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大量海鲜陆续上市,蟹肥虾美鱼香。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醒,大家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要小心健康隐患。鱼类、毛蚶、螺蛳等海产品体内常存留有各种致病性弧菌、甲肝病毒等,若食用时加热不彻底,可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和神经系统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海鲜中的杀手——创伤弧菌 这是一种分布极广的海洋细菌,自然生存于近海、海湾的海水及海底沉积物中,可从海水、贝壳类及海鱼体内分离出来。创伤弧菌致病也以夏季为多。患者一旦感染,常急性发病,通常在进食后24小时内。患者大多有发热、畏寒、呕吐及腹泻症状。病情发展很快,如果诊治不及时,75%的患者可在入院48小时内发生多脏器功能不全而死亡,因此创伤弧菌还被称为“海洋中的无声杀手”。慢性病伴免疫功能低下者、高龄、糖尿病、血液病患者感染此菌易引发严重败血症。除经口途径外,创伤弧菌还可经皮肤伤口入侵人体而引发局部感染。 食用海产品可别大意,食源性疾病这样预防 第一,在食用海产品、水产品时,一定要处理得很仔细,要煮熟、蒸透,要利用高温去杀死食物里的细菌。若食用后出现了腹泻、呕吐症状,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第二,到海边戏水时要做好保护措施,特别是肝功能不好或者身体有伤口的人,去海边玩耍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以免被创伤弧菌侵袭而导致伤口感染。 第三,在处理海鲜时一定要戴手套,避免被扎上从而被弧菌感染。 除了海鲜,还有这些危险的食品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高小俊指出,引起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因子众多,包括微生物、有毒动植物和有毒化学物质等。常见的微生物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等。除此以外,李斯特菌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可能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高危食品包括鱼、虾、蟹、贝类及其制品。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和腹部痉挛性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和头痛。每年7到9月份为高发季节,人群普遍易感。 可能含有沙门氏菌的高危食品包括鸡、鸭、牛、羊、猪肉,以及蛋、乳等制品。 李斯特菌容易污染即食食品,包括存放在冰箱里的食品,一般人群感染后症状轻微,但65岁以上的老人、免疫缺陷人群感染后,易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等严重的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导致死胎、流产。 预防感染,要遵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点”: 第一保持清洁; 第二生熟分开; 第三烧熟煮透; 第四注意食物的保鲜; 第五使用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