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般都是一个家庭只要一个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从过去的个别现象成了现在的共性。 对孩子过分溺爱其实坏处极大,溺爱=伤害。 被溺爱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容易恨自己的父母。 很多家长疑惑,为什么溺爱孩子还会恨上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没可能长期不离开父母的,一旦离开家必会遇到大问题。 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 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 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如果遇到的挫折太多,自己就会恨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帮助自己完成这些事情,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没本事,为什么自己不生在一个有钱有权的家庭,这样自己就什么都不用操心。 希望各位父母都懂得,不要过份溺爱孩子,挫折教育也是每个成长过程中必须接受的,没有必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完,长大以后他就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很难独立。 那么父母要如何纠正不良的溺爱呢?
1、平等对待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 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2、不要轻易满足要求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 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避免隔代溺爱有时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总会护着。家长应该首先和老人沟通好,遇到孩子做错事时,老人可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借故出去,让家长单独来解决。 刚开始,可能孩子会继续哭闹、扔东西,当发现无人理他时,孩子就会有些恐慌,哭闹就会减弱,最后可能会主动找家长承认错误。 4、培养孩子自理能力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利用这机会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让孩子尝试自己做。 - end - (素材内容来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小编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