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西安没有交通大学!

 dgzcz 2019-09-08


文=聂海峰


2019年9月7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正式开学,这意味着交大“二次西迁”的真正开始。

西安,正因云集众多大学,而充满了无限的魅力。蔡元培曾经这样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1896年创建于上海,1956年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这一连串的传奇背后,刻写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交大创新港正式开学,距离“第一次西迁”开学整整63年。我们致敬交大,也是在致敬这座城。

溯源 | 交通大学与国之命运


1896年,盛宣怀以“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主张在上海创建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时,他可能未曾想过这颗种子已成为参天大树。

国之强盛首在教育,教育目的在于“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清朝GDP据称占世界1/3,亦无法抵挡其专制自闭的没落。甲午战争(1894年)前后,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学习西方和日本开办新式学堂的设想。南洋公学,成为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

从更基础的意义来讲,它加速解除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统治,同时也为清廷二次学制的颁布提供了成功实例。

盛宣怀(1844年-1916)

汉族,祖籍江阴,生于常州,秀才出身。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创造了十一项“中国第一”:

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创办中国红十字会。

百年风云,学校亦风云激荡。1921年,合并的三城四校统称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为总校。校庆4月8日,取自交通要“四通八达”之意。

生命源自其内生之力,南洋公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多个源头之一。随后时代,交通大学“泉分多眼”。如今,沪校(今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MIT”,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学)被誉为“东方康奈尔”,加上京校(今北京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统称“中国交大五校”。

家国命运,亦是交通大学的另一面:在解放前,其被誉为上海“民主堡垒”,因20世纪初“墨水瓶事件”,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学运。

▲创建于1896年的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


▲西安交通大学的北大门(图BY网络)

新的转折,从1950年代开始。当时,一切“惟苏联为瞻”。彼时,大约1.1万名苏联专家参加中国的大规模建设。

教育方面,中国基本全盘模仿苏联高等教育思想:“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原则”。基于此,一整套变化的高等教育学术和体制至此建立。

那个时代,中国成为世界上综合性大学和文科在校学生教育比重最低的国家。


▲2005年4月4日,西安交通大学启用1937年校训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交通大学经过调整后,只有机械类、电机类、造船类共七个系,整整减少了十个系!

调整前,交通大学共设三个院共十七个系,即:理学院三个系、工学院十个系、管理学院四个系。1952年后,交通大学强化机械、电机、造船三系,其余院系几乎全部被调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些变化只需两三年。

时光荏苒!身兼“985”和“211”的西安交通大学,目前涵盖了包括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在内的十个学科门类。一部交通大学历史,就是中国大学演变史。

时代 | 交通大学与西安的时代


正如历史再现,交通大学西迁也因为战争因素。1955年,由于东南沿海局势紧张,交通大学由上海全部迁往西安。1956年起,开展迁校工作。

1956年9月10日交通大学开学,共有学生3906人,教职工815人(其中教师243人),家属1200余人。要知道,西安第一轮城市规划城市人口只有几十万。今日环境与当年“云泥之别”,人才种子在六十多年前,已种在西安这片土地上。

历史洪流中,每个人都是一叶浮萍,不刻意去纠缠对与错。站在历史角度,我们更愿意看到“革命精神”以外,交通大学西迁带给了西安什么。

▲1955年施工中的交通大学(图BY网络)

▲1980年代的西安交通大学红屋顶(图BY网络)

要知道,1950年代整个中国百废待兴。运势照耀西安:“三线城市”建设,成为百年来西安继“陪都计划”后的第二次、也是奠基的城市发展。

彼时,1953-1957年苏联援建156个项目中,大多数项目和资金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西部的大规模开发。陕西获24项,西安以17项成为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极大促进了西安的城市化进程。

经过几十年外敌入侵、军阀混战、内部起义后的中国,直到1949年国人识字率还不足20%。这个背景下,蜚声国内外的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到西部,堪称“破天荒之举”。

所以,“三线城市”建设和苏联援建,让西安迅速从落后的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时代。大量知识分子、学生和工人,从华东和南方来到西安。可以说,西安交通大学的专业、技术和声望,成为当时西安发展的另一个奠基石。

从数据上看,交大西迁六十年累计毕业23万人。其中,每三个人就一人选择在留在西部。

▲兴庆宫公园与交通大学(图BY西大街游民)

西安,古迹遍布。正因交通大学西迁,兴庆宫公园才得以出现。作为唐兴庆宫遗址,建筑大师洪青主笔规划下成为当时西北最大的公园。

1957年,因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根据实际情况和两地建设需要,国务院决定大部分科系师生、档案文献、图书典藏迁往西安,作为交通大学的西安部分。小部分留在上海并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作为交通大学的上海部分。这标志着,『交通大学』建制被撤销。

随后,交通大学西安和上海部分,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因距离较远、管理不便,国务院于1959年7月批复两地独立建校。主体的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被任命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一座大学从诞生开始,它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是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正是这种精神的建立与养成,大学才焕发永久的生命力。

未来 | 今日的交通大学时代

2019年9月7日,交大创新港正式开学,是其“二次西迁”的真正开始。不禁让人再度有所联想,尽管时间和空间已发生巨大变化。

知名的大学,是一座城市甚至国家的象征。如同清华北大之于北京,哈佛之于美国、牛津剑桥之于英国……交通大学西迁之后的几十年,西安交通大学还曾是西安的另一种象征。


这也少不了另一个前提:九十年代以前,城市经济差异小,中央直属院校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西安交大曾是教育部“五朵金花”之一。

九十年代后,包括西安在内的整个中西部大学排名退步。2000年之后,经济差异拉大和管理方式迭代,东南沿海优势日益凸显。作为西安名片的交通大学,从“前十”慢慢淡出。显而易见,交通大学在西安人心目中的地位慢慢下滑。

空中航拍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
◎摄影/聂海峰

信息时代,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达的深圳和苏州等城市,穷尽一切手段拉进名校。溯源近几十年中国大学兴衰,它与区域、经济和模式关联密切。西安交通大学的崛起,也许是一个信号。

在“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一个中国大陆大学排名上,西安交通大学位列第十一位,与第十位仅有0.4分差距(西安其它五所: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

所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就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从面积、规格到重视程度,它有着两层意义:务实层面,是三十年来第一次根本解决了物理空间不足;务虚层面,是省市校面貌、思路和模式脱胎换骨的全面变革。

一直以来,它对外宣传是中国第一座没有“围墙”大学;从建设层级来看,它由国家教育部、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西咸新区等联合建设。公开资料显示其使命: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学典礼
◎来源/西咸官微

新时代的西安,大学将是西安未来发展的命脉之一。地铁站更名名”等信号显示,西安与各大高校之间正处于新的“蜜月期”,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就是“命运共同体”!

而从发展大势来看,“西咸合体”势在必行。交大创新港虽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但从地理和地缘上看,这里实际上咸阳主城区与西安融合的“第一桥头堡”。“国家级学镇”的强大能力,其对两城融合的影响不容低估。

西安有65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逾百万,占西安人口达10%以上,每年毕业生近30万。古老的西安,因为大学本质上是一座年轻现代的城!

『城记大讲堂』

大学,从来都不是一座工具的培训班。大学,是岁月的建筑,是开放的空间,是知识的传达。大学,代表着学术、文化、思想和未来,是一个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核心组织”。如果说,历史是一座城的年龄;那么,大学可以决定一座城的未来。


文=聂海峰
©版权声明:作者为『城记智库』首席顾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