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 第一章 总则第1条 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其中: 近期:2014-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第二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2条 市域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1025万;2030年市域总人口1070万人。 第3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 规划预测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51%,城镇人口为522万;203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61%,城镇人口为652万。 第4条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周口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为“一核两轴网络化”的网络化结构,形成城乡一体、布局均衡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1)一核: 周项淮西一体化的组团城市 以周口中心城区为核心,推进周、项、淮、西组团式发展,构建复合型、一体化的空间格局。推进中心城区和外围城市组团之间产业互补、交通一体、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优化城镇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激发内在活力。 (2)两轴:周项沈发展轴和周淮发展轴 周项沈发展轴:由扶沟、西华、中心城区、商水、项城、沈丘等主要城市以及其它中小城镇构成。规划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沿线集聚,提高城镇化质量。 周淮发展轴:由商水、中心城区、淮阳等主要城市以及其他中小城镇构成。规划整合沿线文化旅游资源,集中体现周口特色、展示中原文化魅力。 (3)网络化 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城、中心镇为节点,形成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基础格局。通过城镇带动,协调区域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建设合理有序进行。 第三章 组团城市与规划区统筹规划第5条 组团城市核心区范围 规划划定组团城市核心区范围,涵盖中心城区和各县之间的区域以及各县城主要拓展空间,总面积为面积1482平方千米;包含商水县化河、汤庄、练集、李埠口、黄寨;项城市南顿镇;淮阳县豆门乡、新站镇、许湾乡、王店乡、郑集乡、白楼乡;西华县东王营、大王庄镇、迟营镇、皮营乡、漕河乡等。 第6条 组团城市规划定位与发展目标 组团城市的发展定位是,豫东南地区中心化的田园生态组合型城市。 组团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中心城区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203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达150万;项城、商水、西华、淮阳建设成产城融合、功能相对完整的城市组团,每个组团的常住人口在50万左右;中心城市与各组团之间分工明确,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中心城市与各组团间公共服务设施、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以快速公共交通、快速路为骨干,以城际公交和城市干路网为支撑的一体化交通系统,实现中心城区与城市组团之间公共交通30分钟通达。 第7条 团城市空间结构 周口组团城市核心区范围内形成“一心四组团、双轴三带一环”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策略为:“做强一中心、壮大四组团,强化双轴,联动三带,创新发展一环。” 做强一中心,即做强周口中心城市,提升人口聚集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壮大四组团,即加快项城市区、商水县、西华县和淮阳县县城的发展,形成功能完善,产城互动的综合性城镇组团。 强化双轴,即强化东西向周口老城区至周口新区的城市发展主轴和南北向周口至商水的城市发展次轴;联动三带,分别为周项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周淮休闲旅游发展带和周西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带;创新一环,是指在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县城之间保留大片生态农田,并率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 第四章 中心城区规划第8条 城市性质 中原经济区东南部的中心城市,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服务基地和商贸物流产业基地,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 第9条 城市职能 (1)中原经济区东南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服务基地。 (2)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户和示范基地。 (3)中原经济区中原华夏文明休闲旅游服务基地。 (4)农副业产品加工基地和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5)具有中原历史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水城。 (6)周口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10条 城市人口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100万人,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150万人。为城市未来的发展留足弹性空间,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按照高水平人口方案进行规划。 第11条 城市用地规模 2020年中心城区总建设用地规模为110平方公里, 2030年中心城区总建设用地规模为15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第12条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 中心城区的城市开发边界应该控制在周商高速、大广高速、宁洛高速、沙河、颍河所围合的范围内,城市开发边界内面积约271平方公里。 第13条 空间结构规划 规划构建“一核双心,两轴两带,九片多点,绿脉贯穿”的空间结构。 一核双心:“一核”指依托平原水库的建设契机,建设城市生态绿核。“双心”指规划重点打造的老城综合服务中心、新城综合服务中心两个市级中心。 两轴两带:“两轴”指沿文昌大道向东拓展,形成的联系老城中心——新城中心——高铁中心的东西向城市核心发展轴和沿中州大道、大庆路,形成联系川汇副中心——老城中心——开发区副中心的南北向城市发展轴。“两带”指南部周项产业发展带和周淮旅游发展带。 九片多点:“九片”指中心城区分为九个主要片区,即沙南老城片区、沙北老城片区、开发区片区、高新区片区、高铁综合片区、华耀城片区、东新区南部片区、港口物流片区和西部休闲居住片区。“多点”指川汇副中心、开发区副中心、港区副中心、华耀城副中心、高铁中心、东新区副中心等专项职能中心和片区级综合服务中心。 绿脉贯穿:指依托沙颍河、黄河故道、瓦冲沟、幸福河、运粮河、贾东干渠等水系建设的的生态景观廊道,以及原漯阜铁路、东外环等主要道路构建带状绿地。 第14条 河流水系统规划 规划周口中心城区形成“一心、一带、两贯穿;三纵、四横、多节点”的水系网络结构。一心为瓦冲沟下游利用原低洼地势形成伏羲湖;一带为沙颍河、贾鲁河生态休闲景观带;两贯穿,分别为沙北地区的瓦冲沟和沙南地区的运粮河;三纵为幸福河、白马沟、流沙河均位于东新区;四横为黄北排干渠、玉龙河和淮阳路水系和七一东路水系;多节点包括华耀城湿地公园、周口公园、运粮河公园、颍河湾湿地、鲁河公园等节点,增加水面面积,作为各片区的雨水收纳中心。 第15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一水串城、楔形渗透、水绿融合、绿脉贯穿”的开放式绿地系统结构。 “一水串城”即为沙颖河河流生态景观廊道,打造集河流观光、滨河休闲、生态休闲、滨河宜居等于一体的滨水风情游憩带,使之成为城市绿化生态的主要廊道。 “楔形渗透”指中心城区周边楔入城区的生态廊道,并通过绿带和水道的串联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贯通。 “水绿融合、绿脉贯穿”指公园绿化结合水网的修复和建设连缀成网,形成水系绿地相结合的景观特色,同时众多景观节点在城市中形成多节点散布,通过多点带动,网状链接,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规划城市绿地共1762.8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1.75%。其中,公园绿地1221.43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14平方米;防护绿地480.1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20%;广场用地61.3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1%。 |
|
来自: 360lmj图书馆 > 《家乡★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