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附细辛汤治腰背疼痛思路

 准提药师安般禅 2019-09-10

麻附细辛汤,乃汉代名医张仲景的成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缩写。它是由中药麻黄、附子(今用制附片)、细辛三味组成。其立方意义为:病人平素肾阳虚,被寒邪侵袭,故出现精神不振,想睡而睡不着,是谓少阴病。而少阴病不发热,若出现发热的表证,则视为既有太阳表寒,又有少阴里寒。方中麻黄发散太阳的表寒,细辛温散少阴里寒,附子(附片)助阳温肾,通散表里之寒——是谓发表温经。然而,据笔者多年的临床观察,加味麻附细辛汤,治老年陈旧性腰背痛(有时放射到肩臂),效果十分满意。如有一年近八旬的老妪,患腰背刺痛三十余载,曾按风湿治疗数年,无效,亦采用针灸、拔火罐等法治疗,也不见效果;西医则按脱钙、神经性疼痛治疗,亦无效。笔者以为,此由腰肌劳损、日久受风寒侵入滞留所致,加之年老素体肾阳虚,故久治不愈。有鉴于此,笔者投以加味麻附细辛汤一剂,疼痛减轻,四剂病愈。

加味麻附细辛汤由以下九味中药组成:麻黄15g,制附片60g,细辛12g,桂枝12g,川芎15g,白芍25g,干姜30g,谷芽30g,山楂15g。

方解:方中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皆辛温之品,可发散风寒,又祛风止痛,尤以辛窜之桂枝,可驱除滞留之风,取其通则不痛;川芎乃血分气分两行之药,既可活血祛瘀,又能行气止痛。而腰肌劳损,乃因血瘀气滞,加之风寒侵袭,故持久刺痛;附片大辛大热,可温散停滞的寒邪,且兼壮肾阳,再加之温守之品的干姜的配合(俗称附子无姜不热),故可收温寒止痛之功;白芍乃苦酸微寒之品,既可协调营卫,柔肝止痛,又可节制温热之性,使之祛风温寒止痛而不伤阴;山楂、谷芽则可协同川芎散瘀行滞(山楂),更可养胃护胃(谷芽),盖因辛散温热之品有损胃的副作用。以上九味中药各尽其能,又相互协调,故可解除老年人陈旧性腰背疼痛之苦。

据笔者所知,时下有不少老年人患有陈旧性腰背疼痛病,医者不妨用上方一试。服本方值得注意的是:药必须久煎(水开后用文火煎熬20~25分钟),以不麻口为度。服药时,药汁以温热为宜,否则便会影响疗效。

出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8a5e9b0100ocf1.html

*********************************************************

细辛,是医学界挠头的药物之一,与川乌,附子同列。几乎人人谈虎色变,畏之如蛇蝎,有终身不敢一用者。细辛,本是医圣手中的秘密武器,用于救危亡于顷刻的一号大将。由于宋代元祐年间陈承《本草别说》中有“细辛若单用末”(这是无的放矢,从古代到今并无一人以单味细辛末治病),不可过钱匕,多即气闭塞,不通者死”一句。陈的根据是某狱中一囚暴死,似与服用含有细辛的药物有关,既为查证属实又未作药物成分分析,想当然道听途说写入书中。后来时珍老人编著《本草纲目》时,不辨真伪,不读《神农本草经》的明文记载,以及《伤寒论》经典用药范例,将陈说引入《本草纲目》。于是,“细辛不过钱”的谬说便流传天下,使救命功臣细辛蒙冤,蒙冤439年。

中医界要为细辛平反昭雪,要追根溯源。《伤寒杂病论》是公认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之魂,而医圣用药所遵从的是《神农本草经》。两大经典,足以拨乱反正!

先看《本经》论述:《本经》将细辛列为上品,所谓上品即可以久服,可以延年益寿。论曰:“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弊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清代张隐庵释此段经文,指明医圣的用药法度,并批驳陈承谬说,极有见地,敬录如下:“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秉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俯,水气相连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徇行失职(本气之伤,外邪之侵),则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麻附细,小青龙汤病理,病机)。

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颠入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麻附细又一解法)。

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风侵相浸,痹于筋骨,则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

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

又曰:“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则死。近人多以此语忌用(细辛),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小青龙汤内之细辛之所以能够止咳,定喘,皆辛香宣肺,启闭开窍之功!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多用?方书中类此言不少(未指出李时珍,留足了面子)学者不善详审而遵守之(凡经典必恪遵之,原原本本继承之),岐黄之门(伤寒论是第一道门槛),终身不能入矣!

再看医圣张仲景如何用细辛。

医圣用细辛共16方。凡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重用细辛散寒化饮之功,用量为三两,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及其类方等8方。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兼夹外邪或内生之实邪,则细辛只用二两,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治太少同病,毕安内攘外之功于一方,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与附子,大黄相配,治寒积便秘,胁下痛。细辛辛散之力极强,只用二两,以免辛散太过。同类方共5方。其余各方都是丸散,用量不等,但每次服用用量极小。

医圣用细辛已入化境,《神农本草经》的药理,在《伤寒论》中发挥了极致!《本草正义》全面总结了仲景用细辛之秒:“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颠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通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细辛以辽细辛为佳,药力雄厚,疗效显著。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呕吐,有人主张蜜炙一刻钟,以减其辛烈之味,此法可行。凡用细辛剂,对老幼妇儿重症病人,可依照仲景基础有效用量,全方按比例迭减至最小量,然后逐日叠加至基础用量,以保证疗效。适当变通以适应不同的病人。总结细辛之功用与用量,医圣张仲景应是我们的典范。我们只听张仲景和《神农本草经》的教诲,而不是不看四气五时,升降沉浮,脏腑归经,只论药物的化学成分,那样我们就不是中医了。中医复兴之路在古代而不是现代,中西结合,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已经化掉中医的灵魂,只剩一具躯壳。只有彻底洗脑,告别错误,拨乱反正,回归经典,原本继承传统,才是中医的再生之路。一味迁就西方,附庸所谓科学,那就是自我毁灭!

********************************************


***********************************************

    麻附细辛汤


    所属分类:
  • 温里剂

    方剂出处:
  • 《玉案》卷二。

    药材配方:
  • 人参,甘草,细辛,芍药,附子,黄连,

  • 人参

    人参

    功效:食材功效_温肺_生津止渴,食材功效_补肾_补肾虚,食材功效_安...

    主治: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详细]

    入药方剂:当归活血汤,酸枣仁汤

  • 甘草

    甘草

    功效:食材功效_温肺_润肺,食材功效_健脾,食材功效_和胃

    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详细]

    入药方剂:清瘟败毒饮,款冬白薇茹(艹虑)丸

  • 细辛

    细辛

    功效:食材功效_发汗解表,食材功效_消炎止痛

    主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1)发散风寒:用于风寒感冒或风寒所致的头痛,可配麻黄、...[详细]

    入药方剂:养心汤,千金夺命鳖牙膏

  • 芍药

    芍药

    功效:食材功效_通血,食材功效_调经

    主治:1、腹中虚痛。用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夏月加黄芩五分,恶寒加肉桂一钱,冬月大寒再加桂一钱。  2、...[详细]

    入药方剂:止痛药,当归活血汤

  • 附子

    附子

    功效:食材功效_其他功效

    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踒躄拘挛,...[详细]

    入药方剂:天麻白术丸,地黄饮子

  • 黄连

    黄连

    功效:食材功效_润肠,食材功效_通血

    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详细]

    入药方剂:清热调血汤,皮炎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