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伪装成“精致”的“消费主义”, 正在掏空年轻人

 饮膳道人 2019-09-10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我们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渐趋热切。然而,当下一些年轻人超越自身实际,过度追逐所谓“品质生活”,他们的生活状态不难描画:

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没有错,但所谓的“美好”,可能只是表象。

汇丰银行今年2月份数据显示,90后人均负债高达12.79万元。

明明工资只有几千块,结果总是欠下了几万的卡债,怎么会这个亚子?

“伪精致”背后是消费主义陷阱

以物质为衡量标准的“伪精致”大行其道,背后不只是人们对于“物”的追求。在朋友圈晒出刚买的大牌口红,想传达的不是“我买了一个商品”,而是“我有消费名牌口红的经济实力”。如果说,通过物质得到满足感是“伪精致”盛行的内在原因,那商家、媒体传达的“物质至上”概念,就是那个推波助澜的“帮凶”。

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影视剧都在告诉大众, “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 “做男人要舍得花钱”。

一个精致的女人,该用什么护肤品,背什么包,佩戴什么首饰,早就被广告做成了模板。

奢侈品因此不断被吹捧和追逐,且逐渐低龄化。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仪式感”的追求,更是煞费苦心。各种节日礼盒被赋予重要意义的纪念版套装,包装精美的限量版商品……

这一切,都被打上“仪式感”的标签。人们沉浸其中,以为这一切都是自愿购买,实际却受到外界的深刻影响。

商品和商品之间,其实存在一条“暗示意义链”。当你买了一部新款手机时,就会被暗示需要一副高级的耳机搭配,紧接着又会被暗示一个配套的音响……

消费就这样,永无止境。盲目地以此指导生活,很可能掉进物质的深渊。

看轻细枝末节,转换安全感来源

许多人习惯把物质抬到过高的位置,过于看重细枝末节的讲究,以此来标榜自己生活得很好。可有时,看不见的东西,远远比看得见的更重要。

刘若英在文章《一世得体》中回忆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我会提醒自己脸上总要带上笑容,心中满是欢喜。这很重要,因为唯有如此,才是一切得体皆宜,这是祖母教给我的。”

这种得体,是发自内心的从容和深入生活的习惯。愉悦了自己,也照顾了他人。

内心真正充实丰富的人,即使脱离了物质,也可以过得美好。

《上海的金枝玉叶》讲述了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四小姐的故事。

郭婉莹物质富足,自小就读贵族学校,衣食无忧。但动荡的年代,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一连串重大变故后,郭婉莹家道中落。

没有财富支撑的她,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养不起名贵的宠物,就给儿子买了一只小鸡,叮嘱孩子好好养着”。这样的事,不胜枚举。

郭婉莹总说:“要是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事,那个时候一定不要怕,什么都不用怕。”苦难没有让她失去光彩,反而颇有种“苦中作乐”的骄傲感。

心灵富足,才是好生活的真正底气。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更富有、更漂亮、更优秀……人人都不想落后,但以物质和外在作为标准,不会有尽头。

放下外在的物质焦虑,真正的精致,取决于你由内而外的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