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将为您介绍2018年第九届工业遗产会议专题报告部分,内容为三线建设遗产的改造和利用,以及居住型工业遗产所体现出的技术转移和更新改造方法。版块主持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孟璠磊。 01▶ 工业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关系 杭州翰飞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纪子博 区域经济转型期的特点。社会经济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全面改变了传统经济的技术路线、产业结构和组织形态,并实现了价值链和空间的再造,是新经济时代。表现有以下几种经济形态:旅游经济、小镇经济、田园经济、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共享经济。 三线建设与三线工业遗产。三线建设自1964年开始,历时17年,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投入2052.68亿元,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战士和成千上万人次的民工参与,建设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三线工业遗产记录了我国工业化进程、承载了为国奉献的三线精神,留下了大量可再生利用的工业建筑,存储了四百万工业移民的生活记忆。 遵义长征电器12厂(现改造为1964创意产业园) 三线工业遗产对当地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和作用。土地面积大,建筑空间大,对于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济业态,具有较强的空间承载能力;土地面积大,建筑空间大,一体化发展潜力大;“三线人”不畏艰险,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精神文化核心突出;三线企业由不同地区企业援建而成,人员组成各异,形成了差异化的企业文化;“三线”企业的选址遵循“靠山、分散、隐蔽、进洞”的原则,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往往处在环境比较优美、地理条件独特的山区平缓地带。 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当地政府认识不到工业遗产的价值,得不到重视。表现在不知道这些工业遗产的存在;不知道这些遗产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纠结过往历史旧账,回避遗产的产权问题;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工业遗产,以为就是要投钱保护,而不知通过再生利用,使其产生经济效益;过度改造,先去了原有的工业机理和风貌,工业文脉消失 青海光明化工厂(代号705) 三线遗产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对策 “五个融合”,主体融合、规划融合、资金融合、产业融合、人才融合。关键是产业置换,新产业转换旧产业,突出特色产业,多个相关产业相融合。 02▶ “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一次建筑、展陈和艺术的跨界尝试 维邦营造集团董事长 汪克 1965年开始建设的六枝地宗洗煤厂,在其完成三线建设的历史使命停产关闭后,如何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成了一个难题。在业主的委托下,惟邦+清华联合团队,给予了这片土地一个重新焕发生机的宏伟梦想,即在原址建设一个融建筑、展陈、和当代艺术“三位一体”的“六枝记忆”三线建设博物馆项目。通过建筑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让一个破旧洗煤厂,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实现华丽变身。 “山水三线”的核心打造理念,用山水的哲学,用营造的方法,催生一个集建筑、展陈、和艺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计划。一方面将山水哲学贯穿建筑的各个细节里面,让干瘪的原址面目变得妩媚动人,另一方面又通过收购一个三线厂的近百台设备,将这些零部件打造成了数十件栩栩如生的展陈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点缀于建筑空间之中,让这段历史得以永生。 一整套跨界现代艺术性手法的遗产保护及利用方案。突出点有 室外装置系列:山水三线,旧工厂身处的山水环境被建筑师敏锐把握,新建建筑通过廊桥连接,总体构成一个与中国传统有延续关联的整体视觉艺术作品。 椭球影院 金色大厅的安全帽 采用矿坑安全帽为创作元素,顶部排列为倒置山水形状,整体喷涂为金色,稳重中透露出六枝作为三线唯一能源基地的宝贵之处。金色矿工帽一顶帽象征一个人 成千上万顶帽 代表成千上万的人。 银色大厅:采用矿坑安全帽为创作元素,整体做银色喷涂。金属的质感与整齐的排列,犹如坚毅的方阵,纪念着矿井的英雄。 银色大厅 巨人风镐:风镐是当年六枝煤矿最常见也是最不可缺的工具,用金属零件焊接成高达18米的风镐,平凡与伟大共存。 03▶ 从一汽一拖看建国初期苏联向中国工业住宅区标准设计的技术转移 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 韦拉 苏联工业化住宅标准设计的发展概况: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苏联各地开始大量兴建工业设施,同时也引起了对新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视,莫斯科在全市范围内运用高层(5层以上)住宅建筑标准单元。“二战”前苏联的住宅建筑主要是高层,战后重建时期修建了大量的低层住宅,客观上迫切要求设计的标准化,以实现城市恢复、改建、新建计划。20世纪50年代初,逐步推出4-5层的成套标准设计,走向大规模工业化施工建造,标准化设计已成为苏联住宅建筑设计的主要方法。 技术转移下中国工业住宅区的发展概况:技术转移之下,苏联专家为中国工业住宅区带来了苏联的标准住宅设计和街坊式住宅区规划方法、建筑构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特征的形式与外观。正是在这个时期奠定了新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的两个基础:城市住宅建设服务于工业化的基本政策和向苏联城市住宅建设学习的方针。沈阳铁西工人村是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第一个采用标准化设计建造的住宅区。 苏联、中国重点工业住宅区的比较研究:前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采取标准化设计的周边式布局,也称为周边式街坊。这种住宅构图上强调几何对称,将建筑沿道路布置,在街坊内外空间之间形成清晰的分界线;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1930-1950年,斯大林时期的城市建设强调有强烈仪式感的街道,提出了“扩大的街坊”这一概念。布局上取得更强的秩序等级,有利于形成整齐的街道景观,因而成为了住宅区的主流规划方式。苏联工业住宅区大多拥有完整的格局,注重与工业区形成良好的功能分区。苏联标准住宅设计拟定了两室住户,三室住户和四室住户的户型需求。我国工业居住区的居住楼房多为三、四层,由建筑围合而产生的院落单元,再通过院落单元的组织来形成建筑群体的布局方式。受苏联的影响,街坊式住区强调了轴对称的“周边式”布局结构,居住区布局有一条强烈的主轴线,建筑物也都沿街道走向布置,公共建筑在居住区中心,建筑环绕四周,形成围合的院落空间格局。这种规划布局模式在城市肌理中多以“面”的形式出现,表现出其强烈的形式感,具有很强的空间整体性。这种手法成为了我国“一五”时期工业住宅区规划最鲜明的特点。 苏联工业住宅区建筑外观 长春第一汽车厂住宅区建筑外观 04▶ 工业遗产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周旭影 保护情况与概念界定:工业遗产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数量较少且研究不足。依据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的定义,对于工业遗产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为——‘一五’、‘二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期间,由苏联专家设计或自主设计,在生产区周边或附近区域为企业职工统一规划建设的生活区,包括为一个企业配套的小型生活区和为多个企业配套的大型生活区,以三层或四层单元式住宅楼为主要建筑类型,文物或历史建筑真实丰富、原有格局风貌完整、生活形态延续的街区。 工业遗产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特点与主要问题:特点以“独立型大院”为特征的空间形态,是苏联住区规划模式的集中体现;以“计划、标准化”为特征的建筑设计,是现代住宅建筑转型的典型代表,对后期城市建设影响深远;以“合住”为特征的使用方式,工人住宅区在建设时采用了“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以牺牲生活质量的方式支持生产发展。主要问题有:现代生活需求带来街区风貌特色模糊化,当前单一的居住功能难以满足增长的社会需求;产业转型带来原住民经济社会地位边缘化,工人阶级从完全集体性的社会组织制度中脱离出来,从具有国家、单位背景的领导阶级转变为市场化的劳动者,经济社会地位显著下降;原住民年龄结构老龄化,多数街区中还保留有较大比例的“第一代原住民”;有效维护与监管空位化,随着单位制企业的社会化转型,这些街区缺少了必要的管理主体与维修资金。 铁西街区外墙色彩延续 工业遗产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工业建筑结构体系作为调查研究的基础,能为既有工业建筑非工业化改造综合评价、功能转换与性能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随着既有工业建筑资源调查的不断深入和调查成果的逐步完善,能更好地推进既有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 英国伯明翰珠宝街保护区贴窗式防护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