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词杂论 | 略析周济关于寄托手法之论述

 暮云深 2019-09-08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有关于学词途径之论述,兹录于下:

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周氏提出学词途径,先求空,再求实;先求有寄托,再求无寄托。这里提出了两个概念:空和寄托

空、实、有寄托、无寄托

空,是词之意韵,关乎技巧;寄托,是词之载体,关乎内涵。空则词意灵动不滞,有寄托则词之内涵饱满。初学词先求空,以技巧来避免板滞质实,否则词就死板了。但亦不可一味求空,否则会陷入干枯虚浅之中。因此,达到第一阶段之后,则要求实,也就是追求词境的浑涵:在空的意韵流动之下的浑厚。

“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此处之“表”,乃指字面技巧功夫,“里”则是内涵,有寄托则有内涵,有内涵方能与技巧之“表”相宜,文章才能成其为文章。由此看出,周氏此说,同时注重词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

他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有一段论述,可帮助理解上述之“寄托”理论:

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

有寄托有内涵方能“入”词,方能斐然成章,这是第一阶段。如果言无所寄,则不成文章。

清词杂论 | 略析周济关于寄托手法之论述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既成格调,求无寄托”,一味寄托,则格局受限,境界不大,所以要求无寄托。此所谓“专寄托不出”。然此所谓“无寄托”,并非真无所寄托,而是不刻意寄托,自然流露,浑化无迹,不指实于某事物, “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触类多通”,意即一种事物作出多种解释,因此读者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生不同的解读,从而令词的境界更大,余味更厚。

由此看出,周氏提出的“空实”和“寄托”之论,是并列递进的,先求空和有寄托,再求实和无寄托,而且“实”和“无寄托”是其追求之最高之境,但此种最高之境是建立在空和有寄托的基础之上,只有理解并实践了空和有寄托的阶段,才能达到此种最高之境。

南宋词之清空与寄托,北宋词之粗放和浑涵

  • 南北宋词艺术技巧之别

“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南宋词以白石、中仙、玉田为代表的雅正一派,讲究清空骚雅,字法章法精炼,词意灵动蕴藉,又重寄托,作品每多含蓄感慨。而五代北宋时词体未尊,不受正统重视,属艳科小道,作者甚少在词里专门有所寄托,其抒情手法,往往见景生情,感情自然流露,不事雕琢,因此词的艺术技巧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少粗制滥造之作,艺术技巧方面整体逊于南宋。但也正是这种感情真挚而不刻意雕琢的自然状态,造成其高者往往具浑涵之境。

清词杂论 | 略析周济关于寄托手法之论述

周济《宋四家词选》

因此,北宋词之下者,艺术上既无南宋词之清空灵动,内涵上又无南宋词之寄托遥深,故“下者在南宋下“,例如,北宋作者柳永《乐章集》中,多粗鄙俗艳之作,无论艺术格调或思想内涵,比之同代尚且不及,更遑论南宋。即如《小山词》这种以深情婉丽见长的作品集,仍不免有浅白简陋处,如“如今不是梦,真个到伊行”,甚至苏轼这种天资超逸的大家,于词用力其实并不深,集中也多有瑕疵。

但北宋词之高者,浑涵之诣却是南宋词精雕细琢所达不到的。这种浑涵,亦即周氏所言“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能实,即意境浑涵;无寄托,如前所述,非真无寄托,而是不刻意寄托,但感情无意间流露,令所咏景物自然地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这种寄托并无实指,因此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进行不同的解读,由此,词的境界更深广。这也就是周氏所说“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例如欧阳修《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表面上写闺怨,但词风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云:“此词帘深楼迥及‘乱红飞过’等句,殆有寄托,不仅送春也。” 但俞陛云也并不能说明寄托了什么,因为这种“寄托”,其实并非作者刻意所为,而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也就是周氏所言之“无寄托”,这种“无寄托”的寄托,比之南宋词那些实指的寄托更高一级。因为这种不确定的句意,往往会令读者生出联想,就象李商隐的《无题》一样。由于此种不确定性,令作品意在言外,余味不尽。这类作品,其实南唐二主和冯延巳更擅胜场。

从艺术技巧上看,此词语言自然流畅,并无南宋作品那种精美骚雅的字法句法章法,感情的流露既含蓄又自然,境界浑成,韵味悠长,意境深远,正是周氏所言之“浑涵”的作品,是北宋词中的超一流之作。

此种作品兼具“浑涵之诣”和高于寄托的“无寄托”,所以周氏认为其“能实,且能无寄托”,故在南宋之上。

对于词创作的指导作用有限

应该看到,周氏此段论述其实甚为抽象玄虚,其亦未提出例子来加以说明,读者也很难从现成的作品中找到例证,因此,这段论述的意义更多在于理论批评方面,对于实际创作指导的可操作性很差。

因为,这种学词的按图索骥式的步骤指引,太过理想化了。实际的创作,往往有很大的灵活性、流动性。每个作者有自己的性情抱负、审美偏好、文学修养,起点不同,给定一个框框,结果是令人无所适从。正如周氏提出的“问涂碧山,历梦窗、稼轩以还清真之浑化”,也是令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因此,这些理论,作为评词的一般原则性的指引,更为合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