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衙前庙后,人穷折寿”,有道理吗?古人俗语道尽世态炎凉

 农俗闲话 2019-09-08

如今我们总是随时听到各种各样的段子,大多都能博人一笑,多少也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虽然大多不登大雅之堂,但多少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同阶层的人文风貌,也许,在数百年之后,人们也会从这之中来研究我们的生活情形。就如同我们现在研究古人的情形一样,民间的俗语便最能体现农村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还能从中看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老百姓普遍的价值观。笔者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俗语“衙前庙后,人穷折寿”便体现了古代百姓在安家选址上的一些讲究,也充分说明了古代封建迷信在民间的盛行程度。如今科学发展迅速,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一线城市的衙前庙后更是有价无市,足以证明古人的见解充满了时代的局限。但就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说法又是什么意思呢?

俗语在民间的流行想必生长于农村的朋友是有目共睹的,即便是今天很多地方依旧对俗语中的含义深信不疑,并将其奉为准则。当然,很多俗语是劝人向善和教人为人处世的,还有很多俗语意在揭示自然规律为农耕服务的。我们在学习古人俗语的时候一定要客观看待,理性分析,充分认识到古人所处的落后的社会环境,只有如此才能不被其表象所迷惑从而失了主见。题中所言的俗语便是如此,古人尤为迷信风水堪舆、阴阳五行等虚无飘渺的东西,而衙前庙后便与这两样密切相关。

衙门是古代官府的代表,而在古代老百姓的心目中,这种地方掌管着人间的生杀大权,老百姓是不敢轻易靠近的。因此古人觉得衙门前是不适合穷苦百姓在此建房安家的,因为衙门经常进行生杀予夺,是煞气最重的地方。而老百姓普遍认为自己命苦,福薄,八字弱,在被煞气相冲的话,发生红伤官非之事的几率太大,也就是容易祸从天降,祸事多了人自然就穷了,至于折寿便是从煞气冲克而得来的。加上古时候的等级森严,并没有所谓的人权,官威压死人,碰到这些横着走的官兵唯恐避之不及,又那敢抬头不见低头见。

再说寺庙,同样是人们并不陌生的场所,按理说这种地方都是祈福求寿的地方,为什么还分庙前庙后了。还是因为古人对阴阳的迷信所致,认为寺庙是神佛的地盘,而古人将与人相对的无形的大多称之为阴,而神佛聚集的寺庙便成了阴气凝聚之处。庙前香客众多,人气旺盛,所以有“宁住庙前,不住庙后”的说法,而庙后因为少了香客的人气大多阴森僻静。常人长期住在这里难免影响心理,甚至常做噩梦。不过抛开古人的迷信不谈,寺庙周围人多且杂,烟雾缭绕,所谓的暮鼓晨钟早已成为过去,对于常人来说也确实不是理想的住处。

综上所述,古人的两句俗语将古时候百姓的人文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老百姓作为下层平民与官兵的天壤之别显而易见,作为被压迫的对象,往往都是闻其声而退避三舍。也充分地说明了古代老百姓即便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觉得只要不住在衙前庙后便不会惹上红伤官非之事,便不会得罪满天神佛,便可以平安度过一生。然而,事与愿违,事实证明,官非红伤少不了,满天神佛帮不了,终究还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