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画像砖的文化概况

 弯刀书斋 2019-09-08
2017-11-30 



余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顶礼徐州汉画像石刻,知成都、雅安、彭山、梓潼、广元昭化古城、安徽毫州、河南新野、山东青岛等都有汉砖博物馆。从汉画像砖就可以看出汉文化对中华民族、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它不仅吸引了文物考古界、艺术界,也吸引了包括民族、历史、哲学、宗教、建筑、等学者的重视。

继仰韶文化、商周青铜文化之后,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刻是华夏文明的又一文化现象和艺术的丰碑。




在文物考古与美学研究诸方面,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均以独美篇章载入史册的。二千年前的存世史料之薄远远不足进入其厚其重其博其深,惟可赖于艺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因此众多研究的角度几乎似曾相识,这就是现状。

千禧之年我完成了日本民艺学家柳宗悦《民艺论》的出版工作,柳氏的研究文章最为可贵的不是将日本民艺人定要思想分析,而是详实的采访与记载,广泛的收集场景和工艺流程及民艺作品,让作品说话。这就是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作不带任何客观的记载,记载现实的一切存在就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文饰分类可分成:画像砖,几何图形砖,纪年砖与吉语砖四类,其中以画像砖的内容最为丰富。

用画像反映统治阶层生前生活,有常见的车马出行和随从属吏、谒见、幕府、燕居、庖厨、宴饮和乐舞百戏等;有大量表达汉代百姓耕作、渔猎、手工场景的;有宣扬忠孝节义历史与神话故事的,如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四神、羽人以及日月星斗,祥云瑞獸,珍禽异花等等。

所有这些既诠释着天人合一思想和谶纬之术,又是生前与冥世向往的共存。




据记载,在华夏大地上至今还保存着二十余座汉代的阙,其中包括石阙。砖砌的阙经历二千年的风雨洗礼是何等的不易!于此,我们不得不敬佩汉砖的制作精致。


出土的汉代阙砖



画像砖,是中国汉代的一种有浅浮雕或阴线画像的砖,多用于墓室建筑。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兴于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广为流行,其中,汉代画像砖在出土数量、砖块形制、画幅形式、题材内容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丰富于其他时代。



画像砖出土地点大多在河南、四川、山东、陕西、江苏、江西、湖北、云南等省,其中以河南和四川两省出土的画像砖数量最多,而且较为完整。河南出土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禹县等十余个市县,其时代分别属西汉至东汉晚期及南北朝时期。而四川出土的画像砖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一带,其中以成都、新繁、新都、广汉、德阳等市县数量最多,其时代多为东汉时期。



画像砖的制作工艺大致可分为:1.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制成砖坯;2.待半干后去掉木模;3.用刻有图像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图案或文字;4.将印制好的泥坯烧制。当然,这一工艺流程并不是硏究的对象。




画像砖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之分,其中空心画像砖形体较大,呈长方形。画像砖的形制也因产地不同而有所变化。如河南出土的画像砖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类。1.、大型空心砖高1652厘米,宽60160厘米,厚20厘米;2.实心大砖高2025厘米,宽6080厘米,厚6厘米左右;3、实心小砖高13厘米,宽43厘米,厚6厘米左右。

四川出土的画像砖多为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砖,和高26厘米,宽46厘米左右的长方形砖。




画像砖在墓室内的排序是有讲究的。

如:四川一带画像砖排序一般分为:墓门处置门阙,依次向内排车骑出行,生产劳动,墓主人的生前活动,室内寝具,后院花楼等。

有关表现神话传说等内容一般被安排在后宫及侧室的后壁偏高处。表示着物质享受为第一首要,神话传说则是当时社会的精神支柱。




车马出行



成教化 助人伦


汉代立孝以教化天下,为强化孝道在意识形态中的地位,朝廷以举孝廉的方式对孝行施行嘉奖,并且与向往神仙交织并列。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营造一个在家为孝子、出仕作廉吏的社会舆论和氛围。汉画像砖与画像石刻艺术中,这类历史故事尚多,各种历史人物,从孔子到老莱子,从义士到烈女,从远古历史到汉代人物,应有尽有。









审美启示


汉画像砖艺术并非孤立的只受大众化追求的文化现象,而是汉代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到新时期的必然产物,既融合社会形态,满足汉代人的审美,又缩短了艺术与大众间的距离。切入劳动场景是百姓与地主阶级双方共存的需求,同时也未必削弱宗教的神秘感和上层社会"富贵昌,宜宫堂;意气阳,宜弟兄;长相思,毋相忘;爵禄尊,寿万年"的意愿。其二,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应该是楚汉巫文化的神秘色彩和浪漫主义艺术的体现,这种神秘主宰了汉代人对于冥界的理念不仅仅存在于画像砖石,从墓穴壁画与所有明器都贯穿天人合一的主线。其三,汉代的艺术风格以雄浑奔放,简朴厚重为审美特征,无论巴蜀楚地还是中原齐鲁,无论群像还是单纯的纹饰,均未脱离共性。



汉画像石艺术立足于时代的现实与生活形式,更让人们感觉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进入艺术表现领域,完成了向世情化、通俗化、大众化的转变,形成了汉代艺术的特征本色。



出行



拓片汇



迎驾



巡道



征战



献瑞



百戏图




飞镖



守猎



渔猎


耕织图



耕作



宴宾


庖厨



井盐



渔猎



朱雀



伏羲 女娲


东汉王延寿《观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传说中的龙身,蛇躯,为男女二神。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云:'女娲,伏羲之妹,祷神祗,置婚姻,合夫妇也。'

传说中的男女二神先于黄帝。

汉代墓穴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棺饰,帛画等都有此内容,似乎象征着繁沿生育的旨意。



双凤凰对鸣砖

广元昭化古城汉砖博物馆藏



西王母临阙羽人砖

广元昭化古城汉砖博物馆藏



昭化汉砖

据介绍昭化出土的汉砖以几何图案为主




几何图形砖


几何图形砖约有百余变化,诸如乳钉纹、十字纹、米格纹、菱形方格纹、平行线纹、欹斜纹、回纹等⋯⋯纹式丰富,变化多端,浑厚纯朴,极富秩序美,它以独特隽永的形式,以寓意、象征、假借等含蓄比喻,表达汉代新兴的社会阶级对于律治的认同。




关于五铢钱纹

据资料云钱币图纹有"大泉五十"、"大布黄千"、"五铢"、"货布"等,用钱币作图案似乎祈求冥界的富裕,这一悠远的风俗直袭至今。



纪年砖


砖上有年号的称为纪年砖,是断代的重要依据。

据说最早为"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淸代翁方纲看到了"五凤三年"砖后曾喜作《五凤三年考》,可见其珍。




纪年砖文多为汉隶、草隶,有的介于篆隶和隶楷之间。砖上铭文皆为模印阳文,单行竖排,个别为双行竖排或兼有图案装饰。铭文在梯形砖或长方砖一侧棱面上,具有年、月、日的,十分珍贵,如"永元八年六月都尉府造"字样的汉砖,明确地补正了蜀郡西部都府治地。

汉代砖文与汉代石刻铭文一样,可以窥见文字嬗变的轨迹,成为文字学者、考古学家及书法篆刻艺术家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它应该属于传统文化范围,清以来并没有因非正统而被冷落。

清代大收藏家陈介祺不仅搜集了大量的齐鲁古陶,而且进行开创性的研究,著成《簠斋藏陶》、《簠斋瓦器拓本》、《簠斋藏陶拓本》、《簠斋藏古陶拓本》等等传世拓本;至近代,金石学家、敦煌学家,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罗振玉于1916年辑有《金泥石屑》;民国时期的篆刻家吴隠辑《遯盫古陶存》,方德九辑《德九存陶》,王妙如辑《古陶文》,方雨楼辑《古陶文存》等等,为现代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吉语砖


吉语砖是了解汉民俗及汉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大部分吉语砖制作精良,有简朴的装饰纹样与文字体相辅相成,有的又与封泥、汉印一脉相承。




释文

富贵昌 宜宫堂 意气阳  宜弟兄  

长相思 毋相忘  爵禄尊 寿万年  

24字汉砖。

正方的砖面因势排列,长短不一,独具匠心,被王懿荣在四川新繁发现,当为汉代文字砖之王。

吉祥语汉砖还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夏阳扶荔宫令壁与天地无极","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左常遂右富贵吉详"以及"宜侯王","长寿贵","不败"等等。




汉砖的艺术魅力


画象汉砖是有模具的,浅浮雕图案无法从细微处入手,因此,简朴的形象贯穿于外形的夸张与细节的塑造,强化线与体块的对比,表现出既细腻又博大的艺术魅力。

从中国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汉代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座高峰。虽说"汉承秦制",汉王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汉浪漫主义传统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刘汉王朝是中央集权制与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地主阶级统治的时代,在这时代精神的影响下,西汉的各类艺术都能把原始活力与远古野性得以延续。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学者在研究汉画时多偏重于故事与典章制度,对其艺术风格着墨不多。而西方学者却认为:"汉朝为强健战斗生气活泼之皇朝,其艺术之特征亦同,即在造墓艺术中。其特征即在其威猛常用动物表现之。汉代大兽姑不论其种类如何,尽为长身之兽,胸大腰耸,筋力呈现,大致以壯体状居多。……各种兽畜,互相追逐,互相战斗,生动之极"。

汉代艺术风格雄浑奔放,无论是处理大场面人物群像或是独幅画面,均能恰如其分地刻画人物各自不同的神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出的汉代人宽广的胸怀,沉雄的气派,新生的活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