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的理由(四)

 江山携手 2019-09-08

在朋友圈上发了一组夕阳西下的图片,竟然勾起了那么多人的“诗情画意”。

“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人在天涯呀!送一首‘天涯’诗——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还是范仲淹那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更好些!”

……

有个朋友问:“这是夕阳还是朝阳?”

有人回答:“当然是夕阳!”

我感到颇有意思,就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是夕阳?”

“因为有晚霞呀!”那边回复。

“也有可能是朝霞呀!”我“恶意”反驳。

“可是霞光周围的天空是灰暗的,如果是朝霞的话,周围的天空不应该是泛白吗?”那边的回答一点儿也不含糊。

“何以见得?”我一时还真的无法判断灰暗与泛白是不是可以用来判断朝霞与晚霞,便追问。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不是这个意思吗?”那边的回答比我说话的速度还要快。我一时惊呆,这该是读了多少书呀!

还有一件事,也与夕阳有关。前几年去杭州,在西湖边上看夕阳(就是俺的微信头像上那幅图)。就在我沉醉于其中无法自拔时,周围一群年轻人(看样子像是在校的大学生)叽叽喳喳将我唤醒——“我靠,真美!”“绝了!”“好美哦!”“我靠!”……从他们清澈的眸子里,我看得出他们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也读得出他们急于表达的那份真情。但,我听到的,从他的年轻的嘴巴里喊出来的,几乎都是简陋无比的感慨。也许,除了“靠”以外,他们真的无法用其他语言表达出夕阳带给他们的震撼。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我们竟然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了。

其实,表达对教师来说意义非凡。一节课,可以味同爵蜡,也可以甘甜如饴;一次谈话,可以干瘪如枯竭的沟渠,也可以似春风吹皱一池春水。浅薄或丰厚,无疑都与教师的阅读有着直接的关系。读书多了,人自然就沉静,“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仅如此,阅读的深浅也决定了思维的广阔或狭隘。同样一个教育事件,在有的人看来稀松平常,在有的人看来就意蕴深远;同样的教育行为,有人把守残缺一辈子,有人不断借鉴吸收整成了全新的模样。这些,大概都是与读书有着千丝万缕,理也理不清的关系。

倘如此,读书的意义就不只在于教育,也不只关乎教师。将文字揉进精神的血液里,化成生命的一部分,就可以多一些谦恭温和的人,多一些清淡朴素的生活方式。

即使到不了这个境界,至少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来。不至于,在最需要文艺的时候,窘迫到支支吾吾,无法言喻。毕竟,表达最能袒露一个人修养的“质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