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艺寻源」熊四智:传统烹饪与创新上—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十论九

 犇羴鱻馫 2019-09-08

文/熊四智

使用所有的烹饪技术手段,用水、用火、用器、用料、用刀、用味,最终的结果都表现在肴馔上。而肴馔的不断出新,正是传统烹饪技术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前述各论已多次提到过,烹饪的本质在于追求变化,在于成新。但无论是物质条件的新(如用料逐渐广博,调味品逐渐增多,烹饪器具的多样化等等),还是技术手段的新(如烹饪新法不断出现,工艺过程不断改进等等),肴馔的新才是它的综合表现。如果我们找出了肴馔不断出新的主要原因,理解传统烹饪技术的这个理论问题就比较容易了。

肴馔不断出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各阶层人士对美食的不断追求;二是对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三是烹饪文化和技术在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及中外之间互相交流的影响。

一、对美食的不断追求

这种追求,并不只是在宫廷、在官府才有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上的话很实在,谁都喜欢美馔佳肴。不同的是,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追求的美食品种不一样罢了。正是由于各阶层的不断追求,肴馔的品种才越来越多,越来越新。

历代宫廷和官府对美食的追求,我们从烹饪史料上可见到有关记载。如果说 《周礼》记载的还仅仅是六食、六饮、八珍之品,到隋朝谢讽写《食经》之时,美食品种就是数十种了。韦巨源《烧尾食单》的珍奇品种,仅仅是献给唐中宗吃的,一次便有五十八种。宋代,清河王张俊因宋高宗“幸第”,其府上给皇帝进献的二百零二品,绝大多数皆为美馔佳肴,十分新奇。元代《饮膳正要》所录的对养生寿老很有价值的“聚珍异馔”达九十四种,专作“食疗诸病”的妙品也录了六十一种。这些数字所反映的主体,都是在肴馔出新上,绝不能和统治阶级在饮食生活上争奇斗侈划等号。结果没有对《烧尾食单》和隋唐烹饪情况的深入研究,西安烹饪研究所也就不可能出现仿唐菜点了,《曲江春》酒家的开办也不可能。

烹饪研究工作者熟知,用嫩豆腐切细,加香蕈屑、蘑菇屑、松子仁屑、瓜子仁屑、鸡屑、火腿屑同入浓鸡汤汁中烧成的“八宝豆腐”,其烹饪方是康熙皇帝赐给徐健庵尚书的。此豆腐方当然比普通的豆腐菜讲究得多,倒底是御膳房的东西嘛。徐尚书取此方时,还花了一千两银子才拿到。袁枚又从徐尚书门生的孙儿王太宗处获得,并公诸《随园食单》上。世人常认为只有徐健庵得到过御膳房的豆腐方,其实,康熙皇帝曾将豆腐方又赠给宋荦了。据宋荦《西陂类稿》说,他任江西巡抚期间,曾接内臣代表康熙赐给他的食品,除糟鸡、糟鹿尾、糟鹿舌等外,还得圣旨:“朕有日用豆腐一品,与寻常不同,因巡抚是有年纪的人,可令御厨太监传授与巡抚厨子,为后半世受用。”

文人学士对美馔佳肴的追求,也从未停止过。他们在笔记、诗赋甚至烹饪专著中的记述,推动了肴馔的成新。仅以古人好尚的羹为例,汉黄宪的《君赐》记过“麂羹”;晋张翰的《豆羹赋》记过“豆羹”;宋苏轼记过自己用蔓菁、萝卜、苦荠烹饪的“菜羹”;宋范成大《素羹》诗记毡芋、土薯加藜糁而成的“新法侬家骨董羹”;宋杨万里有诗记《食蛤蜊米粉羹》。《齐民要术》采集是时制羹法16种,绝大多数都是新法新品种。《南楚新闻》记百越人以芋和青蛙为料制成的“抱芋羹”。《岭表录异》记过用牛羊肠、内脏制成的“不乃羹”。《山家清供》记了石子羹、雪霞羹等九种新奇的羹法。《元氏掖庭记》又记过以玉版笋、白兔胎制成的“换石羹”。《异物汇苑》录了曹植以驼蹄为料的“七宝羹”,等等。的确琳琅满目。

平民百姓虽受经济等条件的限制,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也照样追求着美食,寒庖里照样制作出肴馔的新品种来。广东的“煎堆”“油角”“炒田螺”,山东的“杠子头火烧”“糖酥火烧”,陕西的“黄桂柿子饼”“枣肉沫糊”,四川的“葱炒地木耳”“凉拌侧耳根”,江苏的“煮菱角”“蒸螃蟹”,等等,都是当地人民家庭中常食的,后来,也进入了餐馆,演变成为名品。

宫廷、官府、民间如此追求新的肴馔,专业经营饮食店肆,为了生存和竞争需要,更是下功夫创制新的肴馔名种。早市和夜市,酒楼、饭店与小食店、食摊经营的品种都不一样。《武林旧事》说南宋杭州的酒楼肴馔品种之多,与《东京梦华录》所记的北宋开封一样,顾客可“任意索唤”,而比北宋时又进了一步,肴馔“愈出愈奇”。《扬州画舫录》记盐商徐履安创制了“没骨鱼面”后,市肆上的“徽包店”就“仿岩镇街没骨鱼面,名其店曰‘合鲭’”,“合鲭”店的没骨鱼面又被同行翻新,“仿之者有槐叶楼火腿面”。“合鲭”店不怕同行竞争,“复改为坡儿上之玉坡,遂以鱼面胜”。一时之间,没骨鱼面、火腿面、鱼面越来越多,越来越精。饮食店肆这种竞争情况,在《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成都游宴记》及一些反映各地民俗的竹枝词中常常见到。

二、传统技术的继承、发展

这是馔为之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传统技术的继承和在新的条件的发展,当然包括烹饪技术的各个方面。这里,仅仅是就肴馔的不断出新来说的。

譬如“八珍”,《周礼》和《礼记》说的是珍用八物。就肴馔来说指的乃是淳熬、淳母、炮 (炮豚、炮牂)、渍、熬、糁。后来,冠以“八珍”之名者,或因时代,到因产地,或因物料属性,或因习俗,或因文人描述,种类就多了。清《渊鉴类函》所记的元代“八珍”(指龙肝、凤髓、豹胎、鲤虎、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就是从时代来说的;元陶宗仪《辍耕录》所及的“迤北八珍”(指醍醐、麑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王浆),就是按产地来说的;“海八珍”“禽八珍”“山八珍”“草八珍”,以及“海味八珍”“动物八珍”之类,便是从物料属性来说的;“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等等,则是按饮食行业的习俗来划分的;杜甫《丽人行》中的“御厨络绎送八珍”,白居易《轻肥》中的“水陆罗八珍”,苏轼致友人徐十二函中提到的“陆海八珍”,均系文人学士对肴馔珍品的泛称。无论从那个角度说的,总是表现了从周代开始,“八珍”使用的原料和制成的肴馔,“珍”品越来越多这个事实。

某些肴馔品种的演变,也从一个小的方面证明了肴为之新的事实。辟如在动物原料腹中施展技艺的菜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腹中做文章”。唐代的“浑羊殁忽”,见于《太平广记》所引晚唐时人卢言的《卢氏杂说》,是羊腹腔内套鹅,鹅中瓤肉和糯米制成的。后来,出现了“套鸭”(见《调鼎集》)之类,鲜活肥鸭宰杀后腹中装板鸭蒸成。今天,各地以鸭或鸡腹做“文章”,江苏有“三套鸭” (家鸭腹内装野鸭,野鸭腹内装鸽子),山东有“布袋鸡”,湖南有“油淋糯米鸡”,安徽有“葫芦鸡”,东西南北都有“八宝鸡”“八宝鸭”。不仅如此,按“腹中做文章”的启迪,还用多种动植物原料来做成了冬瓜盅、西瓜盅、南瓜盅、瓤肚、瓤梨、瓤甜椒、瓤茄饼之类佳肴。

花色菜与家生菜,宋代就已常见了。宋耐得翁《都成纪胜》以及《东京梦华录》《梦粱录》都记过的“四司六局”,其“厨司”和“台盘司”“果子局”“蜜煎局”,任务之一就是制作和装饰看盘、籹饤时果、象生果。现在,已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并存的绣花高饤、雕花蜜煎、卵镂、象生果之类,发展而成菜馔的一个类型:工艺菜。以不同原料加工成各式刀口并拼摆造型的碟扇、松鹅图、孔雀开屏,以各种原料雕刻或点缀成的玉佛衔珠、蝴蝶牡丹;以肉茸或面粉等料塑造的出水芙蓉、龙身凤尾虾、硕果粉点、鸳鸯酥盒等各种名称的工艺菜,全国数以百计,此亦是肴为之新的成果。

由对传统技术的继承而发展的肴馔新品种,比比皆是。仅以四川为例。传统菜“竹荪鸽蛋”,名、形都很古朴。特级厨师张国栋将其造型为“推纱望月”之后,不仅色、形、味都升华了,名也更富诗意--取“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之意趣。“咸菜什锦”的咸菜,实在是极普通的东西。经烹饪研究者指点,厨师巧妙地加以组合造型,就成了色、香、味、型、质、器、意都高雅的肴馔新作。“毛肚火锅”也是街头常见之品,经烹饪技术人员设计,将毛肚火锅内的红汤 (即麻辣味浓烈的卤汁)与筵席习用“菊花火锅”的白汤 (即咸鲜爽口的白卤汁)合成一式“鸳鸯火锅”,顿时就焕然一新了。

注:本文曾发表于《中国烹饪》杂志1987年2月刊,发表时的题目是《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十论之九—论肴为之新》

「技艺寻源」熊四智:传统烹饪与创新上—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十论九

「技艺寻源」熊四智:传统烹饪与创新上—中国传统烹饪技术十论九

图片提供:谭学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