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吃饭大汗,一生白干”有道理吗?古人经验之谈,句句在理

 农俗闲话 2019-09-09

诗词歌赋作为古代文人墨客茶余饭后的生活形式历来就被人人们争相推崇,也因此往往忽略了其实在古时候,读书人并不多,反而是文化程度相对不高的平民百姓占了多数。而诗词歌赋虽然文辞华美,意境悠远但因为其旁征博引,晦涩难懂而表达的意思也大多反映精神层面的居多。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多少都有些不切实际了,老百姓更关注的是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内容,所以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文化载体,一种与财米油盐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文化形式便出现了,这就是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等等。

其中又以俗语最为特别,虽然以上三种在民间都比较流行,但相对之下还是俗语更为人们所喜爱。他虽然没有诗词的文采,但读起来却同样押韵,朗朗上口。而且在民间流传起来也是极为容易,就连稚子老妪都能轻易记住。当然,除了其本身的结构特点以外,最主要的还是俗语内容大多贴近人们的生活,人们更容易对其产生兴趣。就比如今天笔者要说的这句“吃饭大汗,一生白干”,除了句式特别以外,内容也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古代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风花雪月,他们最在乎的莫过于一日三餐。所以他们所探讨的也大多与此相关,也无怪乎连吃饭流汗的问题也没有疏忽。不过吃饭流汗的情况应该是大多有之的,尤其天气炎热的时候,或者吃火锅等等刺激性食物的时候。不过古人也没有大意,特地用了“大汗”二字与之区分,看来也是良苦用心了。

如今已是今非昔比,知识的普及早已不是问题,对于流汗的问题大家也是有所知晓。这完全属于一种正常的新陈代谢现象,也很少会引起大家的重视。正常流汗自然如此,但如果是并非炎热等特殊的情况,或者大家都不流汗唯独自己大汗淋漓,那肯定是身体给出的信号了。古书记载,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如果大量的出汗,那么我们吃的营养也会因此大大流失而无法完全进入胃部进行吸收。古代老人常说“汗者,精气也”,如果一边补充,一边过度外泄,这显然是不正常的生理表现。中医管他叫“虚汗”,现代医学叫“多汗症”,指的就是无论冬夏,亦或者吃饭做事,稍不留意就是汗如雨下,病因大多为发热性疾病或者代谢性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等。所以,如果发现了异常的大汗情况,是有必要前往医院诊断调理的。

总而言之,一生白干倒不至于,但对身体的影响还是不容忽视的。古人简单的八个字却将其朴实的人文关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用词拨不上诗词歌赋,但其良苦用心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而古人很多俗语都是教人学好,劝人向善的,闲暇之余读来总能然我们感受到那遥远的古代老百姓的温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