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丑》斩获金狮!影史上这十位经典“小丑”,哪款是你最爱?

 人和月 2019-09-10
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让所有人都经历了魔幻时刻。根据DC旗下经典反派角色小丑Joker改编的电影《小丑》一举斩获了金狮奖,这是以超级英雄漫画IP改编的电影首次夺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殊荣。那一刻,整个社交媒体都炸了,有人鼓掌,有人震惊,也难免有不少质疑。
由于距离北美颁奖季很近,这几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一直被默认为是奥斯卡的起跳板,冲奥片通常都会选择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进行宣传造势。以目前的情形来看,《小丑》参与竞争明年的奥斯卡已是毫无悬念的事,甚至该片有极大的几率拿下最佳男演员甚至最佳影片等大奖。
 
在整个通俗电影史上,小丑作为经典的银幕形象被频繁地使用,除了DC蝙蝠侠系列中的小丑Joker以外,还有许多成功而有趣的小丑形象。我们不妨借着《小丑》拿下威尼斯金狮奖的契机,来回顾一下电影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小丑形象。
《小丑》
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是以DC旗下的经典反派角色“Joker”为基础的改编,这部作品是完全通过原创剧本来打造“小丑”的个人电影,并不与蝙蝠侠宇宙产生紧密的联系。
从首款预告片的释出,到威尼斯电影节上赢得超高评价,电影《小丑》给了我们太多的遐想空间和期待,杰昆·菲尼克斯甚至被影迷们寄予了拿下明年奥斯卡影帝的厚望。
 
如此轰动的声势下,菲尼克斯版小丑不免会被拿来与希斯·莱杰版小丑作比较。但显而易见,这次的《小丑》会以更多空间来展现小丑从一个平凡孩童变成令人恐惧的反社会者的复杂心路历程,从身世史角度重建小丑这个人物形象。而菲尼克斯的诠释能否让这部电影成为经典,还需静候时间的验证。
《蝙蝠侠:黑暗骑士》
影片《黑暗骑士》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的第二部,尽管在此之前诺兰已凭借《追随》《记忆碎片》《失眠症》等作品获得了广泛认可,但真正让诺兰得以跻身为好莱坞一线商业导演的作品无疑是《黑暗骑士》。
这部电影在上映后曾引发轰动的反响,更取得了令人惊叹的票房成绩,被公认为是超级英雄电影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首部达到10亿美元票房纪录的超级英雄电影。
 
影片《黑暗骑士》在口碑和票房上的成功离不开诺兰的执导功力,同时也与影片成功塑造的反派人物“小丑”息息相关。

在影迷心目中,《黑暗骑士》中的小丑毫无疑问是新世纪最富魅力的、甚至可与《沉默的羔羊》中的汉尼拔教授相比肩的反派角色,扮演小丑的演员希斯·莱杰因此获得了第二年颁发的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遗憾的是,在《黑暗骑士》正式公映之前,希斯·莱杰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公寓里,享年仅29岁。
分析《黑暗骑士》小丑形象的文章早已不胜枚举,这是个无法用只言片语来总结的角色。尽管影片并未详细书写小丑的身世史,但这个出场不多的、碎片化的角色却令人印象深刻。
他是一个睿智而伤感的无政府主义者,反社会人格使得他不被道德感约束。但他并非暴力的推崇者,他只是深谙暴力才能拯救哥谭市正在崩溃瓦解的秩序。这是一个内心对正义有所期待的人物,善与恶在他的身上得到立体性的诠释。
《蝙蝠侠》
在第二部电影长片《阴间大法师》的助力下,当年刚刚在好莱坞崭露头角的年轻的蒂姆·波顿获得了执导《蝙蝠侠》的机会。
在上世纪80年代,蝙蝠侠早已经是风靡全美的顶级漫画IP,但蒂姆·波顿在拍摄主流商业片上的经验却不怎么丰富。那个年代能够加以借鉴的超级英雄电影非常有限,因此《蝙蝠侠》的电影化面临着多方面压力。但这一版《蝙蝠侠》最终还是顺利在1989年上映,且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不菲的票房。
蒂姆·波顿版《蝙蝠侠》中的小丑,是蝙蝠侠电影及蝙蝠侠衍生影视剧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获得观众们追捧的小丑,迄今为止的人气也仅次于《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塑造的小丑。
扮演小丑的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传奇演员杰克·尼克尔森,尼克尔森以自己从《闪灵》中得到的角色经验付诸到小丑身上,使得这个小丑看上去既腹黑又神经质,是一个带有哥特风格和恐怖片逻辑的角色。
 
《小丑回魂》

除了杰昆·菲尼克斯主演的《小丑》外,今年还有一部关于“小丑”的重磅电影《小丑回魂2》正在北美热映之中。2017年,新版《小丑回魂》以北美超3亿美元、全球超7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刷新了恐怖片的票房记录,再一次掀起了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电影的热潮。
 
原著《小丑回魂》是恐怖大师史蒂芬·金最负盛名的经典畅销小说之一,该书最早的影视改编版本是1990年电视台播出的两集迷你剧。但由于电视播出的形式和宣传规模有限,该剧最开始并未引起大范围的反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成为了类型片影迷心目中的经典。
1990版《小丑回魂》
相较于1990年较为粗糙的电视制作,2017年由华纳投资3500万美元预算打造的新版,无疑是一部相对精致、且更符合当代年轻观众审美的作品。
 
影片《小丑回魂》讲述了一群小镇少年在一宗儿童失踪案的契机下卷入到一场恐怖奇遇,并最终侦破小镇秘密的故事。
这部作品刷新恐怖片的票房记录并非无迹象可循:它契合了时下流行的怀旧恐怖片元素和青少年群像剧结构,如《怪奇物语》便是在这种模式下风靡全球的典型案例。影片中扮演小丑的比尔·斯卡斯加德与生俱来的阴郁气质,也为这个角色的完成加分不少。
《电锯惊魂》
作为好莱坞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亚裔电影人,温子仁的导演之路可谓稳扎稳打,从早年专职于恐怖类型片的创作,到近几年逐渐转战好莱坞主流商业片,他几乎从未有过失手的经历。
影片《电锯惊魂》是温子仁首部在北美地区大范围上映的电影,这部作品的风靡促成了随后七部续集的制作,是新世纪最长寿的系列恐怖片,且新的重启版正在前期筹备当中。
 
而《电锯惊魂》中的“小丑”并不是以生命体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这里的“小丑”并非电影人物,而是一个用以推进剧情和烘托氛围的电影道具,叫作比利娃娃。
比利娃娃的原型创意可以推至80年代的《闪灵》《鬼驱人》和以《鬼娃回魂》为代表的一类玩偶恐怖片。
比利娃娃是一个身着黑色西装、脚踏三轮自行车的小丑,它是电影主人公竖锯(Jigsaw)用以向那些受刑者传送信息的道具,贯穿了整个《电锯惊魂》系列。温子仁在拍摄《死寂》时也用了一个相似的玩偶,可见他对这个道具有着很高认同。
 
《大路》
从《卖艺春秋》宣告导演生涯的开始,“马戏团”和“小丑”的意象几乎贯穿了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电影创作。童年时追随马戏团游历的特殊经验,使得费里尼对马戏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在费里尼的电影里,“小丑”是一种日常化的形象,而“马戏团”是人生的缩影,流浪则是一种自由主义的表达。
影片《大路》是费里尼导演生涯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其献给爱妻朱丽叶塔·玛西娜的结婚十周年的礼物。
该片讲述了被母亲贱卖给流浪艺人后的杰索米娜的悲惨与幸福同在的新生活。影片中的杰索米娜无疑是复杂的,她工作时是一个画上笑脸以娱乐大众的小丑,是快乐的象征。
而工作之外的她,却被生活和人性的困境所裹挟,她以流浪艺人的身份见证着底层的悲欢离合。《大路》是电影史上罕见的塑造了女性小丑形象的作品。
 
《伤心小号曲》
某种意义上,“荒诞”是西班牙现代艺术的根本。从布努埃尔的超现实主义电影,到阿莫多瓦用色彩武装起来的情节剧,“荒诞”贯穿了西班牙的整个电影史。正是弗朗哥政权对西班牙的独裁激化了整个社会的荒诞氛围,成为后来的电影导演们创作的源泉。
 
影片《伤心小号曲》是对已逝的弗朗哥政权的批判和反思的工具,是属于西班牙的“伤痕文学影像”,但这部荣获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的作品并不容易看懂。
影片以一段马戏团内部成员的情感纠纷为切入点,叙事却囊括大量的隐喻和厚重的社会文化背景,表现形式夸张,内核却沉重而严肃。小丑在这里是符号化的存在,也是勾勒独裁历史的关键性线索。

《马戏团》
从电影史的角度来讲,卓别林的《马戏团》不管是艺术性还是剧本深度,都要远逊色于《摩登时代》《大独裁者》《城市之光》这些巅峰期作品。但在我看来,《马戏团》却是卓别林表达上最幽默、最自然的片子。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善良的流浪汉误打误撞加入即将破产的马戏团,帮助马戏团起死回生,帮助孤苦的杂技女演员获得幸福的动人故事。
 
在电影《马戏团》中出场的一众小丑,其实并没有实在性的解读,他们更倾向于作为一种呈现杂耍和幽默的工具。
但在非严谨意义上,影片中的小丑实际上还包括了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卓别林默片时代所塑造的那些银幕经典形象本身就是对“小丑”的衍化,无论是妆容扮相,还是他的肢体表演的浮夸幽默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小丑”进行了模仿。
 
《儿子的大玩偶》
影片《儿子的大玩偶》是侯孝贤的早期作品,讲述了失业青年主人公坤树为了养家糊口,打扮成滑稽小丑去给当地电影院做宣传,继而引发的一系列家庭矛盾和工作上的挫折。
整部电影以简单的剧本和写实的场面构成,并没有激烈的戏剧性。1983年的侯孝贤,拍摄手法和美学体系尚未建构丰满,但已经能够看到情节层面的细腻和真挚动人。
 
影片结尾,坤树获得了电影院提供的更好的工作条件,再也不用打扮成油头粉面的小丑去揽客。当他工作结束回到家,年幼的孩子却因为不认得眼前打扮体面的爸爸而嚎啕大哭。为了能够让孩子开心,他再一次打开了小丑化妆盒,坤树永远是孩子的大玩偶。
 
《挨了耳光的男人》

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是瑞典举足轻重的先驱电影导演以及演员,其当年所执导的《幽灵马车》《风》《挨了耳光的男人》等影片都是载入影史的佳作,他还曾在伯格曼导演最重要的经典作品之一《野草莓》中担任过男主角。

影片《挨了耳光的男人》是一出带有惊悚元素的悲剧,影片主人公原本是一名投身于学术研究的科学家,他的挚爱只有两样:做理论研究和妻子玛丽。
但在其写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报告的过程中,玛丽出轨了雷纳德公爵,俩人还合谋偷走并发表了科学家的研究报告,遭受打击和羞辱的科学家最终崩溃。多年后科学家成为了一名供人取乐的小丑,他每晚都会在马戏团里演出一部叫作《挨了耳光的男人》的喜剧……
 
作为苦情剧的开山鼻祖,斯约斯特洛姆对塑造悲情的人物和悲剧故事表现得游刃有余,他在影片《挨了耳光的男人》里创造的可能是整个黑白默片时代最富人格魅力的、最有情感深度的小丑形象。
 
有小丑出没的电影还有很多,比如《自杀小队》《外太空杀人小丑》《戏王之王》等等,再比如《巴黎,我爱你》或者《魂断威尼斯》中也都有关于小丑的重头戏,甚至费里尼导演还专门拍过一部《小丑》的纪录片。
莱托在《自杀小队》中的小丑造型

塞西尔·B·戴米尔《戏王之王》中的小丑

短片集《巴黎,我爱你》中的小丑

费里尼拍于1970年的纪录片《小丑》
小丑的形象之所以能够在电影史上一直保持强盛的生命力绝非偶然,事实上,在电影诞生之初,它便普遍地被视作是一种再现艺术与杂耍艺术。
魔术师出身的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首先将电影作为一种“魔术手段”呈现到观众面前,而其他的电影人则将摄影机作为记录马戏团杂耍表演的工具。人们去电影院里看银幕上的马戏团表演、看小丑剧,而逐渐地抛却了马戏团的现场。小丑从那时起便活跃在了大银幕上。
 
小丑形象的复杂性,使得其有着广阔的诠释空间:小丑可以是恐怖狰狞的,可以是幽默呆萌的,也可以是无法被琢磨透的。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构造体态上的多义性和神秘性,小丑的形象才能够在各种类型片中永远有其一席之地:恐怖片在用,喜剧片也在用;肤浅的电影在用,深刻的电影也在用;庸俗的导演在用,电影大师也在用。小丑几乎可以说是电影史上一个全能型的、没有台阶和包袱的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