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中优秀作文欣赏:《新时代的青年要记住乡愁》

 老刘tdrhg 2019-09-08

乡愁

文/明达中学 彭梓锐

余光中是一个传奇,他被文坛大师梁实秋赞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而他最为人熟悉的作品还是《乡愁》。

《乡愁》是余光中1972年在台北厦门街旧居里创作的,完稿仅用了20多分钟,而这种情感的堆积却用了20多年。诗人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乡愁。这是关于母亲、妻子、家园和祖国的纠缠性情感,也是许多历经苦难的民族在历史与现时的演进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一次读到《乡愁》,是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听老师眼含泪水讲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还小,我几乎触摸到一位瘦诗人的悲情,却无法体验不长文字里所容纳的关于一个民族的苦难,但可以流利地将它背诵出来。

一种对家国的念念在怀的情感,便根植在我的精神世界里。乡愁,无关乎荣华富贵、钟鸣鼎食、肥马轻裘,它其实是一种关于家的故土难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我心中与日生长,攀援成满园绿荫。

儿时,父母为了我,不曾像邻家青壮年外出创业,忙完农活,就在本地务工。我是被父母呵护的花骨朵,他们不让我感受生活的艰难,我只是一味快活地生长。

父母到底因我长大,学业的需要,点着油灯,相商了整整一个夜晚,做出抉择,领我离开那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这人儿扎堆的城市。异地求学离父母也远了,从一己的情感来说,乡愁里最多的是对父母亲的一种念想。城市的霓虹固然漂亮,随处摊点各种小吃,尽可以满足我这个小吃货。出行也格外方便,但我还是不习惯,且不说太多汽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着生存的空间,单是那路边蒙着尘土的花朵,也让我看着难受。

梦里依稀,还在家乡吧,每天清晨都有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的床头,每天清早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都让人神清气爽,一天的美好从清晨开始。我仿佛看到家园老屋上的炊烟,土灶间母亲拉着风箱,头上的白发,随着一两声咳嗽颤动。屋前一围篱落一脉溪水,缓缓淌过,流水幽幽,我心忧忧……

一杯浊酒家万里,两行清泪述乡愁。余光中写《乡愁》,40多年弹指一挥间,这首诗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人,它早已引发了全球华人的共鸣。无论你身处世界的哪个国度,在回望家园的那一刻,乡愁都会化为两行清泪,打湿衣襟。有这么一个说法——凡是有华人脚印的地方,就会响起《乡愁》的吟诵声。从国家与社会的层面看,《乡愁》是中华儿女盼望国家统一的一种呼喊。《乡愁》传诵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出现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阶段。当下中国,城镇化脚步轰隆作响,无数人离开家园去城市创业。随着城市版图的扩张,乡村景象日渐凋敝,传统文化也正被人遗忘,许多人的故乡已然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模样,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乡愁成为一个极易引人伤感、唏嘘的字眼。居住大城市日久的人们,这时候又不免勾起对昔日时光的追忆。《乡愁》始终以其巨大的感染力,穿越地域的阻隔,勾起全球华人的文化记忆和命运共感。

在我看来,乡愁,不光是一个空间的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时间的生活概念,贯穿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余光中写《乡愁》这首诗,堪称民族美学的一个代表性作品。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正是如此,乡愁带给我的情感体验,挥之不去,抵达了我的心魂深处。

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从开始接触《乡愁》这首诗到现在,在我心中就一直存在这一个希望——期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我相信这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愿。

岁月流逝,乡愁永续。

记住乡愁


     子在川上曰:“死者如斯夫,不含昼夜。”逝者,是川中流水,是日月星辰,是生老病死,是背井离乡。我们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森林代替草木之友,用冰冷的电子产品代替园中果实。我们应找回大自然的羁绊,,不让人类与自然的情谊在我们这一代断绝。
     那日正值秋高气爽,我也和这个城市里的大多数倦怠的生命一样,斜依在软软的沙发上,宁可虚度光阴,与手机为伍。所以,在听到妈妈提出的去老家看一眼时,我做出了反感的抵触:'我不去,野草地泥巴路,有什么好玩的?乡下地方有什么好惦记的?”我向来不屑于踏进自然,只对什么亲近大自然的活动不感兴趣,反而衷爱大城市里一隅的水泥与裹夹尾气的喧闹。
      可这一次妈妈一反常态的固执的要我回老家看看,我印象中的老家,不远但是我不愿意接近的:我畏惧水田里没见过的虫子,厌恶簌簌只掉的树叶,远离门前花枝上的尖刺。但是无论我多么抵触这次远足,无奈还是到达了老家。
     不只是我理智的缘故,还是妈妈一路期盼的目光使然,我在下车时心里无端的平静了下来,甚至还怀有一丝丝小小的期待,妈妈告诉我要用心去感悟。
     于是我怀着这句大而泛的话再次踏入这片被我遗忘已久的故土。这次我居然出乎意料的颇有感触。因为我看到了妈妈轻柔地俯下身去采摘哪浪漫的野花。我从来没见过妈妈---她的柔和,温婉,也从未见过这样的自然----她是胸中藏着小家碧玉的淡泊,它是那么踏实稳重的风雅潇洒。。。。
      此话怎讲?我看到了树上挂满的红柿子,那是邻居家的劳动成果,为生计而劳作,是一件俗气而充实的事,但在这样一片土地上,闲来采花几许,给果蔬浇水施肥,也成了陶渊明式的淡泊,。我又看到了地里金灿灿的麦子。富有生气的它们长得那么叫人踏实而满足,那可是一年辛苦劳作的回报啊!当清风拂过麦芒,又有一番“天气晚来秋”的诗情画意。
      这一刻,我似乎找回来了哪原本与大自然的羁绊,触摸到了先人的灵气,有那么一种梦境:躺在在这天地之间,也是人生中一种浪漫而惬意的享受,享受这里的清风,享受这里的宁静,享受这里的果实的甘甜,享受这里的的草木的芬芳,更享受人与天地自然的感知感悟!
      可是我终究还是得离开这里,在哪故作浪漫粉饰的水泥丛中,还有我的新居。尽管是那么不舍,还是不得不离别这故土,离别这乡情。离开这多年来人类赖以耕作中的大自然。我默然涌出两种情愁:一种思念故乡,一种思念大自然。
     我合该记住这片乡愁,如今的我,愿常常回故乡看看,聊以慰藉哪不舍得乡愁,这深深铭刻的乡愁,将代代相传,星火不息。。。。。。。。。。

沉吟至今——乡愁


  
古典诗歌犹如一泓清泉,沁人心脾;犹如空谷幽兰,绽放香馨;犹如一坛陈酒,耐人寻味……
“天生我材必有用”写的是潇洒;“不教胡马度阴山”写的是豪迈;“梧桐更兼细雨”写的是婉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诉的是情怀……古典诗歌讲亘古不变之情描绘得艳丽多彩,而乡愁更是逆旅天涯的牵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滚滚红尘之中不羁的逆旅时刻思念家乡,发出这样的感慨。夜深人静时候,望着窗外的灯火辉煌,心中苦不堪言,只得和衣凭栏独吟除却巫山不是云。蜡烛流着眼泪,爆出哧哧的响声,又念起烛光下“慈母手中线”,不禁摸摸“游子身上衣”。泪水模糊双眼,提笔写家书,奈何锦书易成,无处寄,唯有泪千行。心中情何去何从,咫尺天涯谁可容?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风高天黑的夜,皎洁的月光洒满地,这不速之客在无意中带来了一股低落。游子的落寞身影在月色下拉得修长,微凉的夜风中又想起那远方的温暖。月是故乡明,此刻的月就是再明,也比不得故乡那一轮明月吧……如此的情境,恐怕也唯有苏轼才能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了,而这,又是另一种乡愁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一番波折,逆旅留恋于家乡,终于踏上那久违的土地。梦中泥土的清香,花儿的颜色,孩童的笑脸终浮现在眼前了,可岁月蹉跎,满鬓白丝赫然现,孩子们笑问:“客从何处来啊,寻何人啊?”那一刻,逆旅颤抖了,岁月悄无声息的走过,孩童们也都不认识自己了。哀伤只是一瞬,逆旅旋即一笑,便急切地奔走乡间,找寻着梦中出现的影子。纵然无人相挂,心中亦是一片温暖。家是港湾,无论漂泊多久,船都会靠岸,正是港湾的力量指引着船直挂云帆济沧海。诗歌亦是如此,思乡之情指引着乡愁的吟咏。
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可并不如人意,况且无情何来的人生?有种朴素的情叫乡愁,无论岁月变迁,都是世间吟咏喟叹的永恒。现今的人们依旧在月夜吟咏着古典诗歌,小酌着清酒,挥洒着乡愁,找寻着自己的根,找寻着心中的向往。思乡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家了,也是心中的一种向往,心中的幸福所在。
古典诗歌的美丽与哀愁,古典诗歌的追求与念忧,让人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沉吟至今,为乡愁而狂,为情而狂,为诗歌而狂!

本文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