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纪九(二)--王会图即绘王图

 zqbxi 2019-09-09

 所谓《职贡图》,指的是我国处于封建国家时,外国及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上层向中国皇帝进贡的纪实图画。本文要介绍的古代名画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职贡图》。《唐书·艺文志》上有“梁元帝职贡图一卷”的记载。现存此卷是经一再重裱的残卷,只残存列国使者十二人。据说南朝梁元帝萧绎曾画《番客入朝图》和《王会图》,已经失传,所以有人认为《番客入朝图》、《王会图》可能就是萧绎画的《职贡图》。萧绎,南朝梁画家,即梁元帝,字世诚。武帝萧衍第七子。他聪慧好学,擅长书画,冠绝一时。南朝陈姚最评价萧绎说:“学穷性表,心师造化,足使荀最、卫协搁笔,袁倩、陆探微韬翰。”可惜传世作品仅有《职贡图》,且已残缺。

唐纪九(二)--王会图即绘王图 - zqbxi520 - 敞开胸怀  迎接未来

萧绎流传下来的画作《职贡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职贡图》。现存此卷萧绎的《职贡图》,绢本,设色,纵 25cm,横198cm。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像突显写生实力,虽人物站姿雷同,却神态各异,或儒雅,或豪爽,使者的谦恭谨慎之态。手法上,运笔细劲畅然,讲求人物比例,设色明艳而典雅。此画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水平,成为了解南朝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亦是真实记录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萧绎是梁武帝的第七子,当时南朝与各国友好相处,来朝贡的使臣不绝于途,而作为皇子的萧绎则有机会见到这些平常人不能看到的盛大景象。《职贡图》展现的就是这一时期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职贡图》原作约成画于梁武帝时,原图共35国使,现存此图为残卷,描绘了12位使者朝贡时的形象,依次为滑国、波斯、百济、龟兹、倭国、狼牙修、邓至、周古柯、呵跋檀、胡密丹、自题、末国的使者。画面中,使臣着各式民族服装,拱手而立,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国家间友好往来的繁盛场面。从使臣们风尘仆仆的脸上,流露出来到南朝进贡时既严肃又幸喜的表情,同时也传达出不同地域和民族使者的不同面貌和气质,脸型肤色各具特点。同时,每一位使者背后,有一段叙述其国家方位、山川、风土以及历来朝贡情况的题记。

萧绎还专门为这幅《职贡图》作了序言,说明了创作这幅《职贡图》的动机:“臣以不佞,推毂上游,夷歌成章,胡人遥集……瞻其容貌,讯其风俗,如有来朝京辇,不涉汉南,别加访采,以广闻见,名为职贡图云尔。”从绘画技法上看,画中人物线条简练遒劲以高古游丝描为主,间施兰叶描手法,简练遒劲,并分层次加以晕染。人物形象承袭着魏晋以来富有装饰而谨严的风格,但人物刻画略显生动不足。

(注释:1、高古游丝描: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顾恺之是将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的境地代表人物之一。

2、兰叶描:兰叶描是从丰富的衣纹的曲折向背为体现的一种描法,有其独立性。特点是压力不均匀,运笔中时提时顿,产生忽粗忽细,形如兰叶的线条。枣核描、柳叶描属于这一类型。)

据说这幅《职贡图》是萧绎做荆州刺史时所画。549年(太清三年),侯景乱军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市),梁武帝被侯景逼死。552年,萧绎派王僧辨等讨伐侯景,在同一年,萧绎继位。555年,西魏

军攻破江陵,萧绎被杀。在死之前,萧绎把宫廷所藏的名画及各种典籍24万卷全部焚毁,西魏兵士从灰烬中救出的4千轴残卷中就包括后来流传下来的只剩12个国家使臣的《职贡图》,后被各朝临摹。

狼牙修国,在各朝代不同的《职贡图》中都有记载。从《汉书·地理志》中可知,汉代的使者曾远赴狼牙修国(今马来西亚),而当时中国和狼牙修国主要贸易是沉香。到了唐代,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远至东非地区,贾耽的“皇华四达记”中就记载有广州至波斯湾的海上路线,从章怀太子墓的《职贡图》和周昉 的《职贡图》中也可以找到相关的史实,都可以见到当时外国使者来朝的盛况。而明代仇英的《职贡图》也是如此。这幅宋摹本的《职贡图》不仅是研究、了解当时各国历史风俗与中外关系的宝贵资料,而且也是研究萧梁时代绘画面貌的珍贵依据。画史记载,唐时的阎立本、周昉、元时的任伯温、明代佚名画家、清代金廷标等都曾画过《职贡图》。


附录:简单介绍梁孝元帝萧绎其人

萧绎其人,也算列位亡国皇帝的一个,他本应该在历代亡国之君中享有更高地位,至少比起他一生的所作所为,其在历史上的人气还是略显单薄了些,比起隋炀帝、南唐后主这些大名鼎鼎之辈,他简直处于被历史遗忘的角落,至今甚少为人所知。,“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也许是对他不太准确的一句总评。他的一生算不上太曲折,人生前四十年作为皇子养尊处优,呆在华屋高墙之内除了读书著作,写诗作画,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但在人生的最末期,他借助“侯景之乱”的机遇走上历史前台,登极为帝,却做出很多被后人所诟病的举动。

在侯景之乱中,他拥具实力却坐观国祸不理,暗藏私心,首先残忍地将对他登基为帝构成威胁的兄弟子侄逐个消灭,等到老父亲梁武帝被外贼活活饿死之后才发兵勤王。他一生勤奋读书,并辛苦聚书四十余载,收集起古代罕见的十四万卷之多的图书,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却再度与北方的西魏产生矛盾,招来强敌寇境。失败之余,他命人将这十四万卷的图书焚烧个一干二净,说“读书太多,以致有今日之祸”,引发中国历史上续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最大的文化破坏事件,可以说是中华文明遭受巨大破坏的千古罪人。

萧绎在登皇位之前作为皇子,在太平盛世时代,不贪慕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十分勤奋辛苦地读书、著书,即便因一只眼瞎不能亲自捧书观阅也要令书僮读给他听,彻夜不停,著书以“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始终是他奋斗的理想。他出生在文学世家,文才十分了得,在历代取得文学地位的帝王之中,,有三个著名的帝王文学世家,前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后有“二李”(李璟、李煜父子),中间的,便是“四萧”——萧绎父子兄弟四人:梁武帝萧衍、梁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以及梁元帝萧绎。“四萧”堪比“三曹”,萧绎又是“四萧”之中的佼佼者,文学成就堪称翘楚,在五千年中国历史出现的数百个帝王之中留下的著作为第一丰富,远比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博学多才,并且唯一留下作为诸子百家学说“子”部著作的《金楼子》,在中华文化历史上镌刻下自己的名字。
  他虽没有宋徽宗那样直到今日仍未被超越的“瘦金体”书法水准,但若论及绘画水平,漫漫五千年历史百来个帝王之中 ,无人可出其右。他所画的《职贡图》,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当时各个小国的人物形象,上面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因此,这不但是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件珍品,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史极为珍贵的一份资料。

而且他博学多才,从《隋书·经籍传》留下的资料来看,他研究的花样可谓五花八门,包容万象。除去作为文学家、诗人、学者、皇帝、画家、书法家的身份之外,他还是一名音乐理论家,对中医的研究放到今天可拿博士头衔;他的围棋水平至少是九段高手,因为他也写了好几本棋谱研究;他是姓氏学家,也是玄学研究高手,在众多研究周易专家之中仍可占据显赫的地位。生在重文轻武的南朝的他甚至还写了一本兵书《玉韬》。更叫人吃惊的是,南朝士大夫们对骑马十分反感,认为那是野蛮人才做的事情,萧绎却不辞辛苦花费大量时间在养马的研究上面,并且写了一部研究马的专著,叫做《相马经》,里面的研究成果据说超出了相马专家伯乐的水准。他对一些为正直之士所不齿的旁门左道学问也十分感兴趣,甚至能够自己给自己算命,也能通过观察星相知道天下大势。他的才华以及学问简直无人能及无所不包。

但他的艺术水准以及文学成就又与他的人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方面本文不再多做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去阅读有关介绍梁元帝萧绎历史书籍。

         九月,丙午,突厥俟斤九人帅三千骑来降。戊午,拔野古、仆骨、同罗、奚酋长并帅众来降。
    

        冬,十一月,辛丑,突厥寇河西,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与战,破之,捕虏千余口。
    

        上遣使至凉州,都督李大亮有佳鹰,使者讽大亮使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游而使者求鹰。若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乃是使非其人。”癸卯,上谓侍臣曰:“李大亮可谓忠直。”手诏褒美,赐以胡缾及荀悦《汉纪》。
   

       庚申,以幷州都督李世绩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众合十余万,皆受李绩节度,分道出击突厥。
    

        乙丑,任城王道宗击突厥于灵州,破之。
    

       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上谓侍臣曰:“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常痛心。今单于稽颡,庶几可雪前耻。”
    

        壬午,靺鞨遣使入贡,上曰:“靺鞨远来,盖突厥已服之故也。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
   

        癸未,右仆射杜如晦以疾逊位,上许之。
    

        乙酉,上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具释其义以对,且曰:“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帝王内蕴神明,外当玄默,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上深善其言。(不要在部下炫耀聪明
    

       庚寅,突厥郁射设帅所部来降。
    

        闰月,丁未,东谢酋长谢元深、南谢酋长谢强来朝。诸谢皆南蛮别种,在黔州之西。诏以东谢为应州、南谢为庄州,隶黔州都督。
    

        是时远方诸国来朝贡者甚众,服装诡异,中书侍郎颜师古请图写以示后,作《王会图》(图册名。 唐 代画家 阎立本 所绘的四夷朝会图。《旧唐书·南蛮西南蛮传·东谢蛮》:" 贞观 三年, 元深 入朝,冠乌熊皮冠,若今之髦头,以金银络额,身披毛帔,韦皮行縢而著履。中书侍郞 颜师古 奏言:'昔 周武王 时,天下太平,远国归款, 周 史乃书其事为《王会篇》。今万国来朝,至於此辈章服,实可图写,今请撰为《王会图》'。从之。"后用以泛指朝会。 宋 梅尧臣 《元日阁门拜表遇雪呈永叔》诗:"王会图中陈璧马, 汉 官仪里湿旗常。" 清 赵翼 《八旬圣寿》诗之六:"仙《韶》乐奏班行肃,王会图成版宇恢。",从之。
    

        乙丑,牂柯酋长谢能羽及充州蛮入贡,诏以牂柯为牂州;党项酋长细封步赖来降,以其地为轨州;各以其酋长为刺史。党项地亘三千里,姓别为部,不相统壹,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辞氏、旁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皆大姓也。步赖旣为唐所礼,余部相继来降,以其地为崌、奉、岩、远四州。
   

       是岁,户部奏:中国人自塞外归及四夷前后降附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
    

        房玄龄、珪掌内外官考,治书侍御史万年权万纪奏其不平,上命侯君集推之。魏征谏曰:“玄龄、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所考旣多,其间能无一二人不当!察其情,终非阿私。若推得其事,则皆不可信,岂得复当重任!且万纪比来恒在考堂,曾无驳正;及身不得考,乃始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徇国也。使推之得实,未足裨益朝廷;若其本虚,徒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上乃释不问。(小人告状应加惩罚,万纪身为考官竟告刁状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府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太宗贞观四年(庚寅,公元六三〇年)
   

        春,正月,李靖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曰:“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其众一日数惊,乃徙牙于碛口。靖复遣谍离其心腹,颉利所亲康苏密以隋萧后及炀帝之孙政道来降。乙亥,至京师。先是,有降胡言“中国人或潜通书启于萧后者”。至是,中书舍人杨文瓘请鞫之,上曰:“天下未定,突厥方强,愚民无知,或有斯事。今天下已安,旣往之罪,何须问也!”
    

        李世绩出云中,与突厥战于白道,大破之。
   

         二月,己亥,上幸骊山温汤。
   

        甲辰,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
   

        先是,颉利旣败,窜于铁山,余众尚数万;遣执失思力入见,谢罪,请举国内附,身自入朝。上遣鸿胪卿唐俭等慰抚之,又诏李靖将兵迎颉利。颉利外为卑辞,内实犹豫,欲俟草青马肥,亡入漠北。靖引兵与李世绩会白道,相与谋曰:“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今诏使至彼,虏必自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以其谋告张公谨,公谨曰:“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柰何击之!”靖曰:“此韩信所以破齐也。唐俭辈何足惜!”遂勒兵夜发,世绩继之,军至阴山,遇突厥千余帐,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喜,意自安。靖使武邑苏定方帅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牙帐七里,虏乃觉之。颉利乘千里马先走,靖军至,虏众遂溃。唐俭脱身得归。靖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获杂畜数十万,杀隋义成公主,(义成公主(?---630年),隋宗室女。开皇十九年,和亲东突厥启民可汗的安义公主卒,为发展与突厥和好关系,隋文帝以宗室女(即义成公主)嫁于启民可汗。有隋一代,突厥首领连娶两位公主者,唯启民可汗一人。义成公主在突厥生活近30年,先后嫁给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后三个都是启民可汗的儿子)。615年,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军包围。 隋炀帝派人向始毕之妻义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北边有急",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唐贞观四年二月,义成公主被唐将李靖所杀。)擒其子迭罗施。颉利帅万余人欲度碛,李世绩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皆帅众降,世绩虏五万余口而还。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露布以闻。
    

         丙午,上还宫。
    

        甲寅,以克突厥赦天下。
    

        以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守侍中王珪为侍中;守户部尚书戴冑为户部尚书,参预朝政;太常少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
   

        三月,戊辰,以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候大将军。
    

        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羣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
    

        庚午,突厥思结俟斤帅众四万来降。
   

         丙子,以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
   

        初,始毕可汗以启民母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督部落五万家,牙直灵州西北。及颉利政乱,苏尼失所部独不携贰。突利之来奔也,颉利立之为小可汗。及颉利败走,往依之,将奔吐谷浑。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道宗引兵逼之,使苏尼失执送颉利。颉利以数骑夜走,匿于荒谷。苏尼失惧,驰追获之。庚辰,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帅众奄至沙钵罗营,俘颉利送京师,苏尼失举众来降,漠南之地遂空。(灭突厥
    

         蔡成公杜如晦疾笃,上遣太子问疾,又自临视之。甲申,薨。(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中国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人,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上每得佳物,辄思如晦,遣使赐其家。久之,语及如晦,必流涕,谓房玄龄曰:“公与如晦同佐朕,今独见公,不见如晦矣!”(于臣有情
    

        突厥颉利可汗至长安,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盛陈文物,引见颉利,数之曰:“汝藉父兄之业,纵淫虐以取亡,罪一也;数与我盟而背之,二也;恃强好战,暴骨如莽,三也;蹂我稼穑,掠我子女,四也;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五也。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太仆,厚廪食之。
    

        上皇闻擒颉利,叹曰:“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上皇召上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
    

        突厥旣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羣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敎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突厥、铁勒皆上古所不能臣,陛下旣得而臣之,请皆置之河北。分立酋长,领其部落,则永永无患矣。”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卽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纵欲存立阿史那氏,唯可使存其本族而已。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敎,况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变生,犯我王略。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之王侯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永保边塞。”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扞蔽,策之善者也。”魏征以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雠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蕃息倍多,必为腹心之疾,不可悔也。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此前事之明鉴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柰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敎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敎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突厥,绝之不仁,杂之不安,遣之不服,分之不断,颇难处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