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诗歌中品味古人的爱国情怀

 云中公子 2019-09-10

从诗歌中品味古人的爱国情怀

  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古已有之。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与忧民是两种不可分割的情感,热爱国家必定同情劳苦的人民,而一个忧民爱民的人,必定也是一个热爱国家的人。爱国忧民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或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表现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或抒发自己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或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苦闷,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根据诗歌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爱国诗(词)人,爱国忧民诗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魏晋时期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长诗《离骚》,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了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无比憎恨,以及对楚国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体现了他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献身精神。“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两句,是《渔父》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自己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世人都是迷醉的,唯独我清醒,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屈原恰恰又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因此,屈原没有听从渔夫的忠告,甘愿“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现象,在这种相互混战的局面下,建安诗派的出现对诗歌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曹植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征战四方,自谓“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试表》)有着“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白马篇》便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诗以浓墨重彩之笔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少年游侠形象,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唐朝时期

  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杀敌报国的坚定斗志与信念。他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抒发了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 “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他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然而,奔波一生,他最终没有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他说:“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一问一叹,表达报国无门的苦闷。面对“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的局面,杜甫胸中涌起了报国激情,他说,国家危难时,我拯救国家于生死存亡之际,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我只会奋不顾身,投入到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只可惜,作者空有报国热情,却无报国机会,只得感叹“寂寞壮心惊”!
  李贺是一介书生,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却因为“避父讳”而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李贺父名 “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因此失去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他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作为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上战场杀敌报国,收取那被藩镇割据的关塞河山呢?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意气风发的战斗热情。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作者认为作为书生,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可是如若想投笔从戎,又苦于没有入仕机会。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就是这期间的一首代表作。他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沉迷声色中的达官贵人,及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两宋时期

  苏轼的早期豪放派作品 《江城子·密州出猎》,它一反宋词偎红倚翠之态,拓宽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为词的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三句,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他说如果朝廷重用“我”,“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文天祥的代表诗作 《过零丁洋》,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气贯长虹,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国儿女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希望能收复中原。当回忆壮年从军的生活时,他自豪地说道:“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表现了词人对自己那段军旅生活深深怀念之情。他还曾许下诺言,要实现“封侯在万里”的壮志,可是他的报国之路是无比坎坷的。
  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人流传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表达对“岳家军”的由衷敬畏。他挥师北伐得关键时刻,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他曾写下一首壮怀激烈的 《满江红·怒发冲冠》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辛弃疾的一生亦是不得志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以说是辛弃疾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他屡受挫折却坚持不懈的精神动力。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心中充满无限悲愤,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但他的报国理想却不曾破碎过,他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明了自己老而弥坚的心志和决心。他坚信抗金事业一定会取得胜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李清照在面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惨象时发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豪气冲天的呼声,说,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家人民而死,要成为鬼中的英雄。这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作者此二句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力地讽刺南宋朝廷只顾逃亡不顾百姓生死的行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元明清时期

  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洋溢着沉重的沧桑感和时代感。他从秦汉的兴亡中得到的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遭殃受苦的总是老百姓。
  夏完淳是明代著名爱国诗人,他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十四岁随父抗清。“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句,表达了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之情。作者希冀明朝东山再起,并为之抛洒热血,谁知壮志未酬,却身陷囹圄,重整山河的宏愿彻底落空,眼看着自己的国家倾覆,却无能为力,这种仇与恨使他禁不住悲恸落泪。最终,他表明心迹,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两句是作者爱国忠心的流露,写自己虽然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可自己并没有灰心失望,希望自己的一腔爱国热血,朝廷能够明了。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对国家、民族却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不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这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于谦的“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清正廉洁的操守。他在另一首咏煤炭的诗中写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表达自己要以天下苍生为念,甘愿为人民利益而不辞辛劳的自我牺牲精神,有杜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民情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