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那是一个萧瑟的深秋的中午,昔日的丞相,如今的死刑犯李斯被从天牢里提了出来,就要被砍头了,他的罪行是——叛国。 从刑部大牢到刑场这一段不到几公里的路上,他忆起自己走过的一生,不由感概万分。如果他好好读一读《道德经》,并且实践其中的一句话,就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 文/希夷 一 想当年还是一个小官吏的时候,李斯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小职员,有一次在如厕的时候,看到几只老鼠在偷吃粪便,一旦有人接近就会惊恐地鼠窜;而把自己的家安在米缸里的老鼠,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它们优哉游哉地享受着整缸的大米,吃完了之后还要大摇大摆地消食散步,仿佛自己就是拥有这个米缸的地主,在自己家的小院里平安喜乐,岁月静好。 李斯得出了一个结论——茅坑里的老鼠,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吃屎的小贼,所以它们总是鼠头鼠脑,即使是吃臭气熏天别人遗弃的废物,也战战兢兢;米缸里的老鼠心态就完全不一样了,它们以为那缸米本来就应该是自己的,所以不慌不忙,淡定从容,吃别人的都吃得那么心安理得。 鼠犹如此,人何以堪?如果自己没有出息,当一辈子小官还提心吊胆,就是那躲在茅坑里的老鼠。 第二天,李斯就辞去了公职,仰天长啸出门去,跟随世外高人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发誓要做打工皇帝,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命运没有辜负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当李斯学成来到秦国的时候,很多就得到了当时的丞相吕不韦的重用,一步步爬上了职业生涯的顶端,直到取代吕氏,成为大秦国的丞相。 二 《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而李斯的一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革新政策,使秦国的国力显著增强,建议秦王统一六国,并采用“远交近攻”、离间六国等手段,帮助秦王登上了千古一帝的宝座。 后来又先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巩固了统治。李斯自从来到秦国的第一天,就保持极高的人气,一口气辅佐秦国统一了天下。人常说功高震主,取祸之道也。 秦始皇虽然残暴,但是并不昏庸,他知道李斯的价值,虽然为人太过锋芒毕露,毕竟是一位治世能臣。而等到秦始皇死去“沙丘之变”后,李斯被赵高胁迫篡改了嬴政的遗照,废掉了太子扶苏,而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赵高是一个争权夺利眼里容不得沙子的小人,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国家利益和百姓的死活,他只管如何铲除异己,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 就在李斯劝谏秦二世放弃修建阿房宫的时候,赵高趁机煽风点火,结果李斯被打入了大牢。后来李斯又多次弹劾赵高,结果被诬告谋反,最终父子俩被腰斩在咸阳的刑场。 三 《道德经》中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当时的胡亥昏庸无能,朝政已经被赵高把持,面对这样一个局势,如果想要真正为国家做点事情,势必难如登天,决不能硬刚,只能曲线救国。 可是李斯以为自己是刚正不阿,自己站在道义的一方,就一定能够怼翻奸臣,为民除害,皇帝一定会被自己感动得七荤八素,就可以扭转朝局,让国家重归于清明。 事实证明李斯还是错了,跟赵高针尖对麦芒,注定了不会有好下场。这就像是铜锤遇到了铁刷子,要么是两败俱伤,要么是你死我亡。 如果李斯懂得“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道理,他就应该在建功立业的时候悠着点,不要总是把别人赶进死胡同,逼得喘不过气来,凡是要留点余地。最好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就不至于得罪了几乎所有人。 在完成了统一大业之后,李斯就应该功成身退,如此就可以保住性命,还落得一个晚年喜乐,平安度过余生。 如果李斯懂得“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的道理,他就应该换位思考,从赵高的立场考虑问题,然后再制定相应的策略。在明知自己无力回天的情况下,就不要和对方正面冲突,这样就不会彻底激怒奸臣,将他置之死地。 持而盈之就像一个端着满满一碗水走路的人,如此上路,势必会让碗里的水洒出来,这是无法长久的。揣而锐之就是以卵击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白白送了卿卿性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