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人,想必都会钦佩诸葛亮的多才多智,也会为蜀国最后的衰落而感叹。人们心想:假使拥有“凤雏”之名的庞统没有英年早逝,定可以与“卧龙”一起完成蛋汉大业。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也确实有庞统其人,他的遭遇也与《三国演义》中所述几乎无异,虽与诸葛齐名,却年仅三十有六而殒命于落凤坡。人们会疑惑:为什么与“卧龙”齐名的“凤雏”,还未展翅高飞就折戟沙场? 我们且看庞统之死的前因后果1.庞统虽与诸葛亮齐名,号称“风雏”,但其人生前期在当时的政治界影响却不大,仅在周瑜部下做一名功曹,相当于周瑜的助手,地位与“凤雏”之名并不一致, 2.后来转到刘备手下,任职耒阳县令。庞统对此甚为不满,认为刘备与吴国孙权样不善举人才。在职耒阳县令期间,他不理政务,整日饮酒为乐,长达百日之久乃至张飞去视察时,庞统仍“宿酒未醒,犹卧不起”,因而被罢官免职。后又经鲁肃和诸葛亮极力举荐,与诸葛亮同为军中中郎将,即军师,刘备对其信任仅次于诸葛亮。但庞统却一直对诸葛亮的存在有所顾忌,因而立功心切,试图排挤诸葛亮。 3.公元211年,刘璋邀刘备入益州共拒张鲁,这本是刘氏宗亲之间相互信任之举,但庞统却鼓动刘备除掉刘璋占取益州。最后竞在刘备不同意的情况下,与刘备手下另一谋土法正密约,让大将魏延登堂舞剑乘势杀害刘璋。虽然此计最后被刘备制止,但在庞统的指使下,刘璋还是被流放荆州,苟延残喘才得以保命。 4.后来庞统为让刘备取西川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行不义之举,斩杀刘璋名将杨怀、高沛二人得取荆州,强行进军西川。却不想在公元214年,在围攻锥城的战斗中,庞统行军至落凤坡被刘璋旧部张任用乱箭射杀一代奇才庞统就这样风落坡下,实在可惜。 但是庞统之死却是他自己的无德而至。1.从在耒阳县的自负不作为,到鼓动刘备除去刘璋,再到斩杀刘璋旧部将领于帐前,这一些行径虽说是为其主公刘备成就霸业而为之的心切之举,但确实也是庞统心怀私欲、急功近利的表现。 2.当刘备拿出诸葛亮为阻止强取西川而写的信给庞统看时,他竟然出于一已之私欲,以小人之心揣度诸葛亮来信的目的,认为是诸葛亮怕他抢了头功。最终,庞统是食下了自己一手造成的苦果,丧命落凤坡。 如果庞统是个德行高尚的人,他就不会鼓动刘备杀害宗亲,也不会以一己私心而强取西川,因而就避免了落凤坡的厄运。 德行是一个人立世的根本和基础,没有良好的德行,即使再有才干也难以展宏图。 一个人的成长,知识固然是重要的,因为知识将人的大脑丰富起来,给人以智慧。但是德行则更为重要,因为是德行让“才”为人所用,失去了这个根本,即使再有才能的人,也不能称之为人才,所以古人谓之“才无德是为祸”。 从古至今,历来的教育家们在讨论教育问题时,都对人的品德培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学会做人,他劝导人们应该“把精力用在高尚和善良的事上…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禀赋最优良、精力最旺盛、最有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同时期的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更是对个人德行的养成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孔子对其弟子实施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一种德行培养的教育。所以,在《论语》一书中就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样的记载,从中便可看出孔子在对弟子的教学中尤其注重德行的培养。 历代教育涉及的对象是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但现在的学校教育大多关注“器用之学”,偏于对学生实用知识的传授,而对“身性之学”,即有关学生德行的学问关注甚少。虽然学校的理念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把品德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但是学校的课程安排和实际教学却始终是知识至上、工具万能。中小学教师对每学年班级里“三好学生”的评选,也只看到了“三好”(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中的学习好。 学校的这种教育倾向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到了错误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学生往往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对品德的培养。学校循此路径,自然可以造就很多充满知识的脑袋,却培养不出文明礼貌、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人来, 君不见,今天的堂堂高等学府,其校园即使如何美丽壮观,也会有“请勿乱扔纸屑”这样煞风景的标语。相信人们对历史上的卧龙先生(诸葛亮)的景仰不仅仅是他在军事上的突出才能,更多的是对他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所感动,以及对他“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高贵品质的倾慕。 德以立人,学以养人,教师固然需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学生在求学时期,也应该在学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炼,在想着成才的同时,不忘想想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或许会让一个“凤雏”――满怀志向的你――真正地成长起来,在未来广阔的天空下自由地展翅翱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