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角风谈明朝大案10:潘阳湖之战,陈友谅到底败在了哪里?

 杨角风发作 2020-12-17

元末红巾军起义,元朝政府一边镇压一边招抚,很快起义军内部矛盾重重,不等元军来打,自己都内斗起来。

其中有四支部队最强悍,一支是老牌起义军,由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带领,一路北伐,甚至都打到了山海关附近;一支由朱元璋率领,隶属于小明王管辖,南下占领集庆(南京),并不断扩展地盘;一支由陈友谅率领,干掉徐寿辉后自称大汉皇帝,占据长江上游地区;还有一路由张士诚率领,占据江浙富庶地区,跟元军眉来眼去,打打合合。

这四支起义军都有自己的特点:

刘福通的部队就是大杂烩,依靠人多,打仗靠碾压战术,一旦遇到正规部队,一溃即散;朱元璋的部队以步兵为主,但有相当精锐的重装骑兵部队,后来攻打张士诚的时候,骑步兵人数曾达到惊人的一比二;陈友谅比较崇尚科学,相信科学技术才是第一战斗力,所以他大力发展水军,建造了大批楼船;张士诚则以守城为主,主要是步兵,耐力强,单兵作战能力爆表。

刘福通的部队很快在元军和张士诚的两面夹击下溃败,张士诚对小明王最后的据点安丰发动猛攻,这种情况下考验朱元璋的时候到来了。

由于南京处于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范围中间,他们俩要想夺取天下,必须要干掉朱元璋。这就给了他们俩结盟的机会,这俩人商量同时出兵,给朱元璋来个两面夹击。当然,虽然是结盟,不过各怀鬼胎,都希望对方先打个你死我活,我坐收渔翁之利。

朱元璋没有听从刘基,也就是刘伯温的坚守南京城的建议,而是选择了先北上抗张士诚,再迅速回师解决陈友谅。

由于之前陈友谅吃过一次贸然进军南京的亏,这次是发动六十万大军,但不是冲着南京去的,而是洪都。他的这种战术至今是个迷,但其实更大的可能是陈友谅此次倾巢而出,并不仅仅是攻打朱元璋,而更像是意在张士诚。所以,他并不希望围攻南京,从而激怒朱元璋回师,朱元璋跟张士诚打得越久,越狠,陈友谅越高兴。

只是陈友谅小看了朱元璋手下的将领,朱文正,这是个狠人,你进攻,我也冲锋,你退兵,我也退兵。打到最后,陈友谅的楼船炮弹明明轰开了洪都城的缺口,但是步兵硬是不敢上,因此,朱文正也创造了洪都保卫战的奇迹。

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朱元璋回师了,但不是采取的守城,而是进攻,在鄱阳湖跟陈友谅展开决战。

那么朱元璋这是疯了吗?明明知道陈友谅的战船要远远强于自己的小船,为什么不选择逼陈友谅上岸对决,而选择对自己劣势的水战呢?

这就要讲一下陈友谅的楼船,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船?

在明史中记载,陈友谅的船是:

“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

楼船并不是陈友谅创造的,自古就有,比如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由此可见,楼船,那是战斗力的象征,楼船离开益州顺江而下,直逼金陵,也叫石头城,现在叫南京,结果南京城头一片降旗……

古代讲水战,有一句要诀,那就是:

“斗船力,而不斗人力。”

吨位高的船只,可以无视面前的小船,直接碾压过去,而且大船就意味着更不容易翻,能携带更多的兵士和武器,自然就是武力的象征。包括现在也是,为什么要建航空母舰,道理是一样的,吨位越高,象征着武力越强。

所以,陈友谅是疯狂迷恋造船技术,而且造的船都是主力战舰,在《武经总要》中记载:

“楼船者,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外施毡革御火,置炮车、檑石,其长者步可以奔车驰马。”

史书记载陈友谅的战舰,大的可以装三千人,小的也有一千余人,参照后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在《明史·兵志》中记载:

“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由此可见,陈友谅的战船,最大的已经超过了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超过了当年隋炀帝下扬州的龙舟,其实这个龙舟也是楼船。

陈友谅的楼船对战朱元璋的小船,可谓是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毕竟这种船兵士多,楼层高,小船很难靠近,靠近了,也会被楼船上的士兵居高临下射成刺猬。

但是这种楼船还有一个特点,也是《武经总要》中讲的:

“若遇暴风,则人力不能制,不甚便於用,然施之水军不可以不设,足以成形势也。”

也就是说,这种船由于体积过大,受风面也大,一旦刮风,人力是控制不住的,也就是说这种船作战的时候,是有限制的,什么限制?

那就是顺风和顶风的限制,由于陈友谅在长江上游,顺江而下,所向披靡,无人可挡,可是一旦逆水行船,基本就处于劣势了。

再有就是稳心问题,这个稳心是指船舶正浮时的浮力作用线和非正浮时的浮力作用线的交点。其实很好理解,船只总会遇到风浪的,然后会有一定的倾斜,但是等风浪变换了方向,船还可以自动扶正,这就涉及到稳心的问题。只有在重心低于稳心的时候,船才是稳定的,如果高于稳心,那么很容易倾覆。

而陈友谅的楼船,好几层,重心必然上移,怎么解决稳定性问题呢?

其实就两种方法,一种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战舰,把船底做成尖底,增加吃水深度。再有就是增加船的宽度,以及增加压舱石,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船的稳定。

在我国古代,只有沿海地区,涉及到深海远航的船,才会使用尖底船,大部分也只能是平底船:

“尖底船因吃水太深,在内河、浅海极为不便。”

那么陈友谅的楼船想必也是平底船,这样就必然会增加压舱石,这样的楼船,又重又大,行动迟缓。如果陈友谅造的楼船是尖底船,那么我们也就不用再分析了,就那吃水深度,别说打仗了,在内河或湖泊行动都是问题。

那么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到底败在了哪里?

可以说陈友谅既不是败在了装备,也不是败在了士气,而是败在了自己的愚蠢。

在2010年的时候,南京发现了一个墓,这个墓是郑和的副手洪保的,墓志铭有这么一段:

“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

五千料是什么概念?

相当于现代军舰的2500吨排水量,这个排水量放在二战时期,都是主力战舰,北洋水师的致远号排水量是2300吨,差不多就是这个级别。

陈友谅的楼船对朱元璋的小船来讲,就是航空母舰啊,你见过航空母舰用铁链子连起来打仗的吗?

陈友谅之所以采取了铁索连接战船的方式,其实就是中了朱元璋的计策:

朱元璋充分利用了小船灵活的特点,你船是大,但架不住我船多啊,就围着大船转圈,专门跑到大船射程的死角处攻击。火铳、火把、弓箭齐上,并且勇敢攀爬上去肉搏,虽然伤不了陈友谅的元气,但是看着烦啊!

在这种情况下,陈友谅连夜开会,一拍脑门,想出一个绝妙好计,那就是把战船连起来,形成一堵墙,看你小船还怎么穿插。有人讲,陈友谅不看三国历史吗,这么愚蠢的招数也会使?

我们先不探讨《三国演义》那时候是不是写出来了,也不探索陈友谅看没看过《三国志》,更不探讨陈友谅跟罗贯中的关系,只讲铁锁船战术。

这种战术,其实放在当时的情况下,确实比较迷惑人,陈友谅其实是想用大船优势,把朱元璋死死围住,铁锁船就不用担心腹背受敌,只需要集中火力攻击前方便可,这样陈友谅的楼船优势就展现出来,就类似于朱元璋乘小船来攻城。

可惜,千算万算,陈友谅没有算出火攻,其实陈友谅之前吃过一次亏的:

之前有一次他偷袭朱元璋,也是乘楼船进攻南京,事先没有做过调查,就派了一个卧底,还被反间计了。陈友谅在没有地图,没有向导,甚至不提前算好潮涨潮落的情况下,冒然进攻。

结果在平坦地沙地登陆,用水军跟朱元璋的骑兵大战一场,这简直就不能称为战斗,而是屠杀,被骑兵屠杀。

这一次其实陈友谅也吸取教训了,他是逆水进攻洪都的,按照他的想法,可以迅速拿下洪都。然后就顺水出鄱阳湖,跟朱元璋决战,可惜在洪都一战耗时太久,等到他醒过味来跟朱元璋决战的时候,已经处于下游了。

朱元璋利用小船优势,封锁了鄱阳湖出口,就这样,利用火攻,干掉了陈友谅。

陈友谅并不是败在楼船政策失误,而是败在了以下四点:

一是战略失误,没有直接进攻南京,或许是顾及脸面,不想趁人之危,毕竟上次偷袭朱元璋,被天下人骂死了。或许是想坐收渔翁之利,想等朱元璋跟张士诚打得两败俱伤之后,一起拿下。

二是战术失误,使用楼船不是错,可是没有搞清楚自己的优势所在,如果每个楼船都作为移动的战斗堡垒,朱元璋再厉害,也不过二十万人,耗都耗死他了。偏偏用铁索连在了一起,如果是顺风这样做也无妨,可惜还是逆风,这哪里顶得住,本身楼船就携带了大量弹药,这下子成了朱元璋的弹药了。

三是性格造成,朱元璋一个降卒都没杀,都给送回去了,而陈友谅却杀了,这样造成他的手下战斗意志下滑,相反的朱元璋的军队战斗意志强烈,毕竟被俘就是死啊。

四是不团结啊,陈友谅跟朱元璋都是雄主,但是在培养人方面,陈友谅就差的多,他就差关键时刻蹦出来挑大梁的人。反观朱元璋这里,不管是徐达,还是常遇春,都是关键时刻蹦出来挑大梁的人。如果陈友谅围攻洪都的时候,城池被轰开的那一刻,有人带头不怕死往前冲,或许有胜利的希望。

难怪朱元璋事后也是吓出一身冷汗,对刘伯温讲:

“不听先生的话,而有安丰之行,假如友谅趁我军之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势去矣。”

人们往往把陈友谅的失败归咎于他的楼船战略,却很少去思考,楼船不过是一个工具,会使用才是王道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