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遥丨人均捐赠1元的时代已经提前到来了

 老鄧子 2019-09-09

会议已经持续了好几个小时,李连杰和一群商业大佬们围坐一桌,来自贝恩公司的专家,整了整西装领带,结束了专业细致的陈述,等待大佬们根据选项对在深圳注册的壹基金战略做出最后抉择。

最懂中国的大佬们很快抛开了既有选项,重新梳理了制定战略的原则:提纲挈领、朗朗上口、简洁明快。“段子手”冯仑很快提炼出两句话,一个是尽我所能,一个是人人公益。组合起来的意思很好懂,如果每个人捐出一块钱,世界可以变得更美好。这个提议,很快获得一致同意。

那是2011年,人人公益是一个令人憧憬的梦想。

在2013年网络支付大发展来临之前,公益组织数量不大,社会志愿活动还很稀缺,能够较低成本进行小额捐赠的通道更是屈指可数。

风口来了,世界就变了。2014年,网络慈善捐赠达到4.25亿元。2019年,全国网友上半年累计捐献善款超过18亿元,半年人均捐赠额度超过1元。

更重要的改变,是公益慢慢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承载着人文精神的复苏,用人性和正确的价值观连接社会。


1938年,日军全线压境,中国风雨飘摇。江苏句容华阳镇21岁的年轻人经明清,离开家乡,告别母亲,从军报国。1942年,他加入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军作战。

抗战胜利之后,他流落缅甸,再也没有故乡亲人的消息。独在异乡,生存艰难,他苦苦努力但一直不能返回祖国。2009年,在公益项目的努力下,经明清和另外9名远征军老兵组成一支特殊的队伍,沿着他们年轻时跨出国门的路线,在平均90岁的高龄,从云南瑞丽畹町口岸步行,踏上祖国的土地。

回到祖国,经明清对公益项目负责人说:“我弟弟病重,我要赶回去看他,明天能买到飞机票吗?”经明清老人收到弟弟病重的那封信,来自多年前。当经明清返回祖国的时候,弟弟已经离世多年,兄长还惦记着他久未谋面的弟弟。

此后,经明清老人和故乡的亲人们重新有了联系。没过多久,因为通讯不便,经明清老人再次与家人失去联系。随着年事已高,再回一次家,成为他默默埋在心中的梦想。

时光一晃到了2015年, 99公益日活动首次推出。恰在那时,一起帮抗战老兵回家的新闻,抢占了许多公益媒体头条。

那一天,南京姑娘经育文打开了这一条消息,她无意中发现其中一位抗战老兵的头像,非常像她失去联系的三爷爷。消息传开,不到一个小时,身份信息得到确认。终于,经明清再次和故乡亲人建立联系,在有生之年,他再次踏上返回故土的旅程。年近百岁,在故乡机场,他和亲人们抱头痛哭。

世界很小,世界有时候也很大。这个世界的需求很多,每个个体和公益组织都很弱小,建立连接很困难。99公益日通过媒体支持,将公益推向更多社会大众,冥冥中助力经明清再次回国团聚,留下一段佳话。

一年后,经明清在缅甸安然离世,带着眷恋,没有遗憾。这个故事,我一直记在心中。


经明清的故事,或许会有人看不懂,都21世纪了,回家怎么就那么难。基金会和经明清一直有联系,为什么经明清想回家的需求不说出来,为什么经明清的家人不去联系基金会,非要等到那一天,一切才发生。

现实就是这样,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茫茫大海中的孤岛,许多看起来很容易发生的必然联系,在发生联系之前都像绝对不可能发生,而在水到渠成的时候,又感觉原来如此容易。

这种事情在现实中也常常发生,借过钱的人都知道自己有多少老铁,最终倒逼着许多人转向网络上发起求助。当每个人都是孤岛的时候,最舒服的状态不是在自己貌似最熟悉的社会网络中去求助,反而是在大海上亮出一盏灯,等待陌生人主动伸手

网络求助案例,引发陌生孤岛间的偶遇,即便是因求助而起,并不总是完美的结束。

2016年末爆发的罗尔事件,是一桩典型的网络求助纷争——是文章的打赏还是捐助,一时引发议论纷纷

最近的事件,就是德云社吴鹤臣脑出血,家人情急之下在网络发起了求助,结果反被舆论严重质疑。

从发出的信息来看,吴鹤臣的家属并不熟悉网络规则,倒是网络的陌生世界,让他们过于放松,面向自己并不熟悉的人发起求助,没有了熟人网络的传统制约。另一方面,吴鹤臣的家属也清楚网络求助获得帮助的机会没有保证,这样反而加重了家属的焦虑。再加上,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已经不容易了,第一次发出网络求助信号,难免做不到规范严谨客观理性,容易出现有意或者无意的信息偏差。

和其他遭遇舆论质疑的求助事件一样,这类事件的通病就是求助信息的准确性和急迫性不可靠。

多数为个人求助捐款的人,常常以为自己做的是最直接而且有效的慈善。个人求助本质就是投亲靠友借钱。网络个人求助,则是陌生人无抵押讨钱,不会偿还,也基本没有人情欠债

每每个人求助的案例变成事件时,会有人惊呼怎么情况没有人核实,资金去向没人管。个人求助的事情,法律不适合管,也不应该管。再完美的法律,维系的是社会的良性运转,而不是对每一个个人的信用做担保正因为此,个人求助和慈善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

慈善活动通过有组织的方式进行,就是为了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个信任的纽带和平台。慈善活动越规范,遵守法律框架,优先道德戒律,社会的信任度就越高。

在飘零的孤岛之间,慈善扮演着一种很特殊的角色,它用人性和价值观,努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将人们用信任重新连接起来,用人的连接带来更多美好的可能。

2015年的99公益日,激荡起的涟漪,不经意间触发了经明清和亲人建立联系,回国探亲。如果没有了整个社会的参与,像经明清这样流落异乡的远征军老战士,大概将在遗憾中,孤独的在异国他乡离开世界,无法再次踏足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无法在自己母亲的坟头上跪下磕头。


这个世界的改变,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了一点点。公益慈善所代表的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积极建设幸福社会的价值观,是推动社会良善的鲶鱼,信任的催化剂和桥梁。这些努力,最终是为了撬动人人公益的实现。每当每个人都愿意站出来,多做一点点的时候,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迹。

今天,我们距离这个梦还有多远?看捐赠,是个最直接的维度。

根据《中国互联网慈善:激发个人捐赠热情》报告,2017年中国国内个人捐赠者的渗透率占总人口的7%。同一年,中国网民规模为7.72亿,互联网渗透率为56%。在2017年,只有1/8的网民参与过捐赠,国内的个人公益慈善意识还相当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乐观的来说,全民参与慈善的氛围却是发展迅猛。在2014年,全国个人小额捐赠的总额为58.6亿元,2016年就超过了90亿元。

如果从不同的年龄层切开观察,结果更加令人乐观。

2019年上半年,90后网友捐款数额占26%,80后占比45%,70后占比21%。而从人数占比上看,90后一枝独秀达到48%,80后紧随其后有35%,70后的数据有些惨淡,只有9%当前的三大主力人群之中,70后的单人捐赠额度最高,但人数最少90后的捐赠额度不高,他们参与捐赠的热情是中年人们叹为观止的存在。

青年人参与热度更高的情况,从其他数据中能找到印证。《中国互联网慈善:激发个人捐赠热情》分析发现,关注公益的人群中30岁以下占比63%,参与慈善活动的人群中30岁以下占比52%。

回头再来看国内个人捐赠者的渗透率,7%的比例相对普通。而加入年龄代际的影响以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人人公益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飞速发育,从代际的趋势来看,随着公益对青年群体的渗透率提高,中国人人公益的发展,颇为可期。

在2019年99公益日,前两天的时间里,捐赠人次就突破3000万人次在2015年99公益日启动的那年,捐赠人次还只有205万人次一滴滴公益的水珠,持续的冲击着微微荡漾的湖面,水面上的涟漪,波澜越来越大,扩散到更远的远方。

祝愿公益机构不辜负人们的信任和托付,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辜负这个时代。

人均捐赠1元的时代已经提前到来了,每人捐赠1元的时代更不会遥远。

原标题:不杀熟的一天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