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了,我们班上又少了两个同学

 mrsh 2019-09-08

1

我们班又有两个同学不来上学了

开学第一天,放学后儿子对我说:我们班又有两个同学不来上学了。

哦。

这句话我听得习以为常了,自从儿子小学三年级起,每年班上都会少一到两个小孩。

我问:你知道他们去哪里了吗?美国,还是英国?

儿子回答:不是,这两个都是加拿大。

我问:他们英语是不是挺好的?

儿子带着一贯的自大自信回答:都没我好啊。林翰英语还可以,但还是比我差一点,其他科目就不行了,上学期语文数学期末考只有60几。博文成绩都不行,英语还特别差,经常考3、40分。

我愕然,你们班还有学习这么差的同学啊?都怎么进来的?

儿子:他们是二代(教工子弟)啊。我都不知道,到了加拿大他怎么上课!

我:这你就不用操心了,反正到了那里,英语就不得不好起来。

暑假时我还听说,妹妹班上也有一个同学,转到英国去读书了。

私下我和理工男念叨:这样也好,班上人数越来越少,眼看都不到30人了,在公立学校就实现了小班教学。

我又自私机灵地加了一句:最好成绩好、家境好的孩子都到国外去念书,这样我们孩子的竞争就少了……

理工男一桶冷水泼下来:你这是做梦!成绩好的同学都在学校里好好呆着呢,都是成绩不好的一早出国了,因为家长认为他们不适合中国的应试教育……

所以,哥哥和妹妹的成绩没变,排名(百分比排名,比如年级前20%算A)却靠后了,因为“出走”的都是成绩不如他们的,班里学霸一个都没少。

我立马感到肩上的压力又重了两分。

当然,理工男说的有点偏激,当然也不乏家里有条件、学习也出色的孩子一早到国外读书的……

开学了,我们班上又少了两个同学

2

那些为了跳出升学“火坑”出国的孩子

在以北上广深为首的中国中产家庭,教育的赛道早就不止一条了,高考只是家长的选择之一,而不是唯一,出国读大学甚至读中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根据今年发布的教育部数据,从2016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留学输出国以来,出国留学生数量继续增长,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总数为66.21万人,比去年(2017年, 60万)又增长了10%。其中自费留学占90%,59.63万人。

开学了,我们班上又少了两个同学

图片来自“中国教育在线”

在自费留学生中,虽然攻读本科和研究生仍占大头(占比80-85%,本科和读研数量相当),但是“出国留学低龄化”(包括中学和小学,以高中为主)的趋势在扩大。1999年以来,18岁以下的留学生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只是这两年增速才有所放缓。

中小学留学生出国,绝大部分是家长为他们做的决定,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国外的升学压力没这么大,学习氛围相对轻松,尊重个性,有利于孩子的全人教育。

2.比起从中国高中考过去,在美国或英国等地读中学,更容易申请到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学。

3.小一点出国更容易融入当地文化,同时英语也会学得更正宗。

在一个采访实录里,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悉尼定居,孩子在当地读小学。她说:“悉尼的学习氛围比国内轻松,学校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学校的过程和学习习惯的建立,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一个朋友,曾经历过被她称为“奇葩”的上海幼升小,因为不想让孩子太小就过度开发,幼儿园阶段就什么学科都没让孩子学,到了面试,数学两位数计算交了白卷,阅读故事一大半字念不出,自然申请不到好民办,只好进了划片的公立。

看到身边妈妈让孩子上着一大堆补习班,从二年级就开始准备小升初,她就很厌恶,三年级时就毅然带着孩子去了伦敦。虽然她的孩子在上海那家普通公立也就中游,但在英国,小学虽然科目很多,但是都比较浅,倾向于培养兴趣入门,所以孩子学得还挺轻松。

去年孩子申请私立中学,居然凭着优秀的面试成绩进入了英国前五的私校,这个私校牛剑升学比例一直保持在40%左右。

据她描述,英国“小升初”和国内很不一样,考核的是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未来潜力,而不是看现在掌握了多少知识。虽然孩子的学业水平不算顶尖,但是在逻辑能力、思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等维度测试水平不错,加上面试占50%——孩子还比较能说,所以就被学校看中了。

她说,乐乐在上海,肯定上不了好的民办初中,牛津剑桥想都不敢想,连国内211都悬!在中国升学,没什么秘诀,就是提前学!现在总算跳出火坑了。

当然,“跳火坑“的代价也不低,朋友辞去世界五百强年薪30万的工作在英国陪读,孩子爸爸和家人分离一个人在国内工作,供他们一年50万生活费+学费,压力不算小。

至于花生的同学博文,后来我问了他妈妈,她说:

我也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学校不错,放弃很可惜,也很人性,从不公布排名,保护了孩子自尊,但是实在架不住博文成绩太烂呀!不管是他自己还是同学都心知肚明他是个“差生”。这种形象和思维一旦固化,博文就很难转变和进步,我们做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大呀。到了加拿大换个环境,我想学习压力总会轻一些,也希望博文能有个全新面貌。

开学了,我们班上又少了两个同学

3

选项再多最后也只能选一个

为什么选项多了,孩子的教育路线也分散了,反而感觉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也越来越焦虑?

大家总说,这是因为国内优秀教育资源太稀缺,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这不是焦虑的真正根源。

以前想读书,只有公办,不能选民办,因为没有;也不能转国际,因为也没有;更不能出国,因为没钱也没渠道。

那么,没办法,就高考吧,清北现在很难考,过去也没见得好考一丁点儿。而比起过去,现在的一本率不知道要比过去高多少。(当然因为合并和扩招等原因,含金量有所下降)。

国内优秀教育资源什么时候不稀缺啊?过去比现在还要稀缺!那么,为啥过去家长不焦虑,现在却焦虑了呢?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大大提高了,对教育的投入也大大增加了。

二是选择越多反而比没有选择更容易焦虑。你想啊,以前反正只有一条路,没得选,也就认命了;现在选择多了,家长责任就大了,万一一个选择不当,耽误了孩子的前程,怎么办呢?

三是中国进入了L型增长,不像在过去的高增长环境下,即使高中毕业或中专生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目前中国的中产家长可以分成三派:

  • 坚定高考派
  • 坚定出国派
  • “骑墙派”,就是走着看,在国内跟得上就高考,看着不行才转赛道。

从身边的家长来看:

坚定高考的还是不少的,约占30%。

一开始就坚定出国的家长并不多,从数据来看,这些年花生和妹妹的学校一个班平均流失率也就每年1-2人;另外,作为低龄留学的替代品,国内的国际学校一直都是一种小众的选择。估算一下,也就15%左右吧!

剩下最多的,就是“骑墙派”了。

为什么要走着看呢?大多数家长觉得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还是不错的,至少比较扎实和严格。而且一旦转到国外或国际学校,再想转回应试就比较难,基本是不可逆的。

2017年5月,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杨振宁,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做了一场直播,他在谈及中美教育差距时说,“家里倾家荡产把这个小孩送去,就是因为他们没懂,美国的教育绝对不是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的教育好。”

开学了,我们班上又少了两个同学

直播中的杨振宁

直播中的杨振宁

再加上,低龄留学还有其他弊端:

  • 身份认同感缺失
  • 家人分离
  • 中文能力缺失
  • 文化差异无法融入
  • 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有——费钱

家长所有教育上的努力,都是为了增加孩子的选择权,但是对于没主见或不坚定的家长,选择权多并不一定会增加幸福感,因为:

道路千万条,只能选一条,选起来却要人命,后悔起来也要人命。

开学了,我们班上又少了两个同学

4

那些回国和保国籍的留学生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出国的学生越来越多,回国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07年的30%上升到2016年的79.4%,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

开学了,我们班上又少了两个同学

“花生地”根据教育部数据整理

到了今天,留学不再是中国学生改变命运的工具,甚至连镀金作用都渐渐失去了,对国内就业好像也没太大帮助,只是一种增加阅历、完善世界观的工具。

就是那些没回国的、拿到绿卡的人,大多数都在保中国的国籍。

中国GDP 超过美国,会受到贸易摩擦等因素的遏制,但也就是个时间问题。要放弃一个将来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强国身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们能看到各种保国籍的人。

开学了,我们班上又少了两个同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