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善与恶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急人所急,为人着想,与人为善,有礼貌帮助人讲信用等等是善的。恶呢是伤害他人的身体或利益,欺骗、盗窃、不讲信用,不计方法后果地追求自己利益,对人恶语相向,让别人难受伤心等等是为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周易,大有》有“君子以遏恶扬善”之语,意为有学识、修养的人应制止不道德的行为,发扬道德的行为。在希腊语和拉丁文中,“善”从“勇敢”一词变化而来;“恶”则从“懦弱”引申而来。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中国伦理学思想史上,关于善恶的起源往往是和人性问题的论述联系在一起的。而在善恶标准上则与“义”、“利”之争有密切关系,孔子、孟子等认为行为的善恶,主要以是否合于“义”为标准;而功利论者则认为善恶的标准,主要看它是有利还是有害。《道德经》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间有所谓的艰难,就有所谓的简单;有长的对比,才有短的出现;有所谓的小人行为,就能看到高大的君子行径。如果没有恶的出现,也突出不了善的行为。 所以没有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坏,而是在某种情况下,某种行为更加适合社会大众而已。如果一个人,看似是小人行为,而对方也同样针锋相对,那就是没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了,可能同样是小人,或同样是君子。  有一次,颜回和子贡为孔夫子和同学们煮粥,子贡有事出去,扭头恰巧看见颜回盛了一勺粥往嘴里送。子贡虽然不高兴,也没有当面问,而是告诉了孔子。孔子便叫颜回来身边,对颜回说:“我前几天梦到祖先,想必是在护佑我们,粥做好之后,我准备先祭祀祖先。”颜回听了,恭敬地对孔夫子说:“这粥已经不可以祭祀了。因为方才煮粥的时候,房顶的灰落到粥里,弟子便用勺子舀出来准备倒掉,又觉得可惜,就自己吃了。”“有时候亲眼看见的,也未必就是事实的本质。”孔子总结道。没有绝对的好或坏,也不可以因为做了好事,而妄求一定平安,只要心存善念,言行就不会有太大偏差。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善人可以作为恶人的老师,恶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一个人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珍惜他的借鉴。即使有再大的智慧,也是处在迷雾中,不能称其为有智慧的人。 有时,人会为了自己的一句谎言,今生永远不得安宁,甚至做更多的错事来掩盖;有时,人会为了他人的生命而放弃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荣誉和利益,哪怕是萍水相逢。善的代价可能是自己的全部,甚至是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恶,有时甚至可能是一句话语,一个眼神,可能会让另一个生命走向终结。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与人的距离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每个人都应当学会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自我引导。当一个人能够自我引导,内心必然波澜壮阔,一日千里,万般自在。而善恶自在方寸之间。善是善,恶是恶,并不是,如果人世间全是善,那么人世间就没有善,恶也是同样的,佛说,牺牲一人之性命,而换众生之性命有何不可?那对牺牲的人来说,佛是恶的,而对众人来说,佛是善的,其实,人世间是没有善与恶的,那只是人心罢了。善恶常在一念之间。一切恶念、恶言、恶行,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地狱;一切善念、善言、善举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天堂。如果人人都能弃恶从善,即使是地狱也能成为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