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圈:一流单位中标、二流单位进场、三流单位施工……

 zhaxx 2019-09-10

施工邦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工程


在工程领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乱象,有的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工程分包、二次分包、转包等现象,表现为:一流单位中标,二流单位进场,三流单位施工。这就像一个怪圈,一直存在于建设工程行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圈呢?

从一开始,大型建设工程项目在招标的时候,设的门槛比较高,只有具备较高的资质和实力的企业才有投标资格。一般小企业或者资质不够全的企业,压根没法参与投标。

那既然大型国企或者大型施工单位中标,他们有些为什么不自己施工,而要进行转包呢?

他们的施工机械设备不够。比如一家市值50亿的公司,它的固定资产只有6500万元,和一个高速标段所需的造价设备差不多。这种轻资产的企业结构成为了市场主流,而且很多大企业已经慢慢适应了外包管理模式,所以拥有的自有设备远远满足不了项目的建设所需。

生产工人也不够。目前各大施工企业只招大学生作为技术管理人员培养,生产一线全是临时的施工队、民工。很多项目工地上的工人,其中90%的都不是中标单位的,而是分包商的,外包人数远远大于自己的员工人数。

这些大型施工单位凭借自己的资质优势和各种优势中标后,却没有匹配相应的设备和生产工人,而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去进行各种分包。

 

大多数施工单位在中标后都是只派几十名技术管理人员进场,主要负责技术方面的工作,剩下的生产设备和生产人员由分包商提供,以劳务、机械、材料等各种方式分包出去。

与此同时,小一点的企业,因为没有那么多在建项目,所以有大量空余的设备和工人,但却因为缺乏优质资质而无法参与投标,于是只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分包之路,来养活企业。

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建设工程行业的怪圈:没有资质不能承包工程,没有业绩又不能申报资质……不只是一些小单位,现在很多大型施工企业也在为业绩发愁,要靠BOT或者PPP等一些大项目取得业绩。

近年来多了一些特级资质企业,但管理上普遍存在做大但未做强的情况,表现在大型建企赢利能力低下,项目管理模式落后,风险控制和抵御能力差。

大型建企对项目的管理一直很弱,有的甚至以挂靠为主,收一个管理费了事,这种现象存在巨大的经营风险。建企总部并不能将全部责任承包给下属机构或分包单位,但主要利润却留在了项目上。

近几年,多数上市建企近年的平均利润普遍维持在1~2%左右,与建企总部承担的巨大的经济风险、质量风险、安全风险严重不符,与大型建企发展所需的资源需求也严重不符。这种现象是建筑行业独有的,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

想看更多的技巧干货、建筑行业要闻、建筑原材料行情,请访问施工邦官网:www.shigongbang.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