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海是怎么形成的?| NSR南海钻探专题

 昵称QAb6ICvc 2019-09-08

基于南海几何形貌、三次大洋钻探、马尼拉海沟以东海/陆地质研究结果,同济大学黄奇瑜教授团队认为:南海的形成可能主要源自东侧大地构造机制,花东板块向北移动,欧亚板块间发生左行走滑构造,南海海盆由此形成。

花东板块(红点范围内)介于两个新生代边缘海——南海(花东板块西北侧)及西菲律宾海盆(花东板块东南侧)之间。

此前,有两种关于南海形成机制的经典模式:南海西侧的中南半岛印支块体沿哀窂山-红河断裂带向东南方向挤出;或南海南侧的古南海向南俯冲。

但黄奇瑜教授等认为,研究南海的形成,不能只观察南海西侧和南侧的亚洲大陆,更应该重视南海的基盘华夏块体,以及欧亚板块东侧的海洋地质。

在考察与研究中,研究者注意到下列事证:

  1. 南海的三角形几何形貌(东侧宽,>600 km;西南侧窄,<60 km);

  2. 三次大洋钻探结果(东部次海盆早扩张,发生于32 Ma;西南次海盆晚扩张,发生于23 Ma);

  3. 中洋脊自东侧向西南侧迁移前进;

  4. 中期中新世以来(~18 Ma)南海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已消减了至少400 km;

  5. 南海以东尚存在以早白垩纪海洋地壳(130 Ma)为基盘的残留晚中生代海洋板块(花东板块),持续向北移动。

基于上述事实,研究者构建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南海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

  1. 首先,南海继承了华夏块体晚中生代基盘的走滑构造(上图a);

  2. 古新世-始新世时在减薄的欧亚大陆地壳上形成菱形伸张盆地(图b);

  3. 渐新世早期(甚或始新世时),欧亚板块/花东板块间左行走滑构造,加上南海向南俯冲形成板片拉力,首先在现今马尼拉海沟以东400公里处经海洋洋壳扩张形成三角形的南海东部次海盆(图c);

  4. 中洋脊向西南方向迁移前进(图d);並在早中新世(23 Ma)中南-礼乐断裂以西开始形成西南次海盆(图e);

  5. 在中期中新世(18 Ma)原来位于欧亚板块/花东板块走滑边界改变为马尼拉海沟(图f),南海东部次海盆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于花东板块之下,形成台湾-吕宋间的增生楔及吕宋火山岛弧(图g);

  6. 时至今日南海东部次海盆消减了400公里宽,原始的欧亚板块/花东板块间的走滑构造及最早形成的南海已俯冲到花东板块之下,花东板块持续向西北移动到今日位置,形成南海今日形貌(图h)。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将收录于NSR南海钻探专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