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正非: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反思能力

 未来决定现在 2019-09-08

樊登在一次讲课中说:“人生最可怕的不是现在工资低,收入少,人生最可怕的是再过十年 ,你一点进步没有。”

如今社会瞬息万变,如果没有进步,甚至进步慢一点,都会很快被社会淘汰。

为什么有些人数十年如一日,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为什么有些人却能飞速成长,让人 “士隔三日, 刮目相看”?

决定一个人成长速度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

斯宾塞和肯·布兰佳合著的《一分钟经理人》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

安德斯·埃里克森在《刻意练习》中也反复强调,有效的反馈对一个人的技能进步至关重要。

任正非: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反思能力

反馈为什么如此重要?

因为反馈可以帮助我们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行为,让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专业的运动员为之所以要配一个教练,最为关键的是教练能给运动员持续的反馈,他会告诉运动员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对,哪里需要修正,这样运动员才能快速进步。

个人成长也是一样,如果有一个教练在身边,给我们持续的反馈和指导,相信每个人都会进步神速。

事实上,每个人大脑中都有一个教练,只不过有些人的教练比较优秀负责,有些人的教练则不太称职而已。

——这个教练就是我们的反思能力。

一 、什么是反思能力

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评估、分析和调整。

通过有效的反思,我们能持续给自己评估和反馈,从而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对,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看,反思能力是不是很像一个教练?-------- 持续的评估、反馈和指导 ,让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我们的每一次反思,就是一次评估、反馈和指导。

二、人和人能力最大的差异来自反思能力

任正非有一次在高层会议上说,“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因为我从每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高了。”

通过反思,我们能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经验教训,使得我们在以后的行动中更加明智,反思是一个人最快的学习途径。

一个有很强反思能力的人,就好比有了一位优秀的教练在旁边,随时提醒他这里不对,那里有问题,进而不断修正自己, 进步自然会很快。

雷军就是一个反思能力很强的例子。

从金山出来后,他对自己在金山的经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以前他认为只要聪明加勤奋就可以成功,于是努力工作,让自己成为互联网界的“劳模”,结果却收效甚微。

经过深刻反思,他发现以前的想法是有问题的。后来他渐渐思考明白,做事情想要有大成,必须抓住趋势,顺势而为。

雷军把自己的这次反思结果运用到实践中,重新出发,抓住移动互联网的风口,成立小米公司,终于有了小米如今的成功。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是来自于经验和年龄,而是来自于对经验的总结反思和提升的能力。

身边总有一些人,你会发现他们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做事的方法数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 ,却在抱怨自己为什么还没有成功。

他们从一个行为直接到下一行为,中间从不反思,所以总会不断的重复同一个错误。

就像一个人用锤子一直重复的敲自己的指头,却在奇怪,指头为什么疼?殊不知,只要停止错误的行为就可以了。

那些进步缓慢的人往往缺乏反思能力,他们拥有的是一个不称职的教练,甚至是已经直接罢工的教练。

任正非: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反思能力

三、 如何通过反思 ,获得快速成长和进步?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通过反思 ,来获得快速成长和进步呢?

要通过反思获得进步,可以从目标反思、计划调整、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四个方面 ,对我们的生活进行系统反思。

1、黄金圈法则,让你关注真正的目标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查的人生不值得过”。

人生最怕的不是跑得慢,而是跑错了方向。

利用黄金圈思维反思我们的生活,能让我们关注真正的目标,确定正确的方向。

黄金圈法则,是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 在TED的一次演讲中提出来的,他也是最早将why——how——what的思考方式总结成黄金思维圈的人。

任正非: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反思能力

黄金圈法则的核心理念,是当我们面对一件事,不要急着去做,而是首先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做件事情?这件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做这件事我们想达到什么目的。

其次才是考虑怎么做,做什么。

利用黄金圈法则反思, 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是否关注了真正的目标。

比如:

客户需要你提交一个方案,你是接到任务就动手,以完成方案为目标;还是会先想想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这个方案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开始做。

再比如写文章 , 你是想到选题就开始写,收集素材;还是会先想想,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希望这篇文章收到什么效果,我希望读者读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样的改变或收获。

除了工作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黄金圈法则,对自己生活的各方面进反思,从而抓住生活的重点:

工作是为了让生活更幸福,而不是牺牲生活成全工作。

看书不是目的,学到知识才是。

工作辛苦不是目的,工作成果才是。

纪伯伦说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自己为什么出发。'

很多事情,我们常常因为习惯而做,却忘记了为什么做。

利用黄金圈法则进行反思, 能帮助我们驱散迷雾,专注于真正的目标,让工作事半功倍,做事的品质也能得到大大的提升。

2、 三因素反思法,帮助你找到失败的原因

拿破仑说:不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

我们需要从对失败的反思中,分析原因,制定出下一步改进计划,同时总结经验,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进步,让失败真正成为成功的基石。

古典在《把时间浪费在好玩的事情上》这本书中写道: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动机,能力和条件

动机(想不想 ): 动力、 价值 。

能力(能不能) : 能力、 方法 。

条件(有没有条件): 环境、 时机、 资源。

一件事情结果不理想,我们可以对照这三个点,逐一去反思。

比如你决定每周写三篇文章,结果目标没有完成,那么我们可以对照这三点反思:

1、动力和价值感不足:这件事情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或者对你的意义大不大。

2、 技巧能力不足:想写,但是没有灵感,没有素材,写不好。

3、 缺资源:想写,会写,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 。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

不想做:深入反思写作这件事情的意义和价值,重新找到意义,实在找不到足够的理由,就先放弃。

没能力做:学习写作技巧,参加培训班,请教前辈等等。

没资源:调整时间管理,减少一些其他活动,留出时间专门写作;也可以降低目标,从两周一篇改成一周一篇。

运用三要素反思法,可以让我们对自己的失败, 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帮助我们采用正确的应对策略。

同时,三要素反思法也能让我们从反思中获得经验,不断总结,避免下次制定计划时,再犯同样的错误。

任正非: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反思能力

3、 对标反思法,助你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我们有了明确的改进目标,或想要养成某些好习惯时,可以使用对标反思法

对标这个说法源于美国施乐公司提出的对标管理,核心思想就是设立一个理想标准, 日常的管理工作都朝着这个标准靠拢,直至完全一致。

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养成十三种美德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他具体是怎样做到的呢?

任正非: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反思能力

本质上,他采用的就是对标反思法 。

为了养成十三个美德,富兰克林做了如下计划:

1、 一周关注一个美德,每天划一根横线,一周七根横线。

2、每日反思,在横线上面用黑点记录自己当天的过失。

3、严格要求自己,目标为一周内两行没有黑点。

4、十三周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一年循环四次。

5、最后做到整个本子都没有黑点。

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帮助自己改掉坏习惯或者养成好习惯:

比如: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与人沟通时,没耐心,容易打断别人。

我决定采用对标法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我开始每天做反思记录,把每天和别人沟通时表现好的和不好的点都记录下来,第二天再针对性进行改进。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练习,我每天讲话打断别人的次数已经越来越少。

这是我个人使用的表格,供大家参考:

任正非: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反思能力

对照自己的目标,每天反思记录自己的行为,我们也可以像富兰克林一样养成属于自己的好习惯。

4、对思维过程的反思,帮你改变思维模式

我们对世界的思考和理解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在思维过程中持续地重复使用,渐渐地,我们就会把它当成事实。

合理的假设能让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错误的假设让我们误入歧途 。

这些假设隐藏在思维的背后,又很难察觉。

通过对思维过程的深度反思,能帮助我们识别和调整这些假设,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以及后续的决策行为。

举个例子:

以前只要别人反对我的观点,我就会激烈反驳。

后来发现这种行为很频繁,甚至影响和别人的沟通和协作。

于是深入反省,才发现我这种行为背后的假设是:别人否定我的观点,就是在否定我。

进而产生了极强的自我防卫心理,所以才有那么强烈的反应。

后来想明白了,调整了这个假设:别人反对我的意见,只是表达对事情的不同理解,这可以帮助我从更多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认知。

以后,别人再有不同的意见,我会耐心的听完,并尽力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

结果,我从他们那里获取了很多自己没想到的观点,同时也赢得了同事的支持和尊重。

通过有意识的反思,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逻辑,意识到逻辑背后的假设。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我的行为(感受)是什么?

2、这个行为(感受)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3、逻辑背后的假设是什么?

4、这个假设合理吗?有什么证据支持吗?

5、如果不对,我应该怎样调整我的假设?

我们对自己行为的一次次复盘反思,其实就是一次次自我升级“假设”的过程—— 假设变了,行为也会改变。

然后在“假设”升级的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行动计划,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逐步发现并纠正那些错误的隐含假设,并长期坚持这么做,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推理越来越精准,决策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四、结语

反思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能力,需要积累和练习。偶尔反思一两次,效果并不大,想要通过反思获得成长,就必须持之以恒 ,把反思变成一种习惯。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我们过去的经历就像一本书,其中每一篇,都是写满我们弱点和优势的故事。

只有反复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才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获得经验和教训。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养成反思的习惯,对自己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优化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决策 ,我们就能不断突破,快速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