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这或许是我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听过最多的一句话,而与之相对的,也有另外一种立场,很多父母则认为: “优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逼出来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拿黄磊女儿黄多多来说,她曾因为参加节目优秀的表现、性格与颜值、染发与扎耳洞等频频上热搜,而最近一次的热搜,则是因为她在钢琴比赛中获得了五个一等奖! 黄磊女儿有多优秀?相信关注过的爸爸妈妈们都十分清楚。 然而,黄磊就曾在综艺《向往的生活》中提到,女儿多多不爱弹琴,妻子孙莉经常“逼”她,节目中,他还向张杰和金玟岐两位专业音乐人讨教该不该“逼”孩子,又该如何“逼”。 在这个激烈的竞争时代,无论大人小孩,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学习,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一味地纵容孩子的喜好,任由孩子“不学习、不上进”,只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一一被淘汰。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情,能够让很多事情事半功倍。 但是,我们常常会喜新厌旧,对一时喜欢的事情往往持有“三分钟热度”,更别说是孩子了。 事实上,那些无论何时何地都羡煞旁人、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牛娃”,正是得益于父母的引导以及适当的“逼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吃苦的,而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种学习恰恰就是一个个吃苦的过程,《虎妈战歌》中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或许就是因为虎妈的这一“高压练琴政策”,露露才能战胜练琴的困难,重新拾起对钢琴的热爱。 有人说,有远见的父母,舍得狠心,舍得让孩子吃苦。逼孩子学习成长是父母的本能,而懂得如何“逼”才是父母真正的本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虎妈还是孙莉,她们的“高压”、“逼迫”都让自己的孩子都变得优秀,变得闪闪发光,而现实中却有很多父母却将孩子逼成了“厌学”,甚至是到了误入歧途的地步。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逼”孩子呢? 不要用负罪感逼迫孩子
许多父母常常采用这样的“哭穷教育”让孩子懂事听话,以为这样可以让孩子珍惜当下的生活,努力上进。 殊不知,孩子可能会因为大人的这些话,变得怀疑自己的坚持,觉得自己是不是不懂事,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不是不配拥有这样的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这样想法的孩子只会充满负罪感,或许可能会因此而好好学习,但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造成的弊端影响往往会比较大。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在6岁之前,一个人的人格就已经成形,他对于生命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方式及情绪的基调都已经固定。 也就是说,大人不要用负罪感来逼迫孩子成长,孩子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观念,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是会一直根深蒂固地存在着的。 激发孩子的热情与动力教育学者尹建莉曾说,如果没有唤醒孩子本身的内驱动力,如果没有让孩子自发地努力,家长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长。 前阵子,朗朗大婚吸睛无数,而朗朗爸爸的逼迫式教育,也再次引起热议。 在朗朗1岁多的时候,朗爸发现了朗朗的音乐天赋,便带他学琴。 由于朗朗的吸收能力强,一位老师无法满足他的学习需求,朗爸便装扮成为清洁工到别的班上偷师,以满足他的求知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使其他老师否认朗朗的能力,朗爸仍然不断肯定他,自费参加了国际赛并获得了一等奖,使朗朗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爸爸对朗朗学琴这件事,并不是简单的逼迫,而是竭尽所能激发他学琴的热情。 朗朗也曾因为叛逆不想练琴,朗爸让他审视对练琴的热爱,最后朗朗自己却瞒着爸爸偷偷学琴。 因为对钢琴的热爱,加上爸爸的“逼迫”,朗朗才能拥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成为万众瞩目的钢琴大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除了狠心,还应更有耐心。 学习与成才,没有轻松且不辛苦的,只逼迫孩子努力也是没有益处的,他们更需要的是懂得引导孩子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父母。 就如作家严歌苓所说,家长能逼孩子练琴,却不能逼他热爱音乐。 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与其举着鞭子在后面逼迫孩子学习,还不如通过游戏引导孩子探索与学习,在游戏中搭建孩子的学习体系,让孩子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就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玩是孩子认识世界、开发学习能力的工具,玩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想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一起尝试拼图游戏;想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让孩子尝试涂鸦画画;想提高孩子的数学,可以设计各种寻宝算数游戏……让孩子在快乐的游戏中习得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个人的成功无法复制,孩子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应不同。 然而,每一个孩子闪闪发光的背后,必然是是枯燥的训练、是重复的学习、是父母适当的“逼迫”,也是本身热情与兴趣的驱动力。 父母真正的“逼迫”,不是用负罪感压制,而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激发孩子潜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孩子才能在成长中一步一步实现美好的理想,父母所谓的“逼迫”才显得有意义。 换作是你,你会逼迫孩子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