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幅作品《荷叶何田田》

 360摘手卢 2019-09-10

王新英老师:画面很唯美,请教:是做了美术处理吗?

崔伟立老师:是的,作者做了后期处理。


张维明老师:
第一张作品,感觉是万绿丛中点点红,很入眼。但从构图和标题看,个人认为可以适当裁剪,把图下枝蔓进行裁剪,把图中的船置于黄金分割点上,从水平线看有些畸变。


艾静老师: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看着标题,不禁想到这诗句。
画面中满眼的荷花莲叶,繁茂一片,作者后期可能使用了PS滤镜库中海报边缘模式进行艺术效果处理。
应该是前期在处理时,没有把色阶和其他的层次调节开,造成艺术处理后画面整体灰度值较大。
想更直观的去感受,可以把照片转为黑白模式,方便直接查看画面中黑白灰三者的相互关系。

曹浩东老师:

《莲叶何田田》取自汉乐府诗《江南》句,比喻莲叶密密麻麻多么茂盛,用作这幅作品的题目还是较为切题的。
作品看起来拍摄于圆明园。作者取了较低的拍摄角度,以压低驶过的黄色游船来表现绿叶掩映的场面。个人觉得光比有些大(顶光),iso完全可以再低一些。作者后期用滤镜修饰了一下,但总体感觉空间感有些不足,构图太过平常,如果是初学,当给点赞,如果有一定基础,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艾静老师:
个人还是希望画面层次再丰富些,黑白灰间过度拉大些。当把光线的韵律展现出来时,会发现这韵律能带动出风的节奏感,画面更有一番意境。
画面采用了4:3比例构图,这是相机的默认比例。4:3的画幅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建议采用16:9的比例构图,对画面进行剪裁。
16:9的画幅更适合表现宽阔的场景,给人更多无限遐想的空间。
利用好不同的画幅,不仅可以锻炼严谨构图,还可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崔伟立老师:

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太多的荷塘(荷花)作品,走近荷塘,面对着一大片荷叶与荷花,很多影友往往会觉得无从下手,因为拍出新意实在太难了。
作者没有纠结于荷叶与荷花的细节,反而从一个更普通的视角将《荷叶何田田 》的气势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说实话,我曾经很不屑于在荷塘拍摄这样的大场景,但看到这幅作品时,虽没有夜色,我还是想起了朱自清“弥漫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婀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的精美段落。
再仔细品读,就能读出作者是怎么寻找角度的,又是怎么安排近中远景的,甚至画中“画舫”的位置,也是作者可以等到的。
只是作品的后期PS有些过劲儿了,锐度太高,反而失去了那种“弥漫开来”的韵味。


施威老师:个人感觉后期处理过度了,远处有些“糊了'的感受。




第二幅作品《老伴儿》

施威老师:
标题<老伴儿>预示年老后的孤独,与影子为伴。孤影独怜。画面艳丽中透着沉稳、苍桑。


艾静老师:
《老伴儿》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残荷和枯叶相依相伴的状态比作老来伴儿~~
运用了圆形扇面的后期手法,突出主体,更多了一份中国风,很棒的尝试练习,可以加个落款。
春华秋损,起起落落,荷塘已无昔日风韵,仅仅是荷塘一角,便可想象,此时的荷塘可能早已残破不堪,透着淡淡的忧伤与凄凉,许是对荷塘的依恋,寄托于枯叶与残荷间,萌生出这浅浅暖暖的深情,这是画面中枯叶与残荷的深情,也是作者的深情。我们都曾经历过小荷才露尖尖角,都曾体会过年少轻狂,都曾浪漫过青春芬芳,也都曾绽放过朝露年华。而今,我们也会一同携手走进那朴实无华的落日余晖中,纵然老去,我们依旧浪漫如故,依旧深情不负。


曹浩东老师:
先为作者的奇巧思维点赞。但从画面本身,似乎觉得有些茫然。残荷叶和落入水中的黄叶搭伴儿似乎有些牵强。但从拍摄本身来看,在用光、景深、诸方面还是值得学习的。
后期剪裁成1:1构图且用圆形画框制作成小品,增加了趣味性,值得借鉴学习。


崔伟立老师:
品读画面,我一直在思考“老伴儿”到底是什么?

老伴儿就是那种“年轻时不管你在哪儿,我都会等你。老了老了,我们在一起,我看着你一天一天地变老,而脑海里仍然是你年轻时的模样。”
感谢作者发现了这一很有“趣味性”的情景,并诞生了“我要与你相生相伴一 起变老”的想法,拍摄数据值得借鉴,深度阅读可以体会一下焦距、光圈与景深的关系。




第三幅作品《美与丑》

史克津老师:

此片呈对角线构图,曲线排列的莲蓬簇拥着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蕾。色彩和谐,构图美观,应该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只可惜有的莲子被人無情地抠走,使莲蓬落得一片狼藉。这样不文明的行为与荷塘美景是多么的格格不入!作品扣题“美与丑”,给作者点赞!

沈大宁老师:有同感。


曹浩东老师:这幅作品直击社会不良现象,难能可贵。点测光,曝光准确,画面清晰,后期压暗了背景,突出主题,学习点赞。我以为还可以再剪裁一下。

王新英老师:对角线构图,美的荷花,丑的行为,给作者点赞,请问手动,f22,1/50慢门,为什么使用慢门的?


韦建恒老师:抠走吃掉的是园丁辛勤培育的一颗(个)新的生命。


冯宪法(正本清源)老师:
这幅图选材立意直击社会不良行为,让观者在视觉冲击下,心灵受到震动。为作者点赞。


韦建恒老师:
作者可能是考虑景深,有了三脚架,冒险用慢门。


崔伟立老师:在三脚架上,快门速度可以慢,但同时还要考虑风对花卉的影响。


崔伟立老师:
我是一直害怕老龄影友去拍摄“批判主义”作品,因为它会引起心中极度的不愉快。
荷花是美的,而在这种美的面前,一部分“爱美的人”却是无比丑陋,画面不用过多的深度解读,您就能想象出那些“扣”走莲籽的人是怎样的一幅丑恶嘴脸。
光圈F22上快门速度都慢到了1/50秒,手持相机拍摄,好悬!
这样的画面不需要那么大的景深,手持相机拍摄的影友,可以适度放大一下光圈,保证一定的快门速度。


艾静老师:
这是一幅现实批判主义的作品,作品揭示着人性的美与丑,我们大多爱看荷花莲蓬美好的模样,但就有人为了一时的贪嘴,忍心去破坏这幼小的生命。
荷花的美,就在那里,作者直接拍了出来。
人性的丑,就在那里,也被我们的作者直接拍了出来。
若莲蓬可以说话,大概会嘲笑愚蠢的人类吧。


崔伟立老师:通过后期剪裁,还可以再狠狠地批评一下,且看下图《残花之美》

把最丑的当成最美的,直接呈现在您的眼前,这样不是更狠更批判吗?





第四幅作品《圣彼得堡街头的艺人》

艾静老师:

《彼得堡的街头艺人》
上周点评中,我曾引用过崔老师语录,拍二个人,拍的是关系,拍的是交流。
画面中的两个人没有交流,相互间除了绿色短裤外,没有更多的相通点,个人感觉可以分别以单独个体展现,这样主体突出,画面情节可以多等等,等出艺人的作品有所展现再拍,可能更有利于主题思想表达。


王新英老师:相似的装扮,同样的专注,如果有交流应该更好。


曹浩东老师:
这应该是一张旅游纪实照片。在欧洲、俄罗斯,像行为艺术家、自由艺术家在街头多见,有异国风味,纪录下来也是很好的。
要拍,很容易;
要拍好,有些难。
这张照片如果没有标题提示就不知这是在干什么,拍摄角度、人物神态、姿体语言均有待推敲。


崔伟立老师:
说实话,我是既没有看出这是圣彼得堡,也没有看出这两个人在献什么艺?
也许去的不是时候,或者说拍的不是时候,但这都不是我们使用文字来替作品进行解说的理由。
如果镜头语言不能将我心中的想法说明白,那我索性就不说(不拍)。
这就是摄影,苦乐其中,因为总有失败,所以永远乐此不疲。
在哪儿——无所谓;
是谁——也无所谓,
但正在做什么——那是一定要通过镜头说明白的,说明白了,就讲清了“照片背后的故事”


冯宪法老师:
这幅图从拍摄技术上不错,但内容表达上欠缺了点。如果能拍到两个艺人抬头交流时或与路人有交流时,画面就有灵气了。




第五幅作品《父子情》

艾静老师:

感觉这幅作品背后应该有故事吧。也许很感人,希望作者可以给我们说说。


张维明老师:
表情抓拍瞬间到位,人物面部表情丰富,男孩憨态可掬,手抓挎包带动作真实,对父亲有一种依赖感,使父子俩关子更加紧密。
因是抓拍构图可后期适当载剪,突出主题;
曝光略显过曝,后期可压暗一些,使父的胡须细节更突出,儿子的面部表情层次更清晰。


王新英老师:
ISO100,1/100,应该是阳光比较足,减曝光补偿是不是更好些。可以裁剪。

曹浩东老师:

这应该是一张抓拍的照片。是不是父子并不重要,但从照片上推断,右边的这位像是个智障人,人物表情抓捕得十分到位,曝光略有过度。

冯宪法老师:
父子情抓拍的好,尤其是儿子手抓父亲背包带的细节,很生动。




崔伟立老师:
取景、构思、思想表达,什么都好,就是在“测光模式与曝光补偿之间的关系 ”上还没有掌握好。
在外出摄影活动中,经常听各游击队长或武工队长大谈特谈曝光补偿,却只字 不提测光模式,甚至又一次我问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怎么在不同的测光模式上使用曝光补偿,竟然遭到了大师的嘲讽:“我说的是曝光补偿,你跟我说测光模式有个屁用!”
天呢,现在的大师们都敢不说测光模式就谈曝光补偿了,难怪误人子弟,更难怪贻笑大方。
这是很不错的一幅街拍作品,再适度剪裁一下,《父子情》怀必会跃然纸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