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举头望明月'的四层境界,会不会有人比李白更高?

 360QAQ 2019-09-10

    月亮,是一个非常非常特别的存在。从古至今,它只有一轮;从天涯到海角,它也只有一个。

    太阳不也是如此嘛?可太阳始终圆润饱满,始终象征着光和热,给人积极的能量。月亮却不同,它有阴、晴、圆、缺。

    古时候没有高楼大厦,月亮挂在夜空,格外引人注目,古人也总喜欢举头望月。可虽然他们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月光在他们心里却映衬出了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心事。

    那些风景、那些心事,被古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等我们这些后人再去翻看时,便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第四层境界:月如无恨月长圆

    农历每月初一,几乎是看不见月亮的;初二以后,慢慢有了月牙,逐渐圆润;到了十五,是月亮最圆最美的时候,只可惜太过短暂;从十六开始,月亮又会一点点变回月牙,直到看不清、看不见。这一个轮回,就是农历的一个月。

    每一个夜晚,月亮的脸都在悄悄地改变。这变化太多、也太快,仿佛命运的悲、欢、离、合。

    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又数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为皎洁和圆满,所以这一天便是象征团圆的中秋。

    '诗魔'白居易和大文豪苏轼,都写过一首《中秋月》。

    白居易说'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中秋之夜的月光应该是很美的呀?它会给谁'添愁益恨'呢?

    诗里提到了四种人:'陇外久征戍'的人、'庭前新别离'的人,还有'失宠故姬',以及'没蕃老将'。总结起来,都是失意之人。

    月圆的时候,人却难以团圆。失意之人心中的愁与恨,被中秋的明月勾了出来。

    那月圆人也圆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惆怅了?

    再看看苏轼的《中秋月》,他写在苏轼和弟弟苏辙共同赏月的中秋,可苏轼还是伤感地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徐州。次年四月,苏辙送苏轼到徐州上任,并在徐州陪苏轼住了一段时日。这年中秋,兄弟俩一起赏月,本是人月两团圆的美好夜晚,但苏轼想到中秋过后,弟弟马上就要走了,不知道再见月圆时,兄弟俩各自身在何方,于是又伤感起来。

    相比起颠沛流离的人生,这种团圆的美好何等短暂!所以北宋文学家石曼卿,为唐代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对上了绝妙的下半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如果苍天有情,看尽人间爱恨离别后,大概也会渐渐老去;如果月亮无恨,就应该夜夜圆满,那人间大概也没有别离了吧。

    石曼卿的句子对得虽秒,可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哪里是因为月亮有恨呢?那不过是人心的恨折射到了明月之中,是人想让明月来分担自己心里的恨吧。

    将月亮的圆与缺,和人生的悲与欢相关联,这是古代文人多情的一面。但如果只是这样理解月亮,就太浅显了。而像苏轼这样的一代文豪,他对月亮的认知当然不会仅限于此,后面还会提到。

    第三层境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比单看圆缺、悲欢更高一层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我会说,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这是一首绝命词,是李煜被毒死的前夕所作。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的一天,宋太宗派人去探视李煜,李煜说:'当初我错杀忠臣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了这首《虞美人》。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北宋他乡的这轮明月,也照耀着南唐的故国江山。你说这愁有多大、多深呢?除非一江汹涌的春水,再无可比!

    据说,宋太宗就是在看完这首词之后,给李煜下了牵机药,把他的痛苦结束在了他四十二岁这一年。

    明月之下,一切都已不堪回首,这听起来是更加悲伤的心境。但李煜高出的那一层境界,在于他的词作,写出了明月千古不曾陨落的一面。

    当初刚从父亲李璟手里接过江山时,李煜也曾意气风发,'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那时他眼里和心里的月色,清淡而柔和;

    南唐灭亡,李煜刚被囚禁于汴京时,他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月犹在,只是形状如钩,不管是他的人生还是他的国家,圆满都已经不再;

    直到最后,经过三年的痛苦和挣扎,李煜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春花秋月'究竟何时才能了?之所以不堪回首,正是因为明月依旧,还是他意气风发时的那轮明月,只是他已不是从前那个自己,故国也已经是别人的城池了。

    这样一路看着明月走过来的李煜,看透了它的亘古不变。他的文字踟蹰在不变的明月和变化的人事之间,这比起咏叹月圆月缺,更多了纵深感。

    第二层境界:思苦自看明月苦

    这前两种境界,或高或低,却都离不开一个'愁',离不开一个'恨'。而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戎昱,用一句诗,开启了望月的更高一层境界——'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秋月》)

    到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那儿,他更替月亮证明了'清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欧阳修写这首词,其实也是在离别的时候。

    那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三月,欧阳修在洛阳的任期已满,即将回到汴京。在洛阳的三年,欧阳修是很快乐的,当时他的上司是西京留守钱惟演,他非常支持欧阳修的文学创作,几乎不给他安排琐碎的政务。欧阳修也在这期间结交了很多文人挚友,互相切磋,留下很多佳作。所以要离开时,心里也有很多不舍,他在送别的酒席上,写了这首《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拿着酒杯想把归期说定,可是还没开口就先哽咽了。

    虽然一开头就是悲伤的离别气愤,可下一句,欧阳修立刻有了一种反思:'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是豪放而豁达的,而且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验,他明白用力伤情,不如珍惜眼前的人和景。所以他在最后说:'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此时只需要相携同游,把满城牡丹看尽,这样才会少些凝重的伤感,无憾地与春风辞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评价欧阳修的《玉楼春》:'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吧。其实仔细想想,月亮的阴晴圆缺,正如老子说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月缺的时候是'损',但它正向着圆满迈进;而等它圆满的时候,却也意味着又将走向残缺。

    如果我们能用这种变化的心情去欣赏月色、去看待世间冷暖,或许心中的困顿就可以消解了。

    又要说到苏轼了。在那一年他与弟弟苏辙共度中秋、共同赏月之前,他曾在密州自己度过了一个'欢饮达旦'的中秋。当时,他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求外放,便来到了离弟弟较近的密州为官,可团聚的愿望仍然没能实现。那晚,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面对一轮明月,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这首词里,苏轼体现了更高的望月境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既然自古难全,那就以平常心接受吧,只要我们都健康平安,就算远在千里,不也是共赏这轮明月嘛。

    第一层境界:月行却与人相随

    会有比平常心更高的境界吗?当然有,有人还发现了月亮的慷慨,更有人从明月中获得了信念。

    南宋诗人吕本中,有一首著名的《采桑子》,写得很好玩儿,它用一个女孩儿的口吻,嗔怪她的情人——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你为什么不能像明月那样,无论南北东西,都与我相伴相随呢?

    这便是看到了月亮的慷慨,不管你是否抬头看向它,它都在那儿,从未远离。

    也许在别人眼中很难,可潇洒的'诗仙'李白,很容易地接收到了月亮的情谊。

    当年,李白在长安做唐玄宗的御用文人,每当宴请或郊游时,他都会叫李白到场,赋诗记录。

    对李白来说,这样的生活久了,便是无趣的。他的政治理想无人留意,心情也孤寂苦闷。

    他也曾'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但'诗仙'就是'诗仙',他天真地'举杯邀明月',月亮接收到这份信任,便回报了他一个光影。于是,他们结成伙伴,'对影成三人。'李白感觉不到孤单了,他在月下欢快地畅饮,'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并且还与月亮相约,要永不分离,'相期邈云汉。'

    是不是很傻很天真?是不是很美很浪漫!

    李白不仅自己与明月为伴,他还托明月陪伴他的好友王昌龄。

    当时,王昌龄被人指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因此被贬官离开洛阳。远在扬州的李白听说之后,写诗遥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把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王昌龄到遥远的地方。

    对李白来说,月亮真是一位可以信赖的朋友。

    如果说有谁能在望月的境界上超过李白,我知道的,就是南宋词人张孝祥吧。

    人们都熟知辛弃疾和苏轼在豪放派词作上的继承和发展,却很少注意张孝祥在他们之间起到的过渡作用。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孝祥在岭南做知府期间,受政敌谗言挑拨,被贬官北还,途经洞庭湖。这一天,恰好临近中秋,正常情况下,张孝祥是不是该对月惆怅自伤?可他不是。

    在辽阔的洞庭湖上,他乘一叶扁舟,看到湖水明净清澈,水天交融。这朗月星河,也映出了他内心的坦荡。在自由的天地里,他说——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念奴娇·过洞庭》)

    没有怨天尤人,只有与天地合而为一的喜悦,而且这种喜悦之情,都难以用语言来传递。

    秉性高洁,才会如此自在。而张孝祥又是那般爽朗豁达,中秋时节,虽没有家人在身边,但他要'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用北斗七星这把大勺子,舀尽西江水,遍宴山川,世间万物都成了他的宾客。想一想,这是何等豪迈啊!

    张孝祥在中秋的明月下,获得了一份'肝胆皆冰雪'的信念,这不是望月的最高境界吗?

    结语

    有人因月亮不能长圆而恨;有人因今时月不是从前月而伤;有人看懂了月亮盈亏之间的辩证法则,向月亮学会了平静;有人用月光照彻生命,获得了陪伴与支撑。

    你如何看待它,它就如何回报你。月亮如此,万事万物大概都是如此吧。

    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也该公平地对待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