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A推荐】心法隶缘——崔学路

 冯振0alnnmjoe5 2019-09-09

加入我们

崔学路

号佛堂玄一。1945年生,山东德州武城佛堂人。书法家、书法教育家。1985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首任社长、总编辑。曾著有:《玄一书道─崔学路书作集》、《崔学路隶书》、《崔学路行书楹联50例》、《崔学路魏书诗词50例》、《崔学路行书格言50例》、《尺牍百法》、《题贺百法》等百余种专著。《书法报》、《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百余书刊发表作品或专题报道。作品曾入展中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四、第五届书法作品展、新加坡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第十七届中日书法展等国内外百余展览。曾举办个展——“神接敦煌书法展”、“中国美术馆玄一书道展”、“崔学路书法山东还乡巡展”、“台湾国父纪念馆崔学路书法展”、“美国夏洛特历史博物馆崔学路灵性甲骨书道展”等。

崔学路

号佛堂玄一。1945年生,山东德州武城佛堂人。书法家、书法教育家。1985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首任社长、总编辑。曾著有:《玄一书道─崔学路书作集》、《崔学路隶书》、《崔学路行书楹联50例》、《崔学路魏书诗词50例》、《崔学路行书格言50例》、《尺牍百法》、《题贺百法》等百余种专著。《书法报》、《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百余书刊发表作品或专题报道。作品曾入展中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四、第五届书法作品展、新加坡国际书法交流大展、第十七届中日书法展等国内外百余展览。曾举办个展——“神接敦煌书法展”、“中国美术馆玄一书道展”、“崔学路书法山东还乡巡展”、“台湾国父纪念馆崔学路书法展”、“美国夏洛特历史博物馆崔学路灵性甲骨书道展”等。

作品欣赏

名家访谈

我写我心——崔学路先生访谈

访谈时间:2016年9月15日

人物:崔学路(下文称玄一)

记者:王玉姣(书法报社新媒体 )

王玉姣:崔老师好,很荣幸能采访到您。

玄一:感谢书法报社新媒体提供机会和平台。

王玉姣:您取号“玄一”,能讲一下其中的缘由吗?

玄一:我曾在黑龙江大学选修哲学课程,攻读西方哲学史。晚年独爱老庄道学,尤喜《老子道经》,视其为人类哲学史第一煌煌著述。《老子》又称《玄经》,我敬畏深爱老子对于道“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有关“玄”的论述。《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一切自然万物、思想精神产生、磨励、转化、升华,“涤除玄鉴”的根本真谛。“一”者,《老子.十章》有云:“夫载营魄抱一”,也即“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形神合一之“一”者也。统而言之,予志“玄微至一”以自励。

王玉姣:可见老庄哲学对您的影响是很大的。您力倡“书道说”,“书道”与“书法”一字之差背后的不同是什么?

玄一:《书道说》是我晚年书学一大集结。我的本名是“学路”,我这名字冥冥中一直在指引我此生学习道路的探寻与践行。从这一点来说,我的名字引导我寻觅到了、并从此踏上了“书道”义无反顾之路,自视为“名副其实”。古之谓“书”者“书道”也——今之曰“书法”,日本之谓“书道”,韩国之名“书艺”。《书道说》是为“书”正名。《老子.四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万事万物的宗旨。

当下“书法”之谓,居书之下“书写技法”层面;未及精神——恒变、恒新而终极“无方、无囿、无法、无想”自由道义至高境地。近三十年来,有志之士亦多觉书法之名,已不能尽详其旨。故多方求索,试图附加上“传统书风”、“流行书风”等等,复有“形式”与“内容”表皮本质之争。若不变不弃,则必为法缚而终不及意入道。为“书道”正名,不止只是一个名称问题,更是关乎书者人生精神修为、寄托、提升的根本所在。“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守故常,与时常新。道惟日新,书亦常新而勿自足。一言以蔽之,“法备可师,书道恒新”。

王玉姣:您如何理解“技进乎道”一词?

玄一:这句话,正好说明了“书”不以法备而自足,终当进乎道境而无艮之佐证。技不进乎道,只限乎技;书只有进乎道,方能谓之“书”也。书有三境——技、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个心至道义的书者,必然是艺道双修,永不自足的书者。大凡抄写与己无关他人诗文者,主要是展示自家技法者。当下书坛到处可见书写古人诗文炫技止于方术而自足者多矣。史上唯书写寄托胸襟怀抱、自家文本者,恰又与己之心神交泰,手笔相兼,方可传世,绍于古人。由技艺而进乎道,方谓“书”焉。

王玉姣:您多次提到“写心”,能具体讲一下吗?

玄一:《老子·二十五章》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又云”道法自然”。人即成为认识天下万物的根本,也即“以人为本”。人若识道,体认自然,存乎己心,也必内外合一,与时并进。所以,我倡“书道说”亦为“写心”之旨,书心契合,是以不主故常,期与生命同行,常书常新。

王玉姣:居京而后的二十年来,您以专题的形式做了“尚意鲁公”、“新解右军”、“净心写经”、“恣意简牍”、“神接敦煌”,包括正在做的“灵性甲骨”、“草书日志”。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专题都有不同的追求吗?

玄一:大凡临书态度有二:一为形,二为意。形——包括点画、结体、行气、篇法,这是习书阶段必备的形而下之具形实在的“成法”。意——是透过文字领悟到书者对于书写意境,以及一己精神形而上之寄托灵变的“活法”。通观书史,字体因时而异;检索法家,书境无时不变。

王玉姣: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玄一书道展”上展出了大字颜书,气势磅礴,元气淋漓。您最初学书也是从学颜鲁公开始的,能谈一下“尚意鲁公”理念如何确立的吗?

玄一:吾之临习法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迄始,此生惟与鲁公楷则最为崇尚亲近。初以《多宝塔》立其体格;又以《勤礼碑》增其写意;再以《麻姑帖》强其骨力;进以《家庙碑》充其气宇;继以《李玄靖》沛其风神;不依书坛嬴弱媚俗小器趋向,四十余年慎行“一以守持”;七十尔后,渐能自运,“玄一书道”中国美术馆展主题作品《大楷老子道经》廿六屏,即本写心,立我规格。鲁公行稿尤为契合吾心,是为更爱。此生行草,惟以鲁公为经,众家为纬;编识我心,立其根本。初以硬笔临习《争座位》,使以得体。不以为足,而后“软硬兼施”,期以得势。

一九九四年离开报社进京之后,又感不足,倾心主攻毛笔。临习范围也随之扩大了,遍搜鲁公书翰手札。直抵六十而后遂向《裴大将军》觅其阔充、盈满、盛大体格以及楷、隶、行、草诸体魄异、神变、际化轨迹。复以鄂北土纸、湖州石獾、水墨生发,全身心《祭侄文稿》墨迹本为主,复及《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临习揣摩。由其体势,遂及体意,意气风发,更其体神。予以此临作为中国美术馆个展行草鉴古主要作品展出,并为《中国书法》二〇一六年五期刊发。予之《书道说》就是追思鲁公风神,书法不足以为说,惟以“道”精神彰显,是为发端,而渐及蒙生出来的。参悟鲁公意,方及书道说。

王玉姣:那么可以谈谈如何又进入“新解右军”阶段的吗?

玄一:右军是“书道”之名的确立者、践行家。是由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型——楷、行、草书,典范确立集大成者与“书圣”。

临习右军法帖,是习书者必须修为。凡未习甚至研之不深“二王”书,只得一隅者,不可言书也。予习“二王”书,又绝不可仅仅局宥于《兰亭》及摹刻《圣教》诸帖,而当于手札《十七帖》、《丧乱》、《初月》、《上虞》以及章草《豹奴帖》、《寒切帖》益加用心。在得其形势之后,上溯钟繇、张芝、皇象、史游、崔瑗,浸淫探源;再兼及魏晋王氏一族及诸家江左风流,以见其流变。其间尽其可能阅读魏晋文献,对其逸永风度力求了解体深。我于右军不以其形似而自足,更足宝贵的是体会到“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化育百家、确立一己典则精神。因而时时参予诸家及一己体会,因号之曰“新解右军”。

王玉姣:您目前正在做的是“灵性甲骨”和“草书日志”。这两个专题,一个安静神秘,一个激情澎湃,很像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能具体谈一下您对这两个专题的想法吗?

玄一:以前四十余载,为外向博揽求他历练阶段;而后余年,当为内向约取见己写心阶段。以“灵性甲骨”探书本元;以“草书日志”挥霍写心。甲骨文是汉字之初始,是象形文字源头。是天地神人,也即具有神性、灵性,永远鲜活,世代更替相传日新,日新,日日新的文字。甲骨文字承载华夏文明基因,是汇聚先祖智慧道元。先贤自十九世纪末年发现甲骨文百年以來,前后做出“楷书甲骨”、“刀笔甲骨”、“写意甲骨”先行贡献。

我的甲骨书写首先做了技术法度方面准备,即在以笔代刀的历练之后,注重写意的意境营造,更是加入了“草书圆转”以及“水墨润泽”两大意境的发挥。“灵性甲骨”理念的提出,是源于我对原甲、原拓契文不断抚读、观摹、神释的结果。特別是我在“一日一甲”的长期梳理阐释书写过程中,得以有了更加入微的认知之后。时时于“爻”、“于”、“云”、“中”、“玄”等字点画悟得吸纳、屈动、神异之趣。于是我的契文书写渐渐由单纯模仿渐直刀意,渐次叠加了圆转、屈动、心律表现写意。此后又感其一字结构多致十数变乃至数十变,不一而足。继之感沛星宇天然、参差、际化章法之自由,亦融入了“灵性甲骨”篇法之中。尔后则做了更多原始宗教——撒满教敬天畏地、祈神拜祖性灵的解读,体味巫教、圣歌、土族舞蹈、岩画、图腾以及超感体验。终及《易经》、《道经》、《诗经》文史哲思诸方面不断地感悟、累积、探索。使其“灵性甲骨”意象得以原始、原生、原创,也即“洪荒之力”之再现。我要不断地透过其文字形质,阐释其神圣、灵性,使其具有现代本真、自我、任性追求与表现。当代所有现代运动,一切努力都是旨在发现、体验原始生发、本能、率真、任性。现代——原始,互为印证,旨在人性、天性、神性本真回归。我于个人官网编发《人人识读甲骨三百》栏目,即是旨在唤起人们对于先民神智有了更好了解、敬畏、担当与传承。阐释灵性甲骨,焕发我们本来具有的元力神性,发挥各自空前地创造力。

“草书日志”则是意使最能表情达意的自由草书,记述自己切身平实生命的轨迹。单单从文本看,皆是己之亲历、纪录本心,为“人未曾有,己不再书”之独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日志书写,皆是自见、自新过程。不做程式、套路、圆熟、流俗书写。期以岁月更新,终及本心——自由、虚明、坚白、无想。直抵诗意栖居、文书双馨,“我写我心”的境地。

新近又推进《甲骨草书日志》书写,意使契草书体、古今意境,同幅同时互为映照、渗化。期以方燦古质凌厉甲骨,更加具有草书圆转灵动流便意味;益令圆盈流转草书,更加具有甲骨契刻刀笔古质拙朴意绪。

总之,我要于晚年不断为“灵性甲骨”、“草书日志”穷尽我生之所有,成为我之生命长河纪录。我的生命也在不断深入、时新书写历练中,日益获得坚贞、鮮活,直使“灵性甲骨”、“草书日志”成为我之生命独有承载与外化。

王玉姣: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草书?

玄一:“不作抄书匠,期与生命同”。草书是我书主灵魂,是我心灵际化之升腾。我之草书已经历“二王”立格、醉素空明、长史宣情、伯英达意、涪翁恣性揣摩借鉴外求阶段。“七十而立,三十重生”。自我七十进入“草书日志”记述自我个体生命阶段;而后惟期三十年得以自新自由表述境地。“无法非无法,非书绝非书;幻若岫出谷,唯当星云舞。”——予《观刘公草》,亦以自砺。是祈由当下具象实质书写,尔后开创一己之无休更加抽象幻化灵性发挥。

我之草书将随我生之体验,更抵纯粹、虚明、自然、本能境地。使之具有呼吸吐纳、心律弹动、灵性悖动,尽在未知处,不期而至“内明草书”境地耳。

王玉姣:“七十而立,三十重生”,您正是在这种自我砥砺中获得了自由,写出了内心。您提出“净心小楷”,且举办多次“写经”及“神接敦煌”展。我对您“古文小楷”的探索与践行也十分关注。您可以谈谈此中体会吗?

玄一:“净心小楷”意念的提出,是我退休之后二00五年才逐渐确定下来的。我写小字是办报之后,为将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就用硬笔临习“二王”魏晋小楷开始的。那时又由于喜欢铜版纸卡光洁净明,特別专注用圆珠笔临写小楷使其净洁光润。我的第一本书集出版就是《圆珠笔临写字帖》,而后出版的所有硬笔字帖作品都是圆珠笔书写的。一九九四年调京之后,专事自己喜爱的书法研究,于是得以直接用毛笔、宣纸直接临写自己喜爱的钟、王小楷,由此展开而及倪瓒、王宠、八大空明雅逸一路净楷。千禧年之后,我的小楷由明清返观魏晋。我和夫人岫岚一道临习《敦煌写经》,喜其天然、净朗、自在、精微。一度数年不治他书,专攻净楷,书写经卷。

二〇〇五年之后,自意适心写自家净明小楷。随之秦简楚帛的盎然古意的增加,渐及参与净楷的书写之中。此时我的明净小楷,渐及明净我心。“净心小楷”意念也随即渐及明晰而确立起来。于是就有了今年中国美术馆银泥小楷《道经》藏青纸本长卷、古文小楷《詩经》八行笺本册页、净心小楷《金刚经》绢本长卷的积淀。

王玉姣:您五体兼擅,楷书、行书、草书其线质都具有篆隶古意和流畅的气息。您认为您打通五体的内在理路是什么?

玄一:“五体”都曾涉猎,“兼擅”所未曾及。化解经典,发现新我。原始生发,原生勃动,原创无羁,原动无艮。深层潛质,无名感性;不可言说,无以知处。“立定夏商周,打通陶金甲”是我晚岁唯一期许。

王玉姣:您非常敬仰沈鹏先生,他对您的书道和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

玄一:一九八〇年二月八日,是沈公与我交往元日。我时为佳木斯造纸厂俱乐部美术工人,斗胆将平日报纸临习颜楷寄与久慕的沈鹏先生。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辑的沈公竟然亲笔复信。第一封信中说:“临习颜书有素,点画之间颇见功力。细看之下,感到有些用笔尚嫌臃肿;捺笔收尾处也还可以再含蓄些。”紧接又提出“再是我认为,要求得进一步的成就需多方吸收,死守一家,不免局限。在你临习一家已能深入的情況下,更宜博采众长。”

在我得以从一位业余书者到调入市书协主持工作之后,沈公尤以欢歌鼓励:“你的书法有显著提高。可能由于魏碑的练习,促进了行草笔力渐趋老练。再是工作的变化也促进眼界开阔。”并时时催我关注时代,不以自足,促以自新:“所临文徵明书《赤壁赋》,笔力与结体均有长足的进步,预祝你有更大成就。多临之外,还要广泛观摩学习。”安阳殷墟甲骨文国际研讨会期间,沈公亦亲笔举荐当时主持此事的张海先生:“张海同志:你好!佳木斯书协崔学路同志来贵省学习,正值殷墟甲骨文书法活动举行之际,请予关照适当安排活动。”由于沈公殷切呵护,使我第一次窥得甲骨惊世真容。更加真切体味到国内外学人甲骨文热忱研究内核,这是启我“灵性甲骨”基因之元初。

沈公每每为我结集、人生发生变动时,尤能激荡我心,令我幡然自新。语重心长地长信励我:“学路近来又有圆珠笔临写古人碑帖的新作,在嘱我写点文字的时候问道:‘以前一九八九年写的那篇还能重新刊用吗?’我重读了一遍,觉得现在要说的话同两年半前已经说的话差不多。”沈公笔锋一转,尤见公心:“只不过新近收到学路来信,他说自己有‘退下来’之想,使我浮想联翩。他的作品里确实在增长着恬淡的情趣。但是不是一定要‘退下来’才能够保持这种恬淡的情趣?”

我书之践行,每有小进,沈公皆都在目、在心而肯鼓之励之。令我积小善而日臻、积圭步得以行远。沈公还每每予书作题笺以为鼓励。題笺自一九八零年《崔学路临兰亭序》临书开始,而后又题写了《崔学路草书赤壁赋》册页;在看过我小楷诗经等长卷之后,又寄来《玄一小楷诗经》、《玄一小楷道经》、《玄一小楷佛经》三个题笺。一九八九年二月,沈公又为予首次书集《圆珠笔临写字帖》作序。 今年的“玄一书道展”论坛、展览筹备期间沈公数次打电话予我,告我题妥,并追问还需再做些什么。每次当我意外接听沈公电话,都被沈公略显沙哑然而充满磁性、坚定极具穿透力的语调和挚情所包融、惊喜。先生知我“不十名书者”办事之艰。于是为之题写“玄一书道”展名,又与范迪安馆长通话、荐函陈洪武期以了解支持。展览在即,刚刚出院的沈公激越题贺:“取精用宏,含英咀华——学路君雅鉴。丙申 沈鹏 ”与以激励。二〇一六年三月廿二日,使得予之七十“玄一书道展”,在书道同仁护佑下得以在中国美术馆顺利如期举办。

沈公每有书集、诗集、论集刊世,都要馈我、赐我。在我们全家在海南三亚渡岁时,沈公尤嘱秘书张靖快递新书贺岁。启我、教我。沈公近岁年来,交往日繁,亦然不忘故我,函封圈点“新岁安吉”,以为拜年。从第一封信札至今,沈公与我通信已愈卅六载,积四十余札。称谓由“同志“而及“书友”再及“大弟”又再及“学弟”又再再及“兄”而终及“君”,如此六次邅变递进,足见沈公提擢携行之心,予自视为当世亦師亦友十足宝贵珍爱之谊。沈公简素、融合、睿智而精进,当代知行合一诗书巨擘。是我书学启蒙、事业建树、书道蒂结、尊严确立,全面景仰的导师,携行的益友。

王玉姣:您与沈公的情谊弥足珍贵。您早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时,沈公都做了哪些支持呢?

玄一:沈公很支持报纸的创办。曾以“他在同辈人里是具有战略思考的朋友之一”励我。沈公在《青少年书法报》创办经年艰难维行时期,邀我同往钓魚台国宾馆拜会心仪以久的现代美术大师刘海粟老人。沈公向老人介绍了我之创办《青少年书法报》初衷与艰辛。我向捧读报纸的刘老说:“我以刘公办“上海艺专”精神,创办《青少年书法报》,期为青少年美育做一丁点儿事。”海粟老人感慨赞之:“福佑书坛后昆,功莫大焉。”成为我前行不殆的最大动力。

沈公还修书欧阳中石先生:“欧阳兄:近来好!曾向你请教的崔学路同志,今来京为《青少年书法报》事奔走。请与洽談。即送教安。”后来欧阳先生在他举办国内第一批书法专业班中介绍《青少年书法报》,赞为“中国青少年书法发展里程碑”,加以鼓励、肯定。《青少年书法报》创办之初谋划与实施,我忘不掉那些年从早到晚伴行沈公,从东堂子胡同人美家属楼到北总布胡同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室途中,款款讨论、煦煦和风、暖暖慰藉、殷殷期盼,所有这一切点点滴滴切身体会。办报初衷以及应备事宜,就是这样在与沈公砥砺谋划而渐地清晰而得以实施的。 一九八五年五月廿五日,创办未始,沈公即提前书信支持:“遵嘱写上题字与题词。题词用毕请留你作个纪念。”附言:“启老信已转去。又,承聘,应命。”七月四日沈公又信:“一路收获谅不少?今将启功先生题字寄上,请登收可也。即颂暑安。”

先生知我、励我、造我、期我;玄一不弃、不殆、不忘、不妄。学路自一乡间鲁生,懵懵懂懂,渐及笔墨,再及报事、人事,修为。一路关口,幸蒙先生准笺、点拨、指引得以前行至今。先生於我总是宠爱付出为十为百;而我总是承受讨取,回报先生十不及一、百不及一。

王玉姣:沈公对您无私的提携、扶持令人感动。您有今日之成就,想必他也很欣慰。

玄一:感谢玉姣一路追索,令我得以从头梳理,重享沈公在自己的修为、专业付出之外,格外又为予付出时间之长、期许之高、规划之广、操心之大、题书之众、关爱之切,结交如此素淡之情缘,是谓新纪恒大之谊。故吟《我字歌》:“我书非只我,沈公皆励我;我虽未臻我,不再孤单我。”

予惟不负先生,“玄微至道,一系与唐。”积以小善,惟期有成。自此,神会上路,是祈与公一道行远。

王玉姣: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玄一:祝愿你们的事业越来越好。

我写我心——崔学路先生访谈

访谈时间:2016年9月15日

人物:崔学路(下文称玄一)

记者:王玉姣(书法报社新媒体 )

王玉姣:崔老师好,很荣幸能采访到您。

玄一:感谢书法报社新媒体提供机会和平台。

王玉姣:您取号“玄一”,能讲一下其中的缘由吗?

玄一:我曾在黑龙江大学选修哲学课程,攻读西方哲学史。晚年独爱老庄道学,尤喜《老子道经》,视其为人类哲学史第一煌煌著述。《老子》又称《玄经》,我敬畏深爱老子对于道“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有关“玄”的论述。《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一切自然万物、思想精神产生、磨励、转化、升华,“涤除玄鉴”的根本真谛。“一”者,《老子.十章》有云:“夫载营魄抱一”,也即“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形神合一之“一”者也。统而言之,予志“玄微至一”以自励。

王玉姣:可见老庄哲学对您的影响是很大的。您力倡“书道说”,“书道”与“书法”一字之差背后的不同是什么?

玄一:《书道说》是我晚年书学一大集结。我的本名是“学路”,我这名字冥冥中一直在指引我此生学习道路的探寻与践行。从这一点来说,我的名字引导我寻觅到了、并从此踏上了“书道”义无反顾之路,自视为“名副其实”。古之谓“书”者“书道”也——今之曰“书法”,日本之谓“书道”,韩国之名“书艺”。《书道说》是为“书”正名。《老子.四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万事万物的宗旨。

当下“书法”之谓,居书之下“书写技法”层面;未及精神——恒变、恒新而终极“无方、无囿、无法、无想”自由道义至高境地。近三十年来,有志之士亦多觉书法之名,已不能尽详其旨。故多方求索,试图附加上“传统书风”、“流行书风”等等,复有“形式”与“内容”表皮本质之争。若不变不弃,则必为法缚而终不及意入道。为“书道”正名,不止只是一个名称问题,更是关乎书者人生精神修为、寄托、提升的根本所在。“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守故常,与时常新。道惟日新,书亦常新而勿自足。一言以蔽之,“法备可师,书道恒新”。

王玉姣:您如何理解“技进乎道”一词?

玄一:这句话,正好说明了“书”不以法备而自足,终当进乎道境而无艮之佐证。技不进乎道,只限乎技;书只有进乎道,方能谓之“书”也。书有三境——技、艺、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一个心至道义的书者,必然是艺道双修,永不自足的书者。大凡抄写与己无关他人诗文者,主要是展示自家技法者。当下书坛到处可见书写古人诗文炫技止于方术而自足者多矣。史上唯书写寄托胸襟怀抱、自家文本者,恰又与己之心神交泰,手笔相兼,方可传世,绍于古人。由技艺而进乎道,方谓“书”焉。

王玉姣:您多次提到“写心”,能具体讲一下吗?

玄一:《老子·二十五章》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又云”道法自然”。人即成为认识天下万物的根本,也即“以人为本”。人若识道,体认自然,存乎己心,也必内外合一,与时并进。所以,我倡“书道说”亦为“写心”之旨,书心契合,是以不主故常,期与生命同行,常书常新。

王玉姣:居京而后的二十年来,您以专题的形式做了“尚意鲁公”、“新解右军”、“净心写经”、“恣意简牍”、“神接敦煌”,包括正在做的“灵性甲骨”、“草书日志”。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专题都有不同的追求吗?

玄一:大凡临书态度有二:一为形,二为意。形——包括点画、结体、行气、篇法,这是习书阶段必备的形而下之具形实在的“成法”。意——是透过文字领悟到书者对于书写意境,以及一己精神形而上之寄托灵变的“活法”。通观书史,字体因时而异;检索法家,书境无时不变。

王玉姣: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玄一书道展”上展出了大字颜书,气势磅礴,元气淋漓。您最初学书也是从学颜鲁公开始的,能谈一下“尚意鲁公”理念如何确立的吗?

玄一:吾之临习法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迄始,此生惟与鲁公楷则最为崇尚亲近。初以《多宝塔》立其体格;又以《勤礼碑》增其写意;再以《麻姑帖》强其骨力;进以《家庙碑》充其气宇;继以《李玄靖》沛其风神;不依书坛嬴弱媚俗小器趋向,四十余年慎行“一以守持”;七十尔后,渐能自运,“玄一书道”中国美术馆展主题作品《大楷老子道经》廿六屏,即本写心,立我规格。鲁公行稿尤为契合吾心,是为更爱。此生行草,惟以鲁公为经,众家为纬;编识我心,立其根本。初以硬笔临习《争座位》,使以得体。不以为足,而后“软硬兼施”,期以得势。

一九九四年离开报社进京之后,又感不足,倾心主攻毛笔。临习范围也随之扩大了,遍搜鲁公书翰手札。直抵六十而后遂向《裴大将军》觅其阔充、盈满、盛大体格以及楷、隶、行、草诸体魄异、神变、际化轨迹。复以鄂北土纸、湖州石獾、水墨生发,全身心《祭侄文稿》墨迹本为主,复及《祭伯父文稿》、《争座位帖》临习揣摩。由其体势,遂及体意,意气风发,更其体神。予以此临作为中国美术馆个展行草鉴古主要作品展出,并为《中国书法》二〇一六年五期刊发。予之《书道说》就是追思鲁公风神,书法不足以为说,惟以“道”精神彰显,是为发端,而渐及蒙生出来的。参悟鲁公意,方及书道说。

王玉姣:那么可以谈谈如何又进入“新解右军”阶段的吗?

玄一:右军是“书道”之名的确立者、践行家。是由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型——楷、行、草书,典范确立集大成者与“书圣”。

临习右军法帖,是习书者必须修为。凡未习甚至研之不深“二王”书,只得一隅者,不可言书也。予习“二王”书,又绝不可仅仅局宥于《兰亭》及摹刻《圣教》诸帖,而当于手札《十七帖》、《丧乱》、《初月》、《上虞》以及章草《豹奴帖》、《寒切帖》益加用心。在得其形势之后,上溯钟繇、张芝、皇象、史游、崔瑗,浸淫探源;再兼及魏晋王氏一族及诸家江左风流,以见其流变。其间尽其可能阅读魏晋文献,对其逸永风度力求了解体深。我于右军不以其形似而自足,更足宝贵的是体会到“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化育百家、确立一己典则精神。因而时时参予诸家及一己体会,因号之曰“新解右军”。

王玉姣:您目前正在做的是“灵性甲骨”和“草书日志”。这两个专题,一个安静神秘,一个激情澎湃,很像尼采所说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能具体谈一下您对这两个专题的想法吗?

玄一:以前四十余载,为外向博揽求他历练阶段;而后余年,当为内向约取见己写心阶段。以“灵性甲骨”探书本元;以“草书日志”挥霍写心。甲骨文是汉字之初始,是象形文字源头。是天地神人,也即具有神性、灵性,永远鲜活,世代更替相传日新,日新,日日新的文字。甲骨文字承载华夏文明基因,是汇聚先祖智慧道元。先贤自十九世纪末年发现甲骨文百年以來,前后做出“楷书甲骨”、“刀笔甲骨”、“写意甲骨”先行贡献。

我的甲骨书写首先做了技术法度方面准备,即在以笔代刀的历练之后,注重写意的意境营造,更是加入了“草书圆转”以及“水墨润泽”两大意境的发挥。“灵性甲骨”理念的提出,是源于我对原甲、原拓契文不断抚读、观摹、神释的结果。特別是我在“一日一甲”的长期梳理阐释书写过程中,得以有了更加入微的认知之后。时时于“爻”、“于”、“云”、“中”、“玄”等字点画悟得吸纳、屈动、神异之趣。于是我的契文书写渐渐由单纯模仿渐直刀意,渐次叠加了圆转、屈动、心律表现写意。此后又感其一字结构多致十数变乃至数十变,不一而足。继之感沛星宇天然、参差、际化章法之自由,亦融入了“灵性甲骨”篇法之中。尔后则做了更多原始宗教——撒满教敬天畏地、祈神拜祖性灵的解读,体味巫教、圣歌、土族舞蹈、岩画、图腾以及超感体验。终及《易经》、《道经》、《诗经》文史哲思诸方面不断地感悟、累积、探索。使其“灵性甲骨”意象得以原始、原生、原创,也即“洪荒之力”之再现。我要不断地透过其文字形质,阐释其神圣、灵性,使其具有现代本真、自我、任性追求与表现。当代所有现代运动,一切努力都是旨在发现、体验原始生发、本能、率真、任性。现代——原始,互为印证,旨在人性、天性、神性本真回归。我于个人官网编发《人人识读甲骨三百》栏目,即是旨在唤起人们对于先民神智有了更好了解、敬畏、担当与传承。阐释灵性甲骨,焕发我们本来具有的元力神性,发挥各自空前地创造力。

“草书日志”则是意使最能表情达意的自由草书,记述自己切身平实生命的轨迹。单单从文本看,皆是己之亲历、纪录本心,为“人未曾有,己不再书”之独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日志书写,皆是自见、自新过程。不做程式、套路、圆熟、流俗书写。期以岁月更新,终及本心——自由、虚明、坚白、无想。直抵诗意栖居、文书双馨,“我写我心”的境地。

新近又推进《甲骨草书日志》书写,意使契草书体、古今意境,同幅同时互为映照、渗化。期以方燦古质凌厉甲骨,更加具有草书圆转灵动流便意味;益令圆盈流转草书,更加具有甲骨契刻刀笔古质拙朴意绪。

总之,我要于晚年不断为“灵性甲骨”、“草书日志”穷尽我生之所有,成为我之生命长河纪录。我的生命也在不断深入、时新书写历练中,日益获得坚贞、鮮活,直使“灵性甲骨”、“草书日志”成为我之生命独有承载与外化。

王玉姣:您如何评价自己的草书?

玄一:“不作抄书匠,期与生命同”。草书是我书主灵魂,是我心灵际化之升腾。我之草书已经历“二王”立格、醉素空明、长史宣情、伯英达意、涪翁恣性揣摩借鉴外求阶段。“七十而立,三十重生”。自我七十进入“草书日志”记述自我个体生命阶段;而后惟期三十年得以自新自由表述境地。“无法非无法,非书绝非书;幻若岫出谷,唯当星云舞。”——予《观刘公草》,亦以自砺。是祈由当下具象实质书写,尔后开创一己之无休更加抽象幻化灵性发挥。

我之草书将随我生之体验,更抵纯粹、虚明、自然、本能境地。使之具有呼吸吐纳、心律弹动、灵性悖动,尽在未知处,不期而至“内明草书”境地耳。

王玉姣:“七十而立,三十重生”,您正是在这种自我砥砺中获得了自由,写出了内心。您提出“净心小楷”,且举办多次“写经”及“神接敦煌”展。我对您“古文小楷”的探索与践行也十分关注。您可以谈谈此中体会吗?

玄一:“净心小楷”意念的提出,是我退休之后二00五年才逐渐确定下来的。我写小字是办报之后,为将零碎时间利用起来,就用硬笔临习“二王”魏晋小楷开始的。那时又由于喜欢铜版纸卡光洁净明,特別专注用圆珠笔临写小楷使其净洁光润。我的第一本书集出版就是《圆珠笔临写字帖》,而后出版的所有硬笔字帖作品都是圆珠笔书写的。一九九四年调京之后,专事自己喜爱的书法研究,于是得以直接用毛笔、宣纸直接临写自己喜爱的钟、王小楷,由此展开而及倪瓒、王宠、八大空明雅逸一路净楷。千禧年之后,我的小楷由明清返观魏晋。我和夫人岫岚一道临习《敦煌写经》,喜其天然、净朗、自在、精微。一度数年不治他书,专攻净楷,书写经卷。

二〇〇五年之后,自意适心写自家净明小楷。随之秦简楚帛的盎然古意的增加,渐及参与净楷的书写之中。此时我的明净小楷,渐及明净我心。“净心小楷”意念也随即渐及明晰而确立起来。于是就有了今年中国美术馆银泥小楷《道经》藏青纸本长卷、古文小楷《詩经》八行笺本册页、净心小楷《金刚经》绢本长卷的积淀。

王玉姣:您五体兼擅,楷书、行书、草书其线质都具有篆隶古意和流畅的气息。您认为您打通五体的内在理路是什么?

玄一:“五体”都曾涉猎,“兼擅”所未曾及。化解经典,发现新我。原始生发,原生勃动,原创无羁,原动无艮。深层潛质,无名感性;不可言说,无以知处。“立定夏商周,打通陶金甲”是我晚岁唯一期许。

王玉姣:您非常敬仰沈鹏先生,他对您的书道和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

玄一:一九八〇年二月八日,是沈公与我交往元日。我时为佳木斯造纸厂俱乐部美术工人,斗胆将平日报纸临习颜楷寄与久慕的沈鹏先生。时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辑的沈公竟然亲笔复信。第一封信中说:“临习颜书有素,点画之间颇见功力。细看之下,感到有些用笔尚嫌臃肿;捺笔收尾处也还可以再含蓄些。”紧接又提出“再是我认为,要求得进一步的成就需多方吸收,死守一家,不免局限。在你临习一家已能深入的情況下,更宜博采众长。”

在我得以从一位业余书者到调入市书协主持工作之后,沈公尤以欢歌鼓励:“你的书法有显著提高。可能由于魏碑的练习,促进了行草笔力渐趋老练。再是工作的变化也促进眼界开阔。”并时时催我关注时代,不以自足,促以自新:“所临文徵明书《赤壁赋》,笔力与结体均有长足的进步,预祝你有更大成就。多临之外,还要广泛观摩学习。”安阳殷墟甲骨文国际研讨会期间,沈公亦亲笔举荐当时主持此事的张海先生:“张海同志:你好!佳木斯书协崔学路同志来贵省学习,正值殷墟甲骨文书法活动举行之际,请予关照适当安排活动。”由于沈公殷切呵护,使我第一次窥得甲骨惊世真容。更加真切体味到国内外学人甲骨文热忱研究内核,这是启我“灵性甲骨”基因之元初。

沈公每每为我结集、人生发生变动时,尤能激荡我心,令我幡然自新。语重心长地长信励我:“学路近来又有圆珠笔临写古人碑帖的新作,在嘱我写点文字的时候问道:‘以前一九八九年写的那篇还能重新刊用吗?’我重读了一遍,觉得现在要说的话同两年半前已经说的话差不多。”沈公笔锋一转,尤见公心:“只不过新近收到学路来信,他说自己有‘退下来’之想,使我浮想联翩。他的作品里确实在增长着恬淡的情趣。但是不是一定要‘退下来’才能够保持这种恬淡的情趣?”

我书之践行,每有小进,沈公皆都在目、在心而肯鼓之励之。令我积小善而日臻、积圭步得以行远。沈公还每每予书作题笺以为鼓励。題笺自一九八零年《崔学路临兰亭序》临书开始,而后又题写了《崔学路草书赤壁赋》册页;在看过我小楷诗经等长卷之后,又寄来《玄一小楷诗经》、《玄一小楷道经》、《玄一小楷佛经》三个题笺。一九八九年二月,沈公又为予首次书集《圆珠笔临写字帖》作序。 今年的“玄一书道展”论坛、展览筹备期间沈公数次打电话予我,告我题妥,并追问还需再做些什么。每次当我意外接听沈公电话,都被沈公略显沙哑然而充满磁性、坚定极具穿透力的语调和挚情所包融、惊喜。先生知我“不十名书者”办事之艰。于是为之题写“玄一书道”展名,又与范迪安馆长通话、荐函陈洪武期以了解支持。展览在即,刚刚出院的沈公激越题贺:“取精用宏,含英咀华——学路君雅鉴。丙申 沈鹏 ”与以激励。二〇一六年三月廿二日,使得予之七十“玄一书道展”,在书道同仁护佑下得以在中国美术馆顺利如期举办。

沈公每有书集、诗集、论集刊世,都要馈我、赐我。在我们全家在海南三亚渡岁时,沈公尤嘱秘书张靖快递新书贺岁。启我、教我。沈公近岁年来,交往日繁,亦然不忘故我,函封圈点“新岁安吉”,以为拜年。从第一封信札至今,沈公与我通信已愈卅六载,积四十余札。称谓由“同志“而及“书友”再及“大弟”又再及“学弟”又再再及“兄”而终及“君”,如此六次邅变递进,足见沈公提擢携行之心,予自视为当世亦師亦友十足宝贵珍爱之谊。沈公简素、融合、睿智而精进,当代知行合一诗书巨擘。是我书学启蒙、事业建树、书道蒂结、尊严确立,全面景仰的导师,携行的益友。

王玉姣:您与沈公的情谊弥足珍贵。您早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时,沈公都做了哪些支持呢?

玄一:沈公很支持报纸的创办。曾以“他在同辈人里是具有战略思考的朋友之一”励我。沈公在《青少年书法报》创办经年艰难维行时期,邀我同往钓魚台国宾馆拜会心仪以久的现代美术大师刘海粟老人。沈公向老人介绍了我之创办《青少年书法报》初衷与艰辛。我向捧读报纸的刘老说:“我以刘公办“上海艺专”精神,创办《青少年书法报》,期为青少年美育做一丁点儿事。”海粟老人感慨赞之:“福佑书坛后昆,功莫大焉。”成为我前行不殆的最大动力。

沈公还修书欧阳中石先生:“欧阳兄:近来好!曾向你请教的崔学路同志,今来京为《青少年书法报》事奔走。请与洽談。即送教安。”后来欧阳先生在他举办国内第一批书法专业班中介绍《青少年书法报》,赞为“中国青少年书法发展里程碑”,加以鼓励、肯定。《青少年书法报》创办之初谋划与实施,我忘不掉那些年从早到晚伴行沈公,从东堂子胡同人美家属楼到北总布胡同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室途中,款款讨论、煦煦和风、暖暖慰藉、殷殷期盼,所有这一切点点滴滴切身体会。办报初衷以及应备事宜,就是这样在与沈公砥砺谋划而渐地清晰而得以实施的。 一九八五年五月廿五日,创办未始,沈公即提前书信支持:“遵嘱写上题字与题词。题词用毕请留你作个纪念。”附言:“启老信已转去。又,承聘,应命。”七月四日沈公又信:“一路收获谅不少?今将启功先生题字寄上,请登收可也。即颂暑安。”

先生知我、励我、造我、期我;玄一不弃、不殆、不忘、不妄。学路自一乡间鲁生,懵懵懂懂,渐及笔墨,再及报事、人事,修为。一路关口,幸蒙先生准笺、点拨、指引得以前行至今。先生於我总是宠爱付出为十为百;而我总是承受讨取,回报先生十不及一、百不及一。

王玉姣:沈公对您无私的提携、扶持令人感动。您有今日之成就,想必他也很欣慰。

玄一:感谢玉姣一路追索,令我得以从头梳理,重享沈公在自己的修为、专业付出之外,格外又为予付出时间之长、期许之高、规划之广、操心之大、题书之众、关爱之切,结交如此素淡之情缘,是谓新纪恒大之谊。故吟《我字歌》:“我书非只我,沈公皆励我;我虽未臻我,不再孤单我。”

予惟不负先生,“玄微至道,一系与唐。”积以小善,惟期有成。自此,神会上路,是祈与公一道行远。

王玉姣: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玄一:祝愿你们的事业越来越好。

如您喜欢!!!

平台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