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丽的其一村——丹徒区历史文化名村

 忆茶阳风物 2019-09-09
2018-07-21 
马儿啊你慢些走 (Live)

  随着'八一建军节'到来,作为一名阔别家乡多年的老兵回到家乡,看到如此巨变,我热血沸腾,特编辑该文向'八一'献礼!其一村(其益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今天我终于有时间把她介绍给大家。其一村原名下会村,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原新四军北宝区区委书记何其一(该村人)烈士而易名,该村是当年陈毅同志领导下的茅山老区抗日名村,红色文化激励着一代一代人,同时还有着悠长的历史文化,村中多有南宋御史中丞何铸(与韩世忠,梁红玉,宗泽,周侗尊称'五贤')的后代,明朝在该村建有招提寺,遗址座落在村东河畔,毁于六十年代,《清光绪志碑目》中有载,明正德七年(1512)《下会村招寺记》。据何氏后人考证,宋朝名臣何铸即安葬于招提寺旁,现立有'何铸墓'。

何铸介绍

  其一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全年雨水充沛、阳光充足,空气质量高,蔚蓝色的天空让人心旷神怡。该村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党镇,居江苏镇江市南郊20公里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处于丹阳、句容、丹徒三区(市)交叉口处,东邻扬潥高速上会收费站出入口仅3公里,南有省道122,西侧紧邻改建一新的现代公路——镇荣公路,北距沪宁高速5公里。

  其一村地处茅山老区,是抗日名村,抗战时,该村地下党是中心党支部。笔者有幸也认识几位当年的游击队员,经常聆听老人们当年勇斗敌寇的故事!在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战役:1939年3月6日,新四军二团团长王必成率团部及一营约400余人,移驻镇江上会、下会一带休整,3月7日被日军包围,日军第15师团第51联队及伪军共5000余人,兵分八路分进合击,层层围攻。为了掩护团直机关转移,该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亲率一个连坚守阵地,奋力抵抗,成功掩护主力冲破敌人两道包围圈,突围而出。肖国生在战斗中多处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史载'此役我军奋力反击,毙日军56名,伤43人。团政治处主任肖国生等58名指战员英勇牺牲'。上、下会战斗是新四军挺进茅山地区后,第一次进行的大规模反包围战,其中肖国生是新四军第一个在作战中牺牲的团级领导干部。新四军陈毅闻听肖国生牺牲的消息,非常悲痛,亲撰悼文《追悼模范政工人员肖国生》、《肖国生传略》、《永不忘,学习他,我们的死者》纪念烈士,在文中他写道:'茅山的风雪,长江的波涛,都在追悼我们的抗战英雄,我们应该以更大勇气来继承他们的事业。

何铸

  周恩来同志听到噩耗,也写下悼文,称肖国生的牺牲代表了一年来新四军无数英勇烈士的牺牲,代表了新四军高级干部奋斗牺牲的领导精神,更代表了多年奋斗至死不息的革命者的意志,不畏强寇勇往直前的青年政工人员的模范。

  1984年10月,丹徒县人民政府在该村村北正式立碑:'上下会战斗纪念碑',之后建成'革命烈士陵园'。村8位英烈及附近村镇革命烈士长眠于此,特别是令我小时候就特别敬佩的参战一等功臣沈国良烈士也在其中(按:2018年丹徒区命名区内一座大桥为“国良”桥),他们都是激励我从军报国的力量源泉,让我们深刻缅怀革命先烈们!

  村中现代民居错落有致,环境优美,屋舍井舍,各种现代农庄遍布,河塘秀美清涓,村外农田平整层叠,民风淳朴,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该村生机盎然,真是标准的小康之村。另外,丹徒区上会中学1959年建校即座落该村,在村级有中学在当地实属罕见,很多同学都是从这走出来的,现活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

  现代农舍,现随处可见!笔者儿时记忆,村里以前以砖瓦房和土坯房为主,曾记得小时候调皮,在土坯房上掏蜜蜂巢找蜜吃的情景,真甜啊!现在再也找不到啦!

  农舍独门独院,功能齐全,院子即是小花园!

  新修的高标准村级公路,现已绿树成阴,路边均安装光伏路灯,每天晚上都吸引着散步人群。

  农民们开着电动车、三轮车、小汽车在行驶。想想以前的泥路,一下雨,泥泞不堪,一公里要走上半小时以上,历历在目,真是不堪回首啊。

  这个戏台在村里举足轻重,是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蓝球场,每天晚上是农民的集中点,经常会有大型舞台节目表演,这里也是儿时回忆最多的地方,在七八十年代,当一个村只有一二台黑白电视机的时候,露天看电影是最快乐的娱乐方式,村里每次放电影都在这个篮球场,小伙伴们每次都早早的端凳子抢位置,那种感觉现在想起都兴奋,外面的世界就是从这里开始了解的。

  此家庭农场,座落村庄西河边,是城里人来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地方,通过几年建设己经初具规模,类型农庄很多,此为代表。

  造型独特、具有美感的大门,看着就舒心,进去看看哦。

  村民休闲亭,在蓝天下格外雅致,显得古朴与宁静!劳作之余,喝茶聊天乐在其中!我们享受这份宁静、祥和的同时,更加不能忘记在这片土地上那场惨烈的战斗!更不能忘却为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辈们!

  村文化展示区。其益村不仅是抗战名村,更是见证了新中国建设史,这里曾是'上山下乡'的重点区,很多上海、南京、镇江等地区的知识青年都常年在此劳动,与村民结下深厚友谊!现在,当年的'知青'成批成批回来参观回味当年奋斗的地方,感慨万千;这里还曾是'农业学大寨'的重点区域,当年集中力量改造农田、兴修水利,该村堪称楷模,现在,人工规整分割整齐的农田遍布,各条人工筑起的水渠,都在默默叙述着那段历史,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一直造福着该村、福泽后代!

  其一村东西两条母亲河常年滋润着这块土地,目前的河长制政策使这两条河更加宽广清澈,其益村的未来将更加滋润、光明。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建设日新月异,现代企业、联营商铺也逐步进驻,各种集约型农场、现代渔场、果园、茶场、花园苗圃和民宿为该村注入新的活力。

  近几年,其一村在上级党委的关心支持下,先后获得江苏省美丽村庄、镇江市水美乡村、镇江市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等荣誉。

  '正气亭',弘扬正气,替正气助威,为勇者喝彩!下一步,据该村村委会主任潘小兵(退役军人)满怀信心地介绍:该村计划,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发展民族大众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并建立'其一文化园',设立'革命烈士展览室'、'何氏文化展览室'、'农耕民俗文化馆',创造条件谋划恢复历史寺庙'招提寺'和祠堂,进一步推动该村发展成党员教育示范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旅游重点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