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并生: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为欧洲人虚构

 风声之家 2019-09-10

对阿拉伯哲学最有影响的“希腊著作”是一部伪书

“对阿拉伯哲学思想最有决定性影响的希腊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神学》这部其希腊作者不知何人,但被说成是亚里士多德的汇编。它是为第一位真正的阿拉伯哲学著述家铿迪而译成阿拉伯语的,……这部著作的历史价值是相当大的,……它一直被认为是希腊哲学的缩影。[21]阿拉伯人……一定把《神学》这部伪作看成是一部真正有用的书。伊本·纳伊曼的阿拉伯文版本虽然号称是波菲利对据说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的译作,但我们没有任何资料证明这位叙利亚新柏拉图主义者写了这么一部注释本。然而有人认为《神学》是另一位新柏拉图主义的大倡导者、代表希腊思想的最后一位大异教徒狄亚多赫·普洛克鲁斯(485年卒)所著[22],真是荒谬。这部著作几乎一定是被称为普洛克鲁斯的《神学要素》的那部书的同一部书,此书在阿拉伯语里进入伪亚里士多德的文集之中。十三世纪的经院哲学家,诸如圣·托马斯和圣·大阿尔伯特,在《原因书》的标题下研究或注释这一著作。……

在《神学》和《原因书》两书中,作为几乎整个阿拉伯哲学思想奠基石的流出论的学说,被阐述和讨论得十分彻底……”[23]

阿拉伯也有“逍遥派”

“受亚里士多德学说的影响,产生了阿拉伯理性主义者学派。这个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在伊斯兰运动内部,是伊斯兰经院哲学中的「唯理派」---穆尔太齐赖派。于伊斯兰运动之外,代表这个哲学流派的著名哲学家,在阿拉伯东方有铿迭、法拉比和伊本?西拿,在阿拉伯西方的安达鲁西亚(即西班牙)有伊本?巴哲、伊本?图斐利和伊本?鲁西德。这些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家,也被称为「阿拉伯的逍遥派」。”[24]

“阿拉伯哲学”没有进步

第?博尔说:“伊斯兰哲学始终是折衷派的哲学(Eclecticism),是以译成阿拉伯文的希腊著作作为基础的;其历史的经过可以称为同化的程序,而不可以称为生殖的程序。伊斯兰哲学既未能以新的研究自别于古代哲学,又未能自出心裁,以谋旧问题的解决,故伊斯兰哲学在思想方面没有重要的、值得记载的进步。”[25]

“古希腊哲学”通过阿拉伯传回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联系古代哲学和中世纪哲学、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桥梁」的阿拉伯哲学,在世界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潮流在西方几乎中断;而阿拉伯人在由中国传入的造纸术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下,通过系统翻译和注释,不仅了解了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腊的科学,而且掌握了亚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图派的主要著作,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阿拉伯文化,使当时版图包括欧洲的西班牙和西西里的阿拉伯帝国,成为一座文明的灯塔而大放异彩。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就是从这里通过由阿拉伯文译出的版本,传回欧洲,给西方的中世纪哲学输入了新鲜血液,打破了当时思想界的僵化局面。”[26]

“外国学者”在西班牙寻找“阿拉伯语著作”

“彼得雇用的译者是在西班牙工作的两个外国学者,凯顿的英格兰人罗伯特和卡林西亚的德意志人赫尔曼。他们来西班牙工作的初衷是寻找阿拉伯语著作中有关天文学、几何学和数学的著作,并把它们翻译成拉丁语。”[27]

古代西班牙是一种“马赛克式文化”,并不统一

“理查德·福特说过,西班牙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几个国家。……伊比利亚半岛的地形就像现在的希腊一样,把这个地区分割成截然不同的、分离的地区。因此,古代西班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马赛克式的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语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这种多样性,西班牙地区曾使用过的语言不少于五种。不幸的是,这些语言始终在挑战翻译的努力,因而我们对古代西班牙的了解只局限于古典时代。”[28]

“泛西班牙”概念是“罗马帝国”概念的派生物

“罗马对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强加的统治,创造了泛西班牙的概念,把西班牙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哥特人国王至少在理论上,是罗马人的继承人,因此他们统治着的是一个单一的王国。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天主教对阿里乌斯派异端的胜利,主教们给予了西班牙单一的宗教。对于西班牙民族主义者来说,罗马天主教与国家本身是同质的。”[29]

波斯人不知道自己民族的伟人?

希罗多德所讲述的关于古代波斯的伟大人物,后来的波斯人一点都不知道。“中世纪的波斯根本不知道有居鲁士、冈比西、大流士和泽尔士这些伟大人物(只有从希腊史料中才能得到)。他们却编造了一部古代神明和魔鬼的神话王朝。” [30]

20世纪前,阿拉伯人自己并不知道有所谓“阿拉伯哲学”

历来研究阿拉伯哲学的,大多是欧洲人,或者说是欧洲的东方主义者。由于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在进入20世纪之后,在西方留学的阿拉伯人第一次开始了解,原来还有“阿拉伯哲学”这回事。

“从本世纪20年代中期,在阿拉伯世界出现了一批注重研究阿拉伯哲学史的年轻学者。如塔哈·侯赛因(Tah Husayn)、杰米耶·索里巴(Jamil Salibā)、穆斯台法·阿布杜·拉齐格(Mustafa‘Abd-al-Rāziq)……等人,先后以中世纪的阿拉伯哲学为对象,或者撰写博士论文,或者出版学术专著,或者整理古代典籍,或者翻译介绍西方阿拉伯哲学史研究名著,阿拉伯本土的阿拉伯哲学史研究证实迈开了系统研究的第一步。”[31]

当代阿拉伯学者的“阿拉伯哲学”研究,基本上出不了西方的“东方主义”窠臼。

“阿拉伯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阿拉伯哲学对西欧哲学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使中世纪的欧洲人较全面地获得古希腊哲学的知识。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处于‘原始的粗野状态中’[32],僧侣是唯一受过教育有文化知识的人,他们为了维护基督教的统治,无情地摧毁许多珍贵的古代哲学和科学文献,其中包括许多希腊哲学家的著作,致使中世纪的欧洲人很多不知道亚里士多德的名字。由于阿拉伯译注的传入西欧,使欧洲人第一次获得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逻辑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的主张。……所以黑格尔说,西方是通过阿拉伯人,‘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西方人曾在一个长时期里面,除了这些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译本和阿拉伯人的评注的翻译之外,半点也不认识亚里士多德。’

其二,阿拉伯哲学中的进步思想最终导致了西欧经院哲学的崩溃和文艺复兴的到来。”[33]

从这里的解释来看,阿拉伯哲学对于欧洲经院哲学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第一,没有阿拉伯哲学就没有欧洲经院哲学,因为经院哲学的基础是从阿拉伯传来的亚里士多德哲学;第二,欧洲经院哲学又是被阿拉伯哲学的思想打破的,从而开启了欧洲的人文主义时代。

“阿拉伯哲学”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学者就阿拉伯哲学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具体内容是:阿拉伯哲学何时传入中国?受阿拉伯哲学影响的中国学者和著作;受阿拉伯哲学影响形成的主要哲学思想等内容,结论是中国受阿拉伯哲学的表现是:

以真宰说为核心的本体论;

以认主学为核心的认识论;

三纲五常与五功相结合的伦理观三个方面。[34]

问题是,同样一个阿拉伯哲学,为何对欧洲中世纪的哲学产生巨大影响时是一种面貌,对中国产生影响时却是完全不同的面貌呢?换句话说,对欧洲影响如此之大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何对中国发生影响时却一点影子看不到呢?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这个对欧洲影响巨大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完全是后世捏造并添加到欧洲哲学史中去的,实际的历史根本没有这回事。


董并生: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为欧洲人虚构(续)

综上考述,阿拉伯为所谓“古希腊哲学”进入拉丁世界的“通道”纯属虚构。

第一,公元7世纪前阿拉伯语不存在,因而不可能有阿拉伯哲学的存在。语言是哲学的载体,没有语言就谈不上哲学。

第二,阿拉伯语公元7世纪开始形成,并随着伊斯兰教的扩张而流布。在伊斯兰教形成的过程中,如果说从伊斯兰教中脱胎出与伊斯兰教教义近似的伊斯兰哲学,也许还说得过去,在一个年轻的语言体系中,出现一种完全异己的所谓哲学的可能性不存在。

第三,阿拉伯人本来并不认为有什么阿拉伯哲学的存在;所谓阿拉伯哲学的概念,最早由德国人提出,阿拉伯哲学的概念由东方主义教父勒南最初表述。

第四,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述及阿拉伯哲学,完全是从欧洲经院哲学源头的角度来展开的,结论是:阿拉伯哲学没有自己的东西,只是保存古希腊文献的一个通道。

第五,罗素在其题为西方哲学史的著作中,也述及阿拉伯哲学,也是将阿拉伯哲学作为保存古希腊哲学的一个通道而言。

第六,阿拉伯哲学早期并不存在,而在其将古希腊哲学移交给欧洲之后,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好像阿拉伯哲学只是为了给欧洲经院哲学做一个铺垫而存在。

第七,阿拉伯哲学从希腊文翻译而来,其希腊文本来历不明。这个传说依托于亚历山大里亚文化中心的神话,亚历山大里亚文化中心之说既不成立,阿拉伯哲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八,所谓“阿拉伯哲学”的著名哲学家实际上都是医生。

第九,阿拉伯人自己不知道有所谓阿拉伯哲学,直到20世纪20年代,阿拉伯学生到欧洲留学之后,受西化教育的阿拉伯才第一次知道欧洲人所说的阿拉伯哲学。

第十,阿拉伯学术同时期也传到了中国,完全是不同的内容,所谓“亚里士多德”的那些内容,根本就没有影子。

阿拉伯哲学的源头与其说在希腊,毋宁说在中国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鼓励人们求学时说:哲理是穆民失去了的骆驼,必须寻求,哪怕到中国去。”[35]

详见:董并生专著《虚构的古希腊文明---欧洲古典历史辨伪》(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

--------------------------------------------------------------------------------

[1]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第521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

[2]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3卷第261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1版

[3]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第521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

[4]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3卷第252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12月第1版

[5] 乔治·才丹《伊斯兰文明史》卷三,第171-175页;转引自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卷第567-568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6] [伊拉克]穆萨?穆萨威《阿拉伯哲学---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1977年阿拉伯文第二版中译本第26-27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月第1版

[7] [伊拉克]穆萨?穆萨威《阿拉伯哲学---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1977年阿拉伯文第二版中译本第27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月第1版

[8] 纳忠《阿拉伯通史》下卷第221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9] 详见纳忠《阿拉伯通史》下卷第221-224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10] 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卷第580-581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11] [叙利亚]艾哈迈德·优素福·哈桑、[英]唐纳德·R·希尔《伊斯兰技术史》中译本第160页,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12] [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上卷第1分册第561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

[13] [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上卷第1分册第567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

[14]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第516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

[15]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第517-518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

[16]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第518-521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

[17]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中译本上卷第516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9月

[18] 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第35-36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19] [美]马吉德?法赫里《伊斯兰哲学史》中译本陈中耀「译者的话」第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20] 转引自蔡德贵「伊本?鲁西德的认识论和阿威罗伊主义」,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第63页

[21] (参见迪昂《宇宙体系》卷四,325页)

[22] (伊本·奈迪姆《书目大全》367页)

[23] [美]马吉德?法赫里《伊斯兰哲学史》中译本第32-33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24] [伊拉克]穆萨?穆萨威《阿拉伯哲学---从铿迭到伊本?鲁西德》1977年阿拉伯文第二版中译本译者序第4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月第1版

[25] 第·博尔著,马坚译《伊斯兰哲学史》,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5页;转引自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第9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26] [美]马吉德?法赫里《伊斯兰哲学史》中译本陈中耀「译者的话」第1-2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第1版

[27] 雷蒙德·卡尔等《西班牙史》中译本上册第79页,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11月第1版

[28] 雷蒙德·卡尔等《西班牙史》中译本上册第1页,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11月第1版

[29] 雷蒙德·卡尔等《西班牙史》中译本上册序言第6页,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11月第1版

[30] [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中译本上卷第1分册第564-565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5月

[31] 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第38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3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400页

[33] 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第392-393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34] 详见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第394-402页,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35] 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卷第576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2刷

原帖http://bbs.tianya.cn/m/post-worldlook-1545641-1.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