画家于非闇题签,画中,月桂树下的嫦娥怀抱玉兔,神态安然,没有翻版古人样式,给人以亲近之感,属于张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据《张大千》一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记载,张大千与于非闇于二十年代末在北平相识。这时,张大千经常来往于北京,观摩、旅游、举办画展、结交名流前辈,画坛同道亦颇为欣赏、钦佩他的才学和为人。于非闇年长张大千十一岁,两人性情投契,互相赏识,常以报人的身份为张大千撰文宣扬,使其声名在北京渐响,在张大千的画艺事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这幅作品中两人作画题签的情意也就不足为怪。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月下把杯图 马远 宋

此外,宋代马远作品《月下把杯图》,丰子恺《中秋》、《团圆之夜》、《团圆》等作品,也描述了中秋团圆的景象、共沐月光、把酒言欢的景象。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中秋节带给了我们太多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观赏前人作品之余,让我们细细体会他们的创作感受。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陈枚《月曼清游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陈枚《月曼清游图之八月琼台玩月》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之“琼台赏月”,故宫博物院藏。中秋“赏月”的习俗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隋唐之后,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褪去神秘色彩,带有欢娱性质的中秋“赏月”“玩月”风尚盛行,相传《霓裳羽衣曲》的诞生便与唐明皇赏月有关。至宋代,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文人的赏月更多了一种感物伤怀。明清之后,中秋赏月风俗更加兴盛,很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点塔灯、走月亮等特殊风俗,明代中秋节还变成了妇女归宁节、团圆节。陈枚的这幅画作与其他11幅画作是对清妃嫔一年宫廷生活的整体呈现。在这幅八月中秋赏月图中,除了表现后宫女性的生活状态之外,亦能看到她们在富贵闲逸宫苑生活下的精神世界。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仙女乘鸾图》页,宋,绢本,淡设色,纵25.3cm,横26.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仙女乘鸾图》绘空中一轮明月高悬,一仙女乘鸾飞翔,凤鸾羽翼色泽艳丽,仙女回眸遥望明月,飘带飞扬,仙气十足。图上笔墨精妙飞动,设色艳丽,构图简洁,为宋画中精品。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齐白石《丹桂双兔》

齐白石大师之《丹桂双兔》,画中桂花用大写意完成,墨色酣畅,以浓墨绘出叶脉,金黄的桂花树下两只兔子悠然自得,其态可掬,相映成趣。

2011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中,齐白石《丹桂双兔》626万港币成交;次年,北京都市联盟2012秋拍中,这幅作品以621万元落槌,加上佣金后成交价共计714.15万元。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丰子恺 故园今夜月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近现代·任率英《嫦娥奔月》。任率英是中国现代连环画家、年画家、中国画家,擅工笔重彩人物画,多以民族英雄、古典小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题材,长期从事中国画、新连环画、年画创作。他的连环画《嫦娥奔月》出版后广受大众喜爱。

唐寅《嫦娥》 故宫博物院藏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高其佩 《嫦娥》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郎世宁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之 八月赏月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雍正圆明园十二行乐图》出自两百多年前画家郎世宁之手,经历非凡沧桑的岁月,被数代先人精心保护至今,丝毫无损,已经是一个奇迹,属中国无价之国宝。

图中的宫廷建筑耸立壮观,山水相伴,境界隽秀,视野开阔,树影迎风飘拂。人物与景色辉映,树影和花朵以琉璃镶嵌,在强光下晶莹剔透,屋顶上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和屋檐镶嵌有色珍珠颗粒,烘托皇宫建筑的华丽与气派,多层次的立体空间使人感觉身临其境,有置身于两百年前的大清夏宫之中与皇族共存之感。

钱杜《浔阳月夜》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马远《对月图》 故宫博物院藏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南宋画家马远的《对月图》,描写的是一位高人在崇山峻岭间邀月共饮的场景。


马远《对月图》山峰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画面上半部,那座高大的山峰,虽然少见画家贯用的斧劈皴,但是那痛快淋漓的侧笔直刷,由浓及淡的墨色,密集的苔点,让峻峭的山形多了几分雄浑。


马远《对月图》满月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山腰间挂着一轮满月,月亮下面是瘦削的远山。这种“近山参天而远山则低”的布景,也是画家常用的画山方法。


马远《对月图》近景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画面下半部,左侧崖石间伸出几棵虬曲的老松和杂树,茂密的松枝垂挂着藤蔓。松荫底下,一位高人抬头望月,举杯邀饮,神态狂放不羁,旁边侍立着一位端酒壶的童子,人物造形简练而写意,符合高人遗世独立的气质。


马远《对月图》悬崖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童子身后是深不见底的沟崖,悬崖边又是一棵斜拖着枝杈的老松。画家常用向下斜拖的笔法画树枝,这样的画法使树显得虬劲曲折而又富有古意。最近处的岩石用焦墨斧劈,显出特写的效果。


马远《对月图》人物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山高谷深,皓月当空,松荫蔽天,这些布景都围绕着那位坐在悬崖边举杯邀月的高人,他是整幅画的重心。此画表现的是古代文化人那种清雅脱俗而又孤高寂寞的审美情调。


马远《对月图》印章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画面留有五方钤印,其中的两方“三希堂精鉴玺”和“宜子孙”,是乾隆皇帝的印章。


马远《松月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齐白石 篆书四言联 1951年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释文:月圆天宝,花好年丰。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齐白石《清秋明月图》广州市美术馆收藏



书画里的中秋,别有一番韵味


丰子恺 《月上柳梢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