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七届工业遗产会议系列报告,本期为您介绍的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卢济威和清华同衡规划院详规中心副主任徐刚的精彩报告。 演讲嘉宾:卢济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 工业遗产保护与城市协同发展——郑州二砂文创广场城市设计 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工业企业需要转型,涉及到工业遗产的保护,这些遗产区规模变化很大,且处在城市区域内,与城市的功能系统犬牙交错。因此提出两个问题:封闭式保护还是开放式保护——与城市系统如何整合?保护仅仅作为目标,还是既作为目标又作为城市发展的资源?我们通过郑州二砂文创广场城市设计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 项目概况 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78号原中国“第二砂轮厂”旧址,由东德在1953年援建,是全国最大的砂轮厂,国创公司将在现有厂区基础上升级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名称暂定为郑州“1953”文化创意产业园,面积845亩。创意基地周边土地现已有大量建设,这其中住宅开发项目占了绝大多数比例。 周边土地利用现状 厂区具有丰富的工业遗产历史资源,具有高度稀缺性和历史文化意义。主要组成部分有陶瓷砂轮制造车间,钢筋混凝土屋架,橡胶砂轮制造车间、耐火物原料及结合剂加工车间、金刚砂仓库及结合剂处理车间等多个保留完好且艺术价值较高的工业建筑和环境。
目标策划 遵循构建城市特色活力区和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前者可借鉴上海新天地和上海北外滩城市设计提篮桥中心区,后者参照热那亚老港复兴和巴黎卢浮宫。 目前郑州缺少城市级文化创意中心,城西也缺乏具有特色活力区特征的公共服务中心,因此本项目定位为内含郑州文创中心和区域次中心公共服务的特色活力区。 设计目标:以保护工业遗产为宗旨,塑造新旧共生形象为手段,建设可达性良好、满足区域公共服务功能、推进郑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色活力区。 要实现设计目标,就要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 历史保护研究 包括历史建筑研究、厂区历史意象传承及古树保护。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第二砂轮厂目前有7幢建筑被列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正在申请省级文保单位。古树也是二砂厂历史的见证和组成部分,建厂时种的树大部分是悬铃木等,基本上给予保护,仅少部分须忍痛割爱。
交通现状与可达性研究 基地西侧边界距西三环匝道约200米,南侧边界距陇海路高架匝道约450米,西三环中原中路处有高架上下匝道,陇海路近华山路由上下匝道,两个高架匝道提供基地小汽车良好的可达性。在考虑交通状况时,充分尊重三个原则,即满足城市交通体系建构,保证创意园区的完整性,保证创意园区人流的集散。
系统分析 文化创意中心(包括二砂厂和厂外区域)按功能分为文创综合展示服务区、艺术创意区、科技创意区、公共服务区、中心广场区和高端居住区。项目所占用地包含第二砂轮厂原址,由于具有区域公共中心职能,用地范围扩大,将周边相关区域一起整合到文创中心范围。
结语 历史建筑对于城市功能的适应具有局限性,一些以历史保护为背景的城市建设往往与保护要求距离甚远,从而引起批评和争议。历史保护规划与历史保护城市设计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互相结合,也许能开拓思路,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演讲嘉宾:徐刚,清华同衡规划院详规中心副主任 报告题目:“156项工程”调查研究概述 ——以东北地区为例 156项工程概况 建国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不仅采取封锁技术,而且从外交上孤立和打压新中国。而国内三年恢复为大规模工业建设奠定基础,但仍非常薄弱。在此情况下与苏联签订的一系列合约和条约,经过不断增删修改,最后确定为156项。“156 项工程”是新中国在工业基础极端薄弱、建设经验近乎空白的条件下,首次通过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这些项目是中国工业化历史甚至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针对“156项工程”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社会经济领域,而在从文化遗产,特别是工业遗产领域针对这一特殊历史群体的研究很少,并且以个别工业企业的建筑普查及建筑再利用为主,缺乏系统性。本次研究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类型的丰富。
“156项重点工程”实际建成150项,除华南地区外均有分布,按现行行政区划涵盖了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48个地级市。大约80%的项目分布在内陆地区,大多配置在原来发展基础较好的大中型城市,为建设内陆新工业基地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扭转了我国工业分布集中在沿海地区的不平衡格局。 从行业上来讲,煤炭、电力、机械、兵器、有色金属、航空、电子等占比重较大,不同地区军工企业分布也有所不同。
156工程实施之后,旧中国约70%的工业及工业城市密集于东部沿海地带的畸形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1957年,新中国先后建成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8大工业区,还促进了重型工业城市及综合性工业城市的成批出现。“一五”在短期内、大规模的、非常完整地引进成套西方工业技术系统,这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156工程在短短五年内取得的成就,超越了旧中国100多年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二五”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整体提升发展并成为“世界工厂”的基础。 东北地区现状 在全国150项重点工程项目中,目前已确认110项建设项目历史厂区得以保存,14项建设项目历史厂区已经拆除。东北地区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确认40项历史厂区得以保存。 历史建筑物、构筑物方面,总体来说石油化工类、煤炭采选类工业项目因为生产技术更新换代等原因保留较少;机械类、金属冶炼类、电力生产类工业项目保留较多。生产设备方面大部分“一五”时期的生产设备因为技术过时、损耗严重等原因被淘汰不再使用,少数被保留展示。 东北地区,156项重点工程共56项。其中,辽宁省24项、吉林省10项,黑龙江22项。跟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156重点工程有如下特点: 投资多,规模大大,建国初东三省是全国工业基础最好的地区,加之靠近苏联,铁路运输条件较好,因此成为重点建设的区域;以民用工业为主;资源依赖型;制造业依托大城市,机械制造、金属加工、石油化工等制造业项目主要依托哈尔滨、长春、沈阳、吉林等基础较好的大城市建设。
根据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远离城市建成区的工业项目,其中抚顺龙凤竖井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厂区已经拆除的工业项目,沈阳较多,目前沈阳铸造厂、铁西工人村等工业遗产已被保护并改造成博物馆;原厂区正常生产的工业项目,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锅炉厂、黑龙江120厂,黑龙江122厂等;原厂区功能置换的工业项目,又分为已完成功能置换的和未完成功能置换的。
问题归纳 制度层面:缺乏法律和规划的支撑。虽然少数156工业遗产已经被纳入了文物保护体系,如“一汽”整体、河南省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洛阳拖拉机厂、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等,但是大量的156工业遗产游离于文物的法定保护体系之外。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的评价标准中,很少包含工业遗产的内容。在城市总规和控规的编制体系中,缺乏对于城市工业遗产的专项研究和具体措施。 实施层面:缺少价值评估和细化名录。宏观层面,针对156工程的核心价值研究有待开展,明确其核心价值。微观层面,目前,尚未对156项工程中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价值进行系统性地评估和分级,工业遗产的细化名录难以建立。2014年,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推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有待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保护什么?”的问题需要尽快落实。 保护策略 建立保护体系:重视156工业遗产,明确现存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细化名录,进行156项目的工业遗产普查,建立档案。将重点建筑物、构筑物酌情纳入文物保护体系。 保护再利用模式研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规定,对工业遗存价值较高、类型最为丰富、主要生产工艺相对集中的工业遗产核心保护区进行整体保护再利用。对核心区以外的区域主要是生产辅助功能,缺乏成规模的生产建筑和设施设备,主要进行结构性保护和单体建筑保护。 分批次纳入优秀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 将工业遗产纳入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目前已被纳入历史文化名城的有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吉林市、沈阳市、承德市、北京市、大同市、邯郸市、郑州市、洛阳市、西安市、咸阳市、武汉市、南昌市、成都市、重庆市、赣州市,共计17个市。
根据工业遗产项目的保存现状,进行分类保护。对已经拆除的项目,搜集史料和文物,分类整理,建立工业博物馆进行展示。对于已经停产,准备搬迁的,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决定改建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保护原厂区格局和风貌,保护有价值的生产设施。对于正常生产的项目,注意在组织生产的同时,不破坏工业遗产。 保护建议 重点关注已停产待开发的项目;调整工业用地更新中土地的交付方式;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重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及各相关部门保护工业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工作。 下期我们将继续为您介绍中国第七届工业遗产研讨会系列报告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了解更多工业遗产信息,请您关注中国工业遗产公众号:zggyy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