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支气管炎吃什么药比较好?

 山东唐平 2019-09-08

急、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痰、喘、炎四大主症。在这四大主症中,咳嗽不仅是最先出现,而且也是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袭于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咳。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内伤咳嗽,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而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上干于肺所致。常反复发作,迁延日久,脏气多虚,故属邪实与正虚并见。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因此,咳嗽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两者尤可互为因果。

【发病机制及病理】

急、慢性支气管炎往往是因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所致。起病与感冒有密切关系,多在气候变化比较剧烈的季节发病。呼吸道反复病毒感染和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导致支气管炎病变发展和疾病加重的重要原因。吸烟与支气管炎的关系也是肯定的,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患病率高2~8倍,吸烟时间愈久,日吸烟量愈大,患病率愈高,戒烟可使病情减轻。此外,长期接触工业粉尘、大气污染和过敏因素也常是引起支气管炎的原因,而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在慢性支气管炎早期,气管、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纤毛发生粘连、倒伏、脱失,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增生、鳞状上皮化生;病程较久而病情又较重者,炎症扩散至支气管壁周围组织。黏膜下层平滑肌束断裂、萎缩;病变发展至晚期,黏膜萎缩,气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造成管腔的僵硬或塌陷。病变蔓延至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形成肺组织结构的破坏或纤维组织的增生,进而发生阻塞性肺气肿和间质纤维化。电镜观察可见:Ⅰ型肺泡上皮细胞肿胀变厚,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增生;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损伤,血栓形成和管腔纤维化、闭塞;肺泡壁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这些变化在并发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患者中尤为显著。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急性支气管炎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并结合外周血象和胸部X线检查可诊断。

1.临床表现

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继之出现干咳,且症状逐渐加剧,痰量随之增多,甚至胸闷、气急,咳嗽和咳痰可延续2~3周才消失。全身症状不严重,或可见发热,但体温不高,多在3~5天后降至正常。

2.体征

可无明显体征或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及散在的干、湿性啰音。

3.实验室辅助检查

(1)血象:一般多无明显改变;少数细菌感染严重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2)痰液检查: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3)X线检查:多数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少数无异常发现。

慢性支气管炎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症状。临床上凡有慢性或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至少持续三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者,在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如肺结核、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心脏病等)后即可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此外,若每年发病不足三个月,而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呼吸功能测定等)者亦可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二、鉴别诊断

1.急性支气管炎

(1)流行性感冒:呼吸道症状较轻,全身中毒症状较重,如高热、全身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常有流行病史,须根据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结果确诊。

(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咽部症状较为突出,咳嗽、咳痰一般不明显,肺部无异常体征,胸部X线正常。

2.慢性支气管炎

(1)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常有结核中毒症状或局部症状,如低热、乏力、盗汗、咯血等。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病灶,痰结核菌检查阳性。

(2)支气管哮喘:哮喘患者常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发病的季节性强,一般无慢性咳嗽、咳痰史,临床上以发作性喘息为特征,两肺满布哮鸣音。

(3)支气管扩张:多继发于儿童或青年期麻疹、肺炎或百日咳后,有反复咳嗽、大量脓痰和咯血症状。肺下部一侧可听到部位固定的湿啰音,并可见杵状指(趾)。胸部X线检查常见肺下部肺纹理粗乱,病变严重者可见卷发状阴影。CT和支气管碘油造影示支气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

(4)肺癌:多见于40岁以上长期吸烟者,咳嗽性质发生改变,出现刺激性干咳,持续性痰中带血。胸部X线检查示肺部有块影或阻塞性肺炎,经正规抗菌治疗未能完全消散,应考虑肺癌可能。痰找脱落细胞、CT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

(5)矽肺及尘肺:有粉尘接触史,X线检查可见矽结节,肺门阴影扩大,网状纹理增多。

(6)其他:如高血压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亦可引起慢性咳嗽,仔细询问服药史可以鉴别。

三、类证鉴别

中医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应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缓急、是否兼有表证来判断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内伤咳嗽,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多伴其他兼证。

【辨证施治】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并按本虚标实的主次酌情兼顾。同时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1.风寒袭肺证

证候: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但前方以宣肺散寒为主,用于风寒闭肺;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用于咳嗽迁延不愈或愈而复发者。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若胸闷、气急等肺气闭实之象不著,而外有表证者,可去麻黄之辛散,加荆芥、苏叶、生姜以疏风解表;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茯苓以燥湿化痰;咳嗽迁延不已,加紫菀、百部温润降逆,避免过于温燥辛散伤肺;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证

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咳嗽痰黏、咽干、微有身热者。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若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挂金灯、赤芍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3.风燥伤肺证

证候: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后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若津伤较甚,干咳,咳痰不多,舌干红少苔,配麦冬、北沙参滋养肺阴;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酌加石膏、知母、黑山栀清肺泄热;肺络受损,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另有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药用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解表发汗。

4.痰湿蕴肺证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二陈平胃散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咳而痰多、痰质稠厚、胸闷脘痞、苔腻者。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用于痰浊壅肺、咳逆痰涌、胸满气急、苔浊腻者。两方同治痰湿,前者重点在胃,痰多脘痞者适用;后者重点在肺,痰涌气急者较宜。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燥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若咳逆气急,痰多胸闷,加白前、苏子、莱菔子化痰降气;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白芥子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疲,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症状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资调理,或合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5.痰热郁肺证

证候:咳嗽,气息粗促,或吼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黏,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子、苡仁等清热化痰;痰热壅盛,腑气不通,胸满咳腻,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风化硝泻肺通腑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6.肝火犯肺证

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情绪烦躁,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黏,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黛蛤散清肝化痰,泻白散顺气降火、清肺化痰,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山栀、丹皮泻肝火;青黛、海蛤壳化痰热;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而不伤脾胃;苏子、竹茹、枇杷叶降逆气。若肺气郁滞,胸闷气逆,加瓜蒌、桔梗、枳壳、旋覆花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黏难咯,加海浮石、知母、贝母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7.肺阴亏耗证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本方有甘寒养阴,润燥生津之功。沙参、麦冬养阴生津;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阴虚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肺热灼津,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止血。

【其他治疗】

一、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

每次2丸,每日2~3次。功用: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主治风寒袭肺咳嗽。

2.川贝止咳露

每次15ml,每日3次。功用:清热化痰,宣肺止咳。主治风热犯肺咳嗽。

3.养阴清肺口服液

每次1支,每日2~3次。功用:养阴润肺,清热利咽。主治风燥伤肺咳嗽。

4.二陈丸

每次9~15g,每日2次。功用: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主治痰湿蕴肺咳嗽。

5.祛痰灵口服液

每次30ml,每日3次。功用: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主治痰热郁肺咳嗽。

6.黛蛤散

每次6g,每日1次。功用:清肝利肺,降逆除烦。主治肝火犯肺咳嗽。

7.百合固金口服液

每次20ml,每日3次。功用: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主治肺阴亏耗咳嗽。

8.玉屏风颗粒

每次5g,每日3次。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肺气虚损,咳嗽气短。

二、常用食疗方

1.风寒型咳嗽

初起咳嗽痰稀或咳痰白黏,或兼有鼻塞流涕,或兼头痛,舌苔薄白。宜食辛温散寒或化痰止咳的食物。

(1)芥菜生姜紫苏肉片汤:芥菜150g,生姜10g,紫苏5g,瘦猪肉50g,精盐、味精等各适量。将芥菜、紫苏洗净;生姜去皮,拍破;猪肉洗净,切成薄片。先将生姜放油锅炒香,加适量水,放入芥菜、瘦肉片,用武火煮沸,再放入紫苏稍煮片刻,调味后,趁热食用。功效:化痰止咳,开胃健脾。芥菜有宣肺豁痰,利气开胃之功;生姜可发散风寒之邪,宣肺化痰止咳;紫苏亦有宣肺散寒止咳的效果。凡伤风感冒,咳痰不爽,食欲减退者非常适宜。

(2)糯米葱粥:糯米100g,葱白(带须)数根。将糯米淘洗净,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常法煮粥,临熟时加入葱白,再煮沸即成。每日2次,空腹食用,服后避风寒。功效:疏风散寒。用于外感风寒,鼻塞不通。

(3)豆腐椒辣汤:豆腐150g,黑木耳10g,冬笋、胡萝卜各20g,醋20ml,精盐、味精、水淀粉、葱花、胡椒粉、麻油各适量。豆腐切成小条状,放入开水锅中汆一下,黑木耳水发,与洗净的冬笋、胡萝卜均切成丝。锅置旺火上,注入150ml清水,烧开后,先投木耳、冬笋、胡萝卜,再烧开,加入醋、精盐和味精,用水淀粉勾芡,再下入豆腐条煮熟,撒葱花,胡椒粉,淋麻油,趁热服。功效:发汗解表,止咳定喘。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鼻塞。

2.风热型咳嗽

也可称为肺热型咳嗽,咳痰黄稠,咳而不爽;或兼有口渴咽痛,发热声哑,舌苔薄黄。此类咳嗽患者宜吃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作用的食物。

豆豉荆芥粥:淡豆豉,葱根各5g,生石膏粉30g,荆芥、山栀各5g,麻黄3g,葱白、姜末各5g,粳米100g,精盐、麻油各适量。将各药分别洗净,水煎2次,每次用水600ml,煎20分钟,两次混合,去渣留汁,加入粳米,用小火慢熬成粥,下葱姜精盐和麻油,调匀,分两次趁热空腹服。功效:宣肺解表。适用于风热型急性支气管炎、咳嗽。

3.肺燥型咳嗽

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咳出,或鼻燥咽干,舌苔薄少津。燥咳者宜吃有润肺生津止咳作用的食物。

(1)银耳乳鸽汤:银耳50g,乳鸽2只,生姜3片,食盐、味精少量。将水发银耳择去杂质,漂洗干净待用。乳鸽用温水洗净,去毛及爪甲、内脏,然后将银耳、乳鸽、生姜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清水1000ml,先用武火煮沸,然后改用文火慢煲1小时,加入调味品,即可食用。功效:滋阴润燥。银耳可滋阴润肺,对肺燥的干咳、久咳及咳嗽吐血均有治疗作用;乳鸽能祛风解毒。二味配合,可改善病人体质。

(2)雪梨膏:雪梨100g,蜂蜜200g。将雪梨果皮刷洗干净,温水浸泡1小时,用清水冲洗,连皮切成1cm见方的小丁块,捣烂取汁。将雪梨渣浸入适量温开水中,浸泡30分钟,重复上述过程再取汁一次,合并两次滤汁。将滤汁放入锅中,用火煎熬浓缩,雪梨汁浓稠时,加蜂蜜。调拌均匀,收膏后晾凉,装罐备用,如在夏、秋季节,宜放置冰箱冷藏。每日2次,每次20ml,温开水冲服。功效:生津止渴,滋肺润燥。凡肺热燥咳,喉宜食之。

(3)油菜猪肺汤:油菜250g,猪肺1具,姜末、精盐、味精等适量。猪肺洗净,切成块,置锅中,煮熟后放入油菜及调味品后食用。功效:肺虚喘咳,劳伤吐血。对肺虚久咳,痰鸣喘促,劳伤吐血可起辅助治疗作用。

三、内病外治法

1.穴位注射法防治慢支

取穴:①天突、肺俞、肾俞、足三里;②大椎、百会、太渊、曲池、太溪。药液:丹参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等量混合;维丁胶性钙和维生素K注射液等量混合;核酪注射液。

2.针刺治疗

取穴:①中府、中脘、足三里、丰隆;②肺俞、脾俞、胃俞、肾俞。

3.冬病夏治

在三伏天采用穴位药物敷贴、穴位注射及拔罐等。

【预防与调护】

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的御寒抗病能力。若有感冒及时诊治。若久咳自汗出者,可酌选玉屏风散、生脉饮服用。

对于咳嗽的预防,首应注意气候变化,防寒保暖,饮食不宜甘肥、辛辣及过咸,嗜酒及吸烟等不良习惯尤当戒除,避免刺激性气体伤肺。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平素易于感冒者,配合防感冒保健操,面部迎香穴按摩,夜间足三里艾熏。外感咳嗽,如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者,应适当休息。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尤其应当注意起居饮食的调护,可据病情适当选食梨、山药、百合、荸荠、枇杷等。注意劳逸结合。缓解期应坚持“缓则治本”的原则,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临证经验】

慢性支气管炎在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病机特点、矛盾的主次、病变所涉及的脏腑等不断发生着变化,对迁延期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应分阶段、分病位等进行。

一、分阶段治疗

1.急性发作期,重在祛邪,当辨别寒热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因外感诱发,外感之中又有风寒、风热之分。

慢支感邪2/3均为病毒感染,初发治疗以疏风解表、抗病毒为要。若表证已解,咳嗽、咳痰表现为主,亦当分清寒热论治。咳嗽咯白色泡沫稀痰,杏苏二陈汤、小青龙汤等常用方化裁。若为咳嗽较甚,舌红苔黄脉数之痰热证,治宜清热化痰,选用野荞麦根、蒲公英、黄芩、连翘清热化痰;百部、兜铃镇咳。善嚏、鼻塞加辛夷、苍耳子、路路通宣通鼻窍;痰多不易咯出加冬瓜仁、薏苡仁、芦根清热排痰使痰祛咳止;痰吐如丝,难以咯出者,予鹅管石;呼吸道反复感染,易致气道炎症及超敏反应,引起小气道的狭窄或阻塞,表现为支气管痉挛伴发喘息,治疗常用自制川芎平喘合剂(川芎、赤白芍、当归、丹参、黄荆子、胡颓叶、细辛、辛夷、生甘草)解痉、脱敏、平喘。

2.慢性迁延期,正虚邪恋,标本同治

治此期患者多见脏腑功能失调,正虚与邪实错杂。正虚主要表现为肺、脾、肾三脏的亏虚,标实主要表现为痰饮。临证根据寒热转化、痰气兼夹、气病及血、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等主要病机特点,采用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温、清、补、泻,理法严谨,标本同治,药证相符。

(1)肺虚痰嗽证:咳声低弱,痰吐稀薄,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自汗畏风,畏寒背冷,舌质淡红或偏淡,苔薄白,脉软弱。其病机为肺气亏虚,寒痰伏肺。治宜补肺益气,祛痰止咳。常用药如人参、黄芪、苏子、百部、桑白皮、紫菀、款冬、杏仁、法半夏、陈皮、天浆壳等。常合用玉屏风散。

(2)脾虚痰湿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象濡滑。其病机为脾气虚弱,痰湿犯肺。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常用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厚朴、苍术等。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二陈汤为常用方,并将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制成验方平咳化痰合剂(苍术、川朴、陈皮、姜半夏、炙甘草等)。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3)肾虚痰喘证: 喉间痰鸣,喘息气促,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腰膝酸软乏力,头晕目眩,兼见夜尿频,尿后余沥,舌苔淡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病机为肾不纳气,痰浊壅肺,气血瘀阻。治宜补肾纳气,化痰平喘。常用药如补骨脂、黄精、熟地、桑寄生、仙灵脾、桑椹、核桃肉、苏子、葶苈子、青皮、桃仁、丹参等。此外,自拟经验方三桑肾气汤(桑白皮、桑椹子、桑寄生、五味子、黄精、补骨脂、平地木、功劳叶、鹅管石、苏梗、防己、昆布)治疗肾虚痰喘。

3.临床缓解期,扶正固本,重补脾益肾

慢支临床缓解期,病情暂时稳定,一般患者往往不加重视,停止治疗,但由于机体抗病力差,病根未消除,容易复感外邪,而使病症复发或加重。因此,必须重视缓解期的治疗。朱丹溪说: “久病之症,未发宜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为主。”可见,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了缓解期治疗的重要意义。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标症不突出,按“缓则治本”的原则,治疗的重点在于扶正固本,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以巩固疗效,减少或控制复发。

慢支临床缓解期的主要病机特点是由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致使肺气不足,卫外不固;脾失健运,生痰生饮;肾失温润,肾不纳气,久咳必耗气伤津,而正虚外邪更易反复入侵,形成恶性循环。故扶正多从肺、脾、肾三脏着手,尤重补脾益肾。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居于中焦,是五脏之气出入升降的枢纽。按五行相生规律所得出的“虚则补其母”治则,运用培土生金之法,健脾胃可以益肺气,待脾气充实,健运复职,土旺则金自生,肺虚之候自去。可见,培土生金法是扶正法的基础。

二、分病位治疗——三焦分治法

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与痰浊的关系最为密切,“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慢性支气管炎的辨治关键在于治痰。痰浊的发生,除了外邪为其诱因外,主要由于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调,水液代谢受阻而形成痰浊。由此创立了三焦分治法。

1.治上焦之痰,宜宣肃清温

痰在上焦者可表现出咳嗽、咳痰不爽的症状,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或胸闷喘息等风邪袭肺,肺失宣肃的表现,有时还出现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水液输布障碍的病变。治疗根据寒热不同有四种治疗方法:① 宣肺化痰法:选用具有宣畅肺气的药物,如麻黄、黄荆子、苏叶、荆芥、桔梗、牛蒡子、前胡、桑叶等;②肃肺化痰法:宜用肃降肺气的药物,如旋覆花、苏子、杏仁、紫菀、百部、白芍等;③ 清肺化痰法:肺中受热,痰热交结宜清解之,如黄芩、桑白皮、鱼腥草、金荞麦、佛耳草、石韦、蚤休等;④ 温肺化痰法:肺中寒饮甚者宜温肺以行饮,如生姜、细辛、桂枝等。

2.治中焦之痰,宜理气健脾泻水

痰在中焦者,症状为咳嗽咳痰,痰多似白沫状,伴体倦乏力,气滞胸闷,纳少腹胀,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等。究其病机有二:一是脾运不健或湿邪困脾,聚湿为痰,上渍于肺,肺失宣降;二是久咳伤肺,肺失输布或气不化津,停而为饮的痰浊内恋证。其治疗有两种方法:①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法。常以平胃散合二陈汤组方,药用:陈皮、青皮、姜半夏、茯苓、苍术、川朴、苏子、莱菔子、竹茹;中焦痰湿郁而化热,酌加黄连、山栀等苦寒清热药。②健脾泻水饮法,药用:苍术、白术、陈葫芦、防己、车前草、猪茯苓。咳嗽咳痰控制,症状缓解时,则用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茯苓、甘草补脾培本。

3.治下焦之痰,宜补肾纳气

痰在下焦者,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等病证,并伴肾虚见证。咳嗽日久,久病及肾,肾气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造成津液不能运化,积聚而后酿成痰浊,结于气道。肾不纳气,气失摄纳,其表现为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动则尤甚,伴腰膝酸软、耳鸣头晕、形寒肢冷或烦热盗汗、小溲清长或频数。治以温肾纳气和滋肾纳气二法:温肾纳气常选用熟附块、肉桂、巴戟天、鹅管石、补骨脂、杜仲等;滋肾纳气有生地、桑椹子、天冬、首乌、五味子、女贞子等。出现下焦湿热症状,用黄柏、知母等药以清利之。

三、止咳不独治肺,重在治肝

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嗽常见为外感或内伤影响于肺脏,引起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治肺是止咳之常法,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通过长期的临证积累,提出“止咳不独治肺,重在治肝”的学术观点。咳嗽一证,尤其是久咳者,虽病因各异,兼证不一,但揆其要,无不由于肝木郁滞以致气血流通受阻,津液输布失常,痰液停聚,影响到肺的宣肃,咳证由是而起。为治之道,贵在疏肝解郁。

在临证中,经常遇到久咳不止或反复发作的患者,虽经屡用抗生素及润肺、清肺、宣肺等法,效果往往不显。临床上出现咳嗽,胸胁胀闷,口苦咽干,面红升火,头昏易汗,有时伴有寒热往来,苔白腻或微黄,舌红,脉弦细等。此乃表邪内郁,少阳枢机不利,以致肺失宣肃,导致肝郁气滞,久则引起肝郁化火,痰湿逗留的证候。在长期的临床积累中,对这类久咳患者,除“治肺”外,还重视“治肝”。通过在实践中不断修正,配制经验方柴胡清肺饮。

对肝郁型久咳,症见胸胁胀闷、口苦咽干、面红升火、头昏易汗,有时伴有寒热往来、舌红、苔白腻或带黄、脉弦细。久咳木郁,疏肝润肺以达之,自拟柴胡清肺饮(柴胡、前胡、赤芍、白芍、平地木、黄芩、青皮、陈皮、姜竹茹、姜半夏、佛耳草、蚤休、半边莲、江剪刀草)治疗。

柴胡清肺饮中柴胡为疏肝解郁之要药,但其性燥主升,容易劫阴;前胡性润主降,两药相配,润燥相得,共奏“制木安金”之功。柴胡配赤白芍,以疏肝活血,利气解痉;配平地木、白芍,加强疏肝理气作用。气机通顺,则全身津液输布畅行,更有利于行滞解郁,气血同用,对“久病入络”的久咳者更为恰当。方中黄芩为清上焦肺热的要药;佛耳草、蚤休、半边莲、江剪刀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青皮、陈皮、姜竹茹、姜半夏健脾化痰,扶胃和中。本方适用于肝郁肺热之咳嗽(常见于感冒后迁延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久咳)。其组方立意:久咳患者容易继发感染,大量抗生素和清热解毒之剂致苦寒败胃,影响效果。临床上还有不少患者出现口干咽燥、舌红等症,同时又兼有痰多、苔腻,此时养阴药又有助湿之虑。故本方意在平肝解郁,化湿而不伤阴;清肺解毒,化痰而不败胃。对久咳者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四、验案举例

例1:丁某,女,53岁。

初诊:1998年10月26日。

主诉:反复咳嗽三个多月。

病史:三个月前感冒引发咳嗽,反复不愈,曾服中药一个多月不效,转用抗生素,咳嗽仍不愈。刻下:咳嗽痰不多,色白如泡沫,咳剧则吐,怕冷,不易汗,口干,二便调,寐不安,纳不佳。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史和高血压史。

舌脉:苔薄,脉弦细。

辨证:表邪内郁,气机不畅,肺失宣肃。

诊断:中医:咳嗽(风寒气郁型);西医:慢性气管炎。

治则:平肝清肺。

处方:柴胡9g,前胡9g,赤白芍(各)9g,青陈皮(各)9g,姜半夏9g,佛耳草12g,蚤休9g,江剪刀草30g,半边莲15g,吴茱萸6g,川芎9g,石菖蒲9g,炙紫菀9g,茅根30g,芦根30g。7帖。

医嘱: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鲜。

二诊:1998年11月2日。

药后咳嗽略减,仍怕冷,苔脉如前。拟前法加宣肺散寒之品。前方加炙麻黄9g,川桂枝6g,麻黄根9g,嫩射干9g,平地木15g,功劳叶12g。7帖。

三诊:1998年11月9日。

药后咳嗽明显好转,再拟前方加焦六曲9g,防风9g,14剂以巩固。

按:初诊拟风寒束肺,郁而化热,以平肝清肺法治之,获效欠佳。二诊风寒未解,在原法基础上加宣肺散寒之法,获效甚佳。

例2:王某,女,52岁。

初诊:1998年8月12日。

主诉:反复咳嗽2~3年,加剧2周。

病史:两年前感受风邪引发咳嗽,迁延至今。经西药治疗,咳嗽不断,疗效欠佳。近两周来咳嗽又增,半夜尤甚,胃脘作胀。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小滑。

检查:胸片示两肺未见炎症病灶及占位性病变。

辨证: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诊断:中医:咳嗽(痰热壅肺);西医:慢性支气管炎。

治则:清肺化痰。

处方:黄芩12g,连翘12g,蚤休9g,半边莲30g,吴茱萸5g ,炒白术12g,茯苓12g,江剪刀草30g,生甘草9g,平地木30g,紫菀9g,冬瓜子9g,前胡9g。7帖。

医嘱: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鲜。

二诊:1998年8月19日。

咳嗽仍剧,痰白咯不畅,大便干结难解。拟平肝清肺化痰润肠。

处方:鹿衔草18g,黄芩18g,蚤休9g,半边莲30g,平地木30g,江剪刀草30g,柴胡9g,前胡9g,赤白芍(各)18g,海浮石18g,冬瓜子9g,生甘草9g,荆芥9g,防风9g,威灵仙9g,制大黄9g。7帖。

三诊:1998年8月26日。

药后咳嗽咳痰明显缓解,前拟前方巩固,7帖。

按:患者初诊时,因见其舌红,苔黄腻,脉小滑,思其为痰热壅肺,拟清肺化痰,疗效不佳。再诊时,问及病史痰白咯之不畅,大便干结难解。此为肝有郁热,腑气不通。加柴胡疏其郁热,制大黄清热通腑,7帖而其效大增。

例3:张某,女,68岁。

初诊:1997年6月12日。

主诉:反复咳嗽6~7年,发作2个月。

病史:反复咳嗽6~7年,遇冬好发,咳则半年不愈。刻下:咳嗽痰白而多,状如泡沫,面浮,肢肿,伴自汗乏力。

检体:两肺呼吸音低,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检查: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轻度肺气肿。

舌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

辨证:脾虚痰湿潴留,肺失宣肃。

诊断:中医:咳嗽、喘肿(脾虚痰湿型);西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治则:健脾利湿,化痰止咳。

处方:黄芪15g,防风己(各)9g,苍白术(各)9g,薏苡仁18g,猪茯苓(各)12g,青陈皮(各)9g,赤白芍(各)18g,桃仁9g,芦根30g。7帖。

医嘱: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鲜。

二诊:1997年6月19日。

咳嗽减轻。前方加车前子18g,陈葫芦30g,14帖。

三诊:1997年6月26日。

药后患者咳嗽痊愈,浮肿消退,胸闷自汗缓解。

按:患者年老体弱,久咳不已。根据患者咳嗽吐痰如泡沫,伴面浮肢肿,自汗乏力,苔白腻,脉小滑,先生认为脾虚是主要矛盾。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补土可以生金,故用黄芪配防风健脾调卫,用防己配薏苡仁、猪苓、陈葫芦、车前子健脾化饮,平喘止咳,并可消除肺野水肿及颜面、下肢浮肿,合用赤芍、白芍、桃仁,使肺部血行畅通。故此肺野轻清,浮肿消退,久咳得平。

例4:傅某,女性,65岁。

初诊:1997年4月15日。

主诉:反复咳嗽二十余年,发作三个月。

病史:反复咳痰二十余年,每于季节变化则发,常用抗生素有效。近来咳嗽三个月,痰少,用多种抗生素无效。刻下:呛咳阵作,痰少,口干,腰酸,咳剧则小溲自漏。

检查: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

舌脉:舌红苔少,脉弦细。

辨证:肝肾不足,木火刑金。

诊断:中医:咳嗽(肝肾不足型);西医:慢性支气管炎。

治则:平肝补肾,清泻肺热。

处方:桑白皮9g,桑椹子9g,桑寄生12g,女贞子12g,麦冬12g,五味子5g,平地木30g,车前草12g。7帖。

医嘱: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鲜。

二诊:1997年4月21日。

药后咳嗽明显好转,再拟前方加玉屏风散三药,7帖。

三诊:1997年4月28日。

药后咳嗽尽除,拟前方14剂以巩固。

按:患者久咳后出现阵发性呛咳,少痰,口干,腰酸,苔少舌红,脉弦细。此咳嗽乃系肝肾阴亏津少,水不涵木,木火刑金。故用三桑汤为主,即桑白皮、桑椹子、桑寄生以清泄肺热,平补肝肾。再配以养阴生津泻热之品。综观全方,见咳而不止咳,却收很好疗效。

例5:沈某,女,54岁。

初诊:1998年8月31日。

主诉:反复咳嗽八月余。

病史:1997年12月开始出现咳嗽,服用西药特布他林(博利康尼)及各类抗生素无明显效果。目前咳嗽夜甚,痰多白黏,伴咽痒,无明显怕冷怕热,寐可,纳佳,便调。

检体:两肺闻及干啰音。

舌脉:苔薄,脉弦。

辨证:表邪内郁,肺气不宣。

诊断:中医:咳嗽(肝郁肺热型);西医:支气管炎。

治则:平肝化痰。

处方:柴前胡(各)9g,平地木30g,粉丹皮9g,功劳叶12g,青陈皮(各)9g,姜半夏9g,嫩射干9g,胡颓叶9g,淮小麦30g,炙甘草9g,炒枣仁9g,地肤子9g,赤白芍(各)18g。7帖。

医嘱: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鲜。

二诊:1998年9月7日。

药后咳少气急,两肺仍闻及干啰音。治拟宣肺止咳。

处方: 桑叶9g,桑白皮9g,桑寄生9g,麻黄根9g,黄荆子9g,炙款冬花9g,嫩射干9g,胡颓叶12g,青陈皮(各)9g,姜半夏9g,地肤子9g,蝉蜕6g,玉蝴蝶4对,杏仁9g,生甘草9g。7帖。

三诊:1998年9月14日。

药后痰减咳缓,唯夜寐欠安。前方加合欢皮9g,五味子6g。7帖。

四诊:1998年9月21日。

昨起感冒,咳嗽又起,再拟宣肺祛风。

处方:炙麻黄9g,麻黄根9g,川桂皮6g,赤白芍(各)18g,嫩射干9g,荆芥9g,防风9g,藿香9g,郁金9g,款冬花12g,紫菀9g,淮小麦30g,炙甘草9g,炒枣仁9g,平地木30g,粉丹皮9g。 14帖

五诊:1998年10月31日。

药后诸恙有明显好转,苔薄,脉弦。拟益肺固表。

处方:黄芪15g,防风9g,苍白术(各)12g,猪茯苓(各)12g,青陈皮(各)9g,姜半夏9g,藿香9g,太子参12g,女贞子12g,杜仲12g,黄精12g,平地木30g。14剂。

按:本病运用独特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分别辨治咳和喘,止咳重在治肝,治喘重在治肺。咳嗽变异型哮喘一般以喘论治,常投宣肺之品;喘息型支气管炎则咳喘同治,平肝宣肺之剂共投。本例患者首先拟咳嗽论治,投平肝清肺之剂无效,二诊拟咳嗽变异型哮喘论治,投宣肺平喘之剂而取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优越性。

例6:桑某,男性,6岁。

初诊:1997年7月3日。

主诉:反复咳嗽5年。

病史:自两岁起反复感冒咳嗽,且经常咳嗽不愈引发肺炎,已先后发生四次肺炎。三个月前又因感冒引起咳嗽,一周后X线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而入院,用抗感染治疗一周后,肺部炎症吸收出院。之后仍有痰多咳嗽,动辄出汗,胃纳不振,大便细软。

舌脉:舌苔白腻,舌淡红,脉细软。

检体:面色少华,两肺呼吸音粗。

辨证:余邪未清,肺脾两虚,痰湿内阻。

诊断:中医:咳嗽(肺脾两虚型);西医:慢性支气管炎。

治则:益气宣肺,健脾化痰。

处方:黄芪15g,荆芥9g,防风9g,姜半夏9g,苍白术(各)12g,茯苓9g,黄芩12g,江剪刀草12g,焦六曲9g,谷麦芽(各)9g。7帖。

医嘱: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鲜。

二诊:1997年7月10日。

一周后,咳痰明显减轻,但仍诉汗多纳呆。以原方去黄芩,加五味子4.5g,糯稻根60g(煎汤代水),再进7帖。

三诊:1997年7月17日。

汗出减少,胃纳渐增。又在原方基础上加太子参9g,淮小麦30g,继服14帖。

四诊:1997年7月31日。

服药两周,诸症缓解,面色见华。连续治疗半年,症情稳定,未有感冒。

按:该患者因经常感冒引发肺炎,说明肺气已虚。肺气虚,难以抵御邪气,难司其职,故而来诊时虽邪之大势已去,但仍余邪未清,所以及时扶正祛邪是促使疾病痊愈的关键,方用黄芪补肺益气。《本草求真》曰: “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用苍术、白术、茯苓、半夏、焦六曲、谷芽、麦芽健脾和胃,燥湿化痰,为“培土生金”、“虚则补其母”之法;而荆芥、防风、半夏辛温宣肺,以散余邪;黄芩、江剪刀草清化郁痰,通利气道。诸药相伍,有正本清源之效。因黄芩苦寒败胃,故痰湿渐化后去之。以五味子、糯稻根开胃敛汗,起到开源节流作用。更进太子参、淮小麦则益气养阴,以巩固疗效。

例7:叶某,女,47岁。

初诊:1998年2月21日。

主诉:咳喘17年,加重2周。

病史:有慢性咳喘史17年,多次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咳嗽,发无定时。平时易感冒,且经常引发咳嗽,甚则喘作。两周前又因感冒发热致咳嗽加剧,痰多欠爽,痰色黄,伴鼻塞涕脓,经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后,目前痰色已转白,涕止。但仍咽痒咳嗽,痰多色白,伴胸闷气短,喘不甚,口干饮少,腰酸怕冷,动辄汗出,夜寐不安,纳尚可,大便正常。无鼻炎史,无高血压史。

舌脉:舌苔薄白腻,脉小弦。

检体:神清,气尚平。两鼻甲轻微充血,分泌物少。咽后壁有滤泡增生。心率78次/分,律齐。两肺底闻及细湿啰音。

辨证:余邪未清,痰随邪动,肺失宣肃,心神被扰。

诊断:中医:咳嗽(痰湿蕴肺型);西医:慢性支气管炎继发感染。

治则:祛邪宣肺,化痰安神。

处方: 柴胡9g,前胡9g,荆芥9g,防风9g,蚤休9g,平地木30g,青陈皮各9g,姜半夏9g,紫菀9g,苍白术(各)12g,车前草12g,桂枝6g,赤白芍(各)18g,细辛4.5g,淮小麦30g,枣仁12g,炙甘草6g。7帖。

医嘱:忌食海鲜生冷。

二诊:1998年3月1日。

咳喘平,夜寐已安,少量白痰,舌苔薄腻,脉细。拟益肺固表,健脾化痰,养心安神续治。

处方:生黄芪15g,荆芥12g,防风12g,炒白术12g,姜半夏9g,青陈皮(各)9g,猪茯苓(各)12g,莱菔子15g,淮小麦30g,大枣7个,生甘草6g,炙甘草6g,谷麦芽(各)15g。14帖。

随访:两周后,患者诸症平安,但嘱其继续服药以固本。半年后患者诉基本无感冒,有时咳喘小作,仅需服中药即可平安。

按:甘麦大枣汤是《金匮要略》治疗脏躁之方。先生常将此方运用于肺病治疗中,具有养心安神的作用,且方中三药有一定的解表和中、化痰止咳的作用。对于情绪不安或失眠的肺系患者,无疑有促进治疗的作用。

例8:顾某,女,41岁。

初诊:1997年4月7日。

主诉:咳嗽四个多月,伴气急胸闷一个月。

病史:感冒咳嗽四个多月,曾用中西药治疗无效,近一个月来伴气急胸闷。刻下:咳嗽频作,痰多色白,伴胸闷气急而喘,大便干结,不畏寒。

舌脉:苔厚腻而糙,脉小弦。

检体:两肺闻及干湿啰音。

辨证:肝疏不畅,肠燥痰蕴。

诊断:中医:咳喘(肝郁肠燥型);西医:喘息型支气管炎。

治则:疏肝润肠。

处方:柴胡9g,前胡9g,赤白芍(各)18g,细辛4.5g,平地木30g,功劳叶9g,青陈皮各9g,姜半夏9g,姜竹茹9g,车前草18g,江剪刀草30g,蚤休9g,半边莲30g,佛耳草12g,瓜蒌仁9g,枳壳9g,枳实9g。7帖

医嘱: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鲜。

二诊:1997年4月14日。

服药后,咳喘尽除,痰量明显减少,大便通畅,苔腻尽化,胸已不闷,苔薄,脉细。拟益肺补肾,健脾化痰之剂,扶正固本,巩固疗效。

处方:黄芪15g,防风9g,苍术12g,白术12g,猪茯苓(各)18g,薏苡仁18g,江剪刀草30g,太子参12g,杜仲9g,女贞子12g,姜竹茹9g,蚤休9g。14帖。

按: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六腑以通为用”。腑气不通,常会导致气滞痰壅,肺气上逆,发为咳喘。本例患者症见大便不通,胸闷气急而喘,苔腻而糙。先生认为此乃气滞肠燥,治当疏肝理气、润肠通便。疏肝以柴胡、白芍、枳壳为要药,润肠以瓜蒌仁、枳实为常用。患者服药后,随着腑气的通畅,全身气机随之疏通,从而使上逆之肺气得以通降,诸症得平,充分体现了中医脏腑相关理论的临床价值。

例9:郭某,男,64岁。

初诊:1997年6月12日。

主诉:慢性咳、痰、喘史十余年,加剧两年。

病史:慢性咳、痰、喘史十余年,近两年发作尤频。刻下:气促,咳嗽痰多,动则气喘。平时头晕略胀,胸闷口苦,大便干燥。

舌脉:苔薄,脉小弦。

检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不显。两肺闻及散在鼾音,呼吸音较低。

检查: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

辨证:肝郁气滞,肝阳上亢,阻碍肺气宣肃而发为喘咳。

诊断:中医:咳喘(肝郁肺热型);西医: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

治则:疏肝宣肺,止咳平喘。

处方:柴胡9g,前胡9g,青陈皮(各)9g,赤白芍(各)18g,平地木30g,蚤休9g,江剪刀草30g,黄荆子9g,胡颓叶9g,女贞子9g。7帖。

医嘱: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海鲜。

二诊:1997年6月19日。

药后咳痰舒畅,咳喘减轻。再拟前方加嫩射干12g,14帖。

三诊:1997年7月3日。

药后咳喘缓解。

按:患者花甲之年,平时咳喘,医家往往论及肺肾者多,但开出处方也收效甚微。先生则重视患者咳喘外的伴随症状,头晕略胀,胸闷口苦,大便干燥。认为证属肝失疏泄,肝阳上亢,气机不畅,上迫肺系,宣降失司,气逆而为咳喘。选用柴胡、青皮、平地木以疏肝理气,平肝潜阳。因患者病史十余年,虽无口唇紫绀,但潜在肺部瘀血势在必然,故用赤芍、白芍活血柔肝,疏通血中之气;稍佐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及补肾纳气之品,获得平喘止咳之佳效。

【各家经验】

一、姜春华诊治经验

1.调整体质是一个重要环节

此可称之为“体质疗法”,在增强体质中可以减少、减轻发作,甚至经久不再复发。①脾虚气弱者:面色苍白萎黄,纳呆,便溏,乏力,用健脾益气法,以六君子汤随症加味。②阳虚水泛者:面足虚浮,怕冷,唇紫,舌胖色淡(肺源性心脏病),可用温阳益气法。重者参附汤随症加味;轻者附桂八味丸作汤方加减;感染时加开金锁、马勃、蝉衣、板蓝根等;痰多咳出不爽者加胆南星、远志、大贝、桔梗;痰脓加竹沥、天竺黄、蛤粉。③虚弱甚者,可酌用下列药物: 红参3g,日服2次; 五味子9g,日服3次;紫河车3g,以粉或胶囊吞服,日服3次;补中益气丸9g,日服2次;六君子丸9g,日服2次。

2.补散问题

过去有两种议论,一种认为宜补不宜散,一种认为宜散不宜补。姜老认为此二说均不完整。正确的治疗方法应当是体虚宜补,有邪当散。当感新邪时宜散,散邪后再补;补宜于平时培本,散宜于邪实时治标;邪不甚盛而正虚,补中带散;邪盛而正不甚虚,以散为主。

3.敛散问题

咳甚而持久者可用收敛,药如五味子、诃子、罂粟壳、乌梅等。传统禁条谓不适宜于暴病,即有外感之症不能用。姜老则不以为然,认为五味子古用于咳逆上气,兼能平喘,不拘新久(清人始主治虚咳,以其酸收闭邪)。诃子与西青果同,西青果为幼诃子,用于咽喉炎,药理研究认为类似罂粟碱,对平滑肌有弛缓作用,可以镇咳,用于外感无妨。乌梅亦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急、慢性炎症;至于罂粟壳有麻醉作用,对于痰多发热者不适用。诃子、乌梅均有减少分泌作用,古人称五味子、乌梅酸收,酸收推衍为收敛肺气。传统观念有邪当散,而不能敛,在无邪而肺虚之下始可用之。但咳剧时,常散邪与收敛同用。

4.根治问题

古人认为本病系难治之症,宋·张子刚说: “肺为娇脏,怕寒而恶热,故邪气易伤而难治。”明·汪省之说: “肺受病易,药入肺难。”姜老认为本病之所以缠绵不愈者,不仅由于慢性炎症生痰潴留常易感染,且因体质问题,免疫力低下,尤其工作环境影响最大。如农村寒冬季节逆风而行;耕种之际,汗流浃背,脱衣吹风,背受风寒;或吸低价劣质香烟,引起咳呛,如斯反复,终致缠绵。如果对这些因素能有改变,则根本治疗较有希望。

二、洪广祥诊治经验

1.师古而不泥古,独创治肺不远温的辨证思路

通过对本病的深入研究,深刻体会到痰饮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外感风寒、内食生冷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风寒之邪,外侵皮毛,内束肺气,肺失宣肃,津液内停,聚而成痰;或饮食生冷,损伤脾阳,脾失健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或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聚湿生痰。痰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故提出治肺不远温的治疗原则,不仅是对张仲景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学说的深化和发展,而且明确了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辨证思路。

2.治病必求其本,重视益气护卫法在治疗本病中的作用

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是患者久病体虚,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导致恶性循环引起的,故患者平素多畏风怕冷、极易感冒,尤以气候交变之时或早晚阴盛之时表现明显,属于中医的卫气不固,气阳两虚证。除与先天禀赋有关外,还与寒痰伏肺,痰瘀交结,伤及阳气,或咳、痰、喘反复发作重伤阳气有关,所以在治标之时必须配合益气护卫法。

3.不容忽视鼻腔疾患的治疗

这是提高慢性支气管炎疗效的重要因素。鼻为肺之窍,是呼吸出入的门户,不仅对呼吸有调节作用,而且对下呼吸道也有保护作用。长期的观察证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有80%的患者伴有鼻腔疾患,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故患者多伴鼻塞、流稀涕、喷嚏多或鼻痒等症状,以晨起为甚。其病机重心是肺肾阳虚,所以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同时配合运用温阳宣窍利鼻法兼治鼻腔疾患,收效甚著。

4.上下兼顾,温肺不忘利咽

慢性支气管炎长期迁延不愈易引起咽部炎症,临床上患者多伴有咽部不适、自觉有梗阻感、似有痰黏、但咯之不出、或咽痒难忍作咳、或咽痛等症状。咽部望诊可见局部充血,滤泡增生。所以,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咽炎的患者,多运用上下兼顾的方法,在温化寒痰之中加桔梗6g,瓜蒌皮15g,白僵蚕10g,射干9g,牛蒡子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木蝴蝶10g,丹皮15g,赤芍15g等行气化痰利咽之品。其中丹皮、赤芍可改善咽部的微循环,促使局部血液运行。

三、段光周诊治经验

治咳必求于本,临证务当审明病因、病位、病性而因人制宜,随证立法。

1.求因

咳嗽一症首当辨明外感内伤。《景岳全书·咳嗽》篇说: “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外感必有受病之因与可凭之症。盖六气皆令人咳而有伤寒、温病之异;温病又有温热、湿热、燥热不同。段师据前贤“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及“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少阴”等论述,认为外感咳嗽以温邪为主。因温为阳邪犯人上部,肺通天气,邪气每从鼻而入,犯手太阴。外感之症,以七日为期。过期而不愈者,若非误治(外感误作内伤则每致久咳不愈;内伤误用发表,轻则咳增,重则为逆),即为素体有偏,如气滞湿阻、停痰留瘀、正虚不能托邪等。若咳吐腥臭黄痰者,需虚不受补,实不任攻者,尤其肿瘤为患,慎寻不愈之因,用药自非泛泛。

2.定位

“凡病必明其所,用药始能中的。”故治疗外感咳嗽,段师每据鼻、咽喉及气管、支气管、肺的不同来断明表里传变。若温热咳嗽,再参卫气营血;湿热咳嗽,复于三焦推求。治疗内伤久咳,段师每分别三层气化,审定五脏,用药直捣病巢而拔顽疾。

(1)辨表里传变:段教授曾谓外感咳嗽,尤当慎防传变。不论新久,凡鼻塞流涕都皆表邪不解,表不解者咳不自止,小儿鼻涕反流至咽喉,尤易引起刺激性咳嗽,宜用苍耳子散通窍解表。不尔邪气下传,渐致咽喉不适,咳因咽痒,痰由咽出。段师据《甲乙经》“胆者,中精之府,五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以及《灵枢·刺节真邪》篇“气往来行,则为痒”等论述,认为咽喉属于半表半里,咽痒多气火为患,治宜疏解少阳,常用小柴胡汤、四逆散、丹栀逍遥散等方化裁。如表邪未罢加防风、蝉蜕,咽喉哽塞加射干、桔梗,心烦失眠加栀子、淡豆豉,咽干加玄参、梨皮,痰稠难咳加瓜蒌壳、郁金,大便秘结加芒硝,奇痒不除加全蝎、僵蚕。若咳痰由咽以下出者,乃病邪入里,断非上法可效,治宜清肺凉血解毒,方如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辈。

(2)辨卫气营血:凡卫分不解者,断不可直清气分,更不能妄用收敛。现市面苦寒直折、收涩止咳之成药甚多,咳嗽初起服之每令人久咳不愈,以致有咳嗽数月仍需解表者。此证必待卫分已解,方可纯清气分。若舌绛少苔、夜间咳甚、心烦失眠、小便短赤者,邪热已入营分,方用清营汤加木通、鲜竹沥。

(3)辨三焦:凡纳呆、脘痞腹胀者,邪气由上而中,湿胜者运脾除湿,方如黄芩滑石汤;中虚邪留者宜托邪外达,不论新久,微助正气则客邪自解,乃四两拨千斤之法,方如参苏或补中益气汤。病后腰胀、尿赤、苔厚者,湿热有下势,不可误断肾虚,法宜淡渗,方如越婢汤、五皮饮。若二便、腰膝俱可者,病在上焦,宜上则可,勿动冲下。

(4)定脏腑: 《素问·咳论》云: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久咳必明病在何脏。咳嗽五脏气化不同及邪气深浅之异,分为三层:①肝肺系:此层邪最轻浅。以金木风燥之性,每见呛咳引动两胁下痛,痰少或痰稠难出,咽痛咽痒,脉弦。证属木火刑金,方宜化肝煎合黛蛤散。蛤粉一味,化燥痰甚速。②脾胃系:邪入中土,阻遏气机,运化失司而寒湿内生,方宜参苓白术散。凡太阴虚寒,常法久治不愈者,炮姜一味,温手足两太阴甚效。③心肾系:若病邪深入少阴水火之脏,则有寒化、热化之别;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多久咳不愈。《素问·咳论》曰: “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故咽痒哽塞,无外风脉证且伴心悸气短脉涩者,乃属心咳,方用炙甘草汤。远志一味,擅化心经之痰,尤为常用。肾咳者,咳则腰背相引而痛,宜用真武汤、阳和汤、麻辛附子汤及金水六君前辈,切忌纯辛走表,妄动肾根。曾治一老年咳喘,本属肾虚痰泛,医者不识,误投小青龙汤发表。当夜即大汗淋漓,胸闷喘急,大有气高不返之势。

3.明性

咳嗽之性,不外寒热虚实。寒热之辨,虽多温邪为患,然寒邪亦可见,或外受风寒,或寒包火郁,或素体阳虚,或湿盛热轻,以温邪为患,轻则伤阴而有肺、胃、肾不同;重则壮火食气,又多气阴两虚。内伤久咳,若非脏虚,即为邪阻。

4.因人制宜

治咳当因人制宜,用药宜随性别、年龄、体质不同则有所分别。女子以肝为先天,肝气易郁,相火易动,故多气火为患,非比外感火热之证可苦寒直折,辛凉透解乃是正治,药如丹皮、栀子、苏梗、淡豆豉、瓜蒌壳等。老人脾胃多虚,每因气血不畅,清阳不升而正虚邪留,宜用清暑益气汤辈升阳泻火,调畅气机。小儿不知饥饱,饮食易滞,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则咳不自止,轻者以保和丸,重者予凉膈散。青壮年过敏者,咽痒咽哽,受风则咳,受凉亦咳,置烟雾粉尘之处则咳甚,伴心烦失眠,宜敛气缓急安神方如过敏煎,或合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辈,甚者加栗壳。老年人神气呆钝者,病重而咳轻,最是忧虑。

四、林求诚诊治经验

慢支合并感染常表现为咳嗽,痰多,痰黄不易咯出,胸闷,气短,神疲乏力,或见发热、口干,舌质常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黄腻,脉细滑。中医辨证为痰热壅肺,气虚血瘀。自拟清热化痰,益气活血方。方用:瓜蒌10g,薤白10g,半夏10g,黄芪15g,党参 15g,京丹参15g,赤芍15g,黄芩10g,连翘15g,蒲公英24g,紫花地丁24g,鱼腥草24g,甘草3g。本方由瓜蒌薤白半夏汤发展而来,取其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半夏燥湿化痰,消痞散结;妙在薤白的灵活运用,痰为阴邪,非温不化,薤白通阳散结、行气导滞,能加强瓜蒌、半夏化痰之力;脾为生痰之源,黄芪、党参健脾益气,脾健则痰无由生;黄芩、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赤芍、丹参活血祛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化痰,益气活血之功。这种病证单用清热化痰的办法控制标证是不够的,还要采取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佐以活血的方法标本兼治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针对痰热这一特点,选用清热解毒之品,药味要多,剂量要大,方能收效。对于合并肾虚患者,可加用仙灵脾、核桃仁、枸杞等补肾填精,纳气平喘。

五、裴正学诊治经验

西北地区慢支的病机为“风寒起病,燥湿相间,继而化火”。治疗以温散风寒、润肺化痰为主,方用杏苏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味。兼有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舌淡苔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者,上方加桂枝10g,羌活12g,葱白少许;兼有恶寒身痛,咳痰不止,脉浮缓者,为风寒束表,痰湿内阻,原方加荆芥10g,百部10g,紫菀10g;若风寒入里化热,痰热壅肺,症见咳痰色黄质稠或有臭味、发热者,原方加桑白皮15g,地骨皮15g,鱼腥草15g;咽痛者加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咯血者加花蕊石15g,生赭石15g,三七粉3g(分冲);咽干,干咳无痰为燥甚伤阴,原方去麻黄、半夏、陈皮、茯苓,加生地12g,麦冬10g,玄参10g,浙贝10g;咳喘哮鸣,痰涎清稀,舌胖苔白腻者,为阴损及阳,原方加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久咳不愈,动则气促伴腰膝酸软者,为久病伤肾,原方加沉香6g,肉桂3g,紫石英15g;若周身浮肿,气喘不得平卧者,为水气凌心,原方加葶苈子12g,大枣4枚;喘而无痰者加阿胶10g,乌梅4枚,粟壳10g;气喘哮鸣伴发热口渴、便结者,用凉膈散合麻杏石甘汤以“釜底抽薪”,得缓解后用杏苏散合麻杏石甘汤以巩固疗效。

【现代研究进展】

一、病因病机

邓民耀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发展虽有外邪的因素,但脏腑失调尤为重要,多由于肺气失宣、肺脾气虚、肺肾不足而致咳喘。

刘渊等认为慢支的基本病机是肺、脾、肾阳气不足。临床上分别表现为以肺、脾、肾为中心的层次性深入。换言之,慢支病机具有层递性。第一层次,上焦治肺,病在气分,此多为慢支初期,病变以肺为中心,治疗重在上焦,以调肺气、保肺气为主要治则,宣肺祛邪,佐以降气。第二层次:中焦治脾,由气入血,此多为慢支并发肺气肿,病变以脾为中心,由气分逐渐波及血分,治疗重在培土生金,兼顾逐瘀通络,降逆止咳。第三层次:下焦治肾,病在气血,此多为慢支并发肺心病,病变以肾为中心,此时已是气血两病,其病更深一层,治疗宜肺肾双治,以温肾助纳为主,兼顾消痰平喘咳,活血通络。

二、辨证论治

刘鹏将慢性支气管炎分为四型:痰湿型用燥湿健脾,化痰止咳之燥湿化痰汤(陈皮、半夏、苍术、款冬花、紫菀、苏子、炙百部、白前、穿山甲、茯苓、甘草);痰热型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清热化痰汤(黄芩、知母、鱼腥草、桔梗、枇杷叶、浙贝母、杏仁、穿山甲、地龙、太子参、甘草);寒痰型用温化寒痰,止咳平喘之温化寒痰汤(干姜、细辛、补骨脂、肉桂、陈皮、半夏、款冬花、紫菀、炙百部、五味子、甘草);燥痰型用滋润清肺,肃肺祛痰之清肺润燥汤(沙参、麦门冬、天门冬、知母、瓜蒌、桔梗、前胡、杏仁、枇杷叶、太子参、山药、甘草) 。

温氏将慢支分为五型:风寒束表,痰湿阻肺型用麻黄、桂枝、紫苏、防风、五味子、半夏等;痰热阻肺,肺气不宣型用芦根、白茅根、冬瓜子、黄芩、贝母、海浮石、款冬花、川军、沙参、麦冬、五味子、瓜蒌等;痰浊阻肺,肺脾肾虚型用芦根、冬瓜子、桃杏仁、贝母、功劳叶、冬花、紫菀、白果、旋覆花等;肺胃阴伤,燥痰不利型用枇杷叶、火麻仁、阿胶、麦冬、沙参、生地、贝母等;痰瘀阻肺,心脾肾阳虚型用葶苈子、半夏、水蛭、苏子、黄芩、红参、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熟附子、干姜、大枣等。治疗83 例,总有效率91%。

三、实验研究

史锁芳等用清源化痰颗粒(黄芩、大黄、茯苓、半夏、橘红、党参、沉香、麻黄、杏仁) 灌服寒冷加烟熏所致小鼠慢支模型,并取肺组织匀浆及肺病理切片进行观察,发现与单纯模型相比,其支气管炎损伤明显减轻,肺匀浆MDA含量下降、SOD活力上升,且变化程度与用药量呈明显量效关系,提示清源化痰颗粒对实验性慢支炎肺损伤小鼠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

童家罗对200 例慢性支气管炎病理体质类型与发病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类型体质者的发病季节和诱因的差异,与体质因素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密切相关,不同的体质类型,其潜在的发病倾向也不同,提示在病理体质状态尚未纠正时,采取预防措施,调整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有重要意义。

胡海燕将78例慢支患者分为热痰型、寒痰型,分别测定其肺功能的指标,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显示,疾病组各项指标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但两证型间差异无显著性。

苏梅者等将94例慢支患者分为肺气未虚、肺气已虚、肺脾两虚、肺脾肾俱虚四组,分别测定各组肺功能13项指标。结果发现:肺气未虚组肺功能表现为50%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及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速(VZS)、最大呼气中段流速(MMFF)显著降低,其余各项指标与正常预测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肺气已虚组除上述指标降低更明显外,尚有呼气量(ERV)、最大呼气一秒量(FEV1)、最大呼吸流速(PEF)显著性降低。肺脾两虚组较上两组损害更明显,并出现残气量(RV)、残气量与肺总量之比(RV/TLC)显著增加,时间肺活量(FVC)、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显著下降。肺脾肾虚组则肺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除上述指标改变外,尚出现功能残气量(FRC)显著增加。以上结果提示肺功能测定可作为慢支中医辨证的一项客观指标,尤其当部分肺气未虚的患者处于缓解期“无证可辨”时,可作为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胡惠娟等将41例慢支合并慢阻肺的患者分为肺气虚、肾气虚、脾肾两虚三组,分别测定其胃肠道功能及胃电图的改变。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均出现明显的恶心、呕吐、食后腹胀等胃肠道功能异常,以及胃电图的频率异常,变异系数增大。其中尤以脾肾两虚组最为明显。

耿坚等对30例慢支脾虚型患者的胃张力变化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发现: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胃下垂现象多见,胃张力显著降低。上述结果不但提示不同证型之间胃肠道功能及胃电图的差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脏腑相关理论,即脾胃与肺的“母子关系”。

曹代娣将93例慢支患者分为肺虚寒型(Ⅰ型)、肺肾阴虚型(Ⅱ型)、脾虚痰湿型(Ⅲ型)、肾虚型(Ⅳ型)四组,测定各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显示:四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正常。四组中以Ⅰ型最低,其异常程度可大致排序为Ⅳ→Ⅲ→Ⅱ→Ⅰ,提示慢支不同证型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血液黏聚性。痰湿型(Ⅲ型)的各项指标异常程度在四组中最为显著,揭示了痰湿阻肺而致瘀血内停、痰瘀互结对血液流变性的重要影响,与中医学“痰瘀相关”理论相吻合。微循环是循环系统的基础,其基本功能是保持人体各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病理状态下微循环均有显著改变,并且能反映出病理变化的程度。甲皱微循环是人体微循环的一个重要观察部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微循环的状态。

宋卫东等检测了76例慢支患者及36例正常人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泡巨噬细胞(AM)分泌血栓素B2(1305)和PGF1的量,探讨了这些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人与肺气虚证患者外周血、BALF或AM分泌1305和PGF1a具有明显差异;肺气虚与隐性肺证患者皮质激素抑制AM分泌1305和PGF1a的抑制率明显低于正常人。宋卫东等还研究了隐性病症、肺气虚证、肺阴虚证三型患者AM培养液中1305分泌量,结果表明:在脂多糖刺激组中1305分泌量明显升高,但三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糖皮质激素刺激组中,糖皮质激素对各证型AM分泌1305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远低于正常对照组,尤其以隐性病症组最为明显,但三型糖皮质激素抑制率明显减少,提示AM功能在慢支辨证分型中的重要作用。

李泽庚等将102例慢支肺气虚患者按症状轻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分别检测各组患者体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过氧化脂质(LPO)的水平,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显示:肺气虚组患者普遍存在SOD活力下降,LPO含量升高,且这种变化随肺气虚证的加重而愈加明显。

陈达理等则进一步检测了LPO的分解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表明:慢支肝肾阴虚组及脾肾阳虚组患者MD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肝肾阴虚组MDA含量要显著高于脾肾阳虚组,提示自由基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慢支中医分型的客观指标。

魏秀元将110例慢支患者分为虚寒型、虚热型、痰湿型,测定其血浆皮质醇的含量。结果显示:虚寒型、痰湿型慢支患者血浆皮质醇水平与健康人差异无显著性,虚热型患者则显著升高。提示皮质醇水平升高是形成虚热证的病理基础,可作为虚寒、虚热辨证的一个客观指标。

屠伯言等测定40例慢阻肺肾阳虚患者的16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维生素A、C、E和过氧化脂质的含量,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显示:谷、丝、甘、缬、苏、蛋、苯丙、亮及赖氨酸明显不足(P <0.05);Cu/Zn比值增高(P <0.01);维生素A、E、C 明显不足(P<0.01)。提示本病慢支肾阳虚患者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及代谢障碍。

张燕萍等则进一步对慢支患者血清维生素A、E、C含量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95例慢支患者分为痰热型、虚寒型、肺燥型及痰湿型。结果表明:各型患者维生素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尤其是维生素A降低最为明显),其中以肺燥型降低最为显著,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 <0.05),进一步提示血清维生素A、E、C的含量可作为慢支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

【小结】

咳嗽是急、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证候之一,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有风寒、风热、风燥等不同。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有肝火、痰湿、肺虚等区别。病机为邪气干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病位在肺,与肝、脾、肾等脏器有关。辨证当辨外感、内伤。外感新病多属邪实,治当祛邪利肺;内伤多属邪实正虚,治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